教學質量管理論文(2)
教學質量管理論文
教學質量管理論文篇二
中職教學質量管理政策綜述
摘要:通過對新模式下中職教學質量管理政策的思考,分析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中等職業教育政策對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管理的影響,中職學校如何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并通過中職學校的教學實踐為國家制定和完善新的教學質量管理政策提供依據。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政策;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1-0008-03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黨和政府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出臺了不少關于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職業教育的質量問題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和輸送高素質技術工人的任務,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如何建立和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進而做好教學質量管理工作,是中職學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國家、地區的相關教學質量管理政策直接影響著中職學校的教學質量管理工作。因此,研究中職教學質量管理政策對于保障教學質量,加快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中高級技術工人,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為分析中等職業教育政策對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管理的影響,中職學校如何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并通過中職學校的教學實踐為國家制定和完善新的教學質量管理政策提供依據,我們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了研讀和分析。通過研究注意到,相關職業教學質量管理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國內外教育政策、ISO9000在中職學校的實踐、中職學校教師隊伍現狀、“雙師型”隊伍建設、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培養模式等幾方面,針對教學質量管理政策研究方面的文章幾乎沒有。
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政策的沿革
(一)建國以后的前30年
在建國以后的前30年,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主要采用前蘇聯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學質量管理主要表現為選拔性考試的中專教學模式和理論學習與工廠實習相結合的廠辦技校教學模式。
中專教學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學?;蚪逃甙凑展逃械囊缶幣耪n程,規定各個年級、專業的教學標準,然后按照這些課程和標準對完成教育的學生進行考核,以確定學生是否進入下一個年級或畢業,不合格者將被淘汰(留級或肄業)。這種模式的教學質量管理不注重教學的全過程,完全是一種事后檢驗的教學質量管理模式。
廠辦技校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理論教學也是按照固有的程式進行的,學校按照辦校企業的性質安排專業課程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踐,學校的培養目標僅是適合該企業或類似企業的工作。實踐教學環節,師徒傳授技術的痕跡很重,顯然不適應技術創新的要求。這種模式下的教學質量管理也是以終結性評價——是否適合本企業的要求為標準的。
(二)改革開放30年
“以評價為中心”的教學質量管理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先是有形成性教育評價,它由關注尋找適合教育的人轉向開始尋找適合人的教育。其含義就是在課程的編制、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使用系統評價,以便對這個過程的任何一個加以改進。更進一步的是診斷性評價,即學習和教學前的評價,目的是確定學生和教學過程的特點,檢查和分析存在的差距,以便找到對癥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全面質量”管理模式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家對職業教育政策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出臺了大量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加大了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提出了“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方針。在這種形勢下,對教學質量的要求提高了,教學全面質量管理模式也被提了出來。在該模式下,明確將教學質量問題提到了學校發展的戰略層面,學校以教學質量為中心,借鑒和運用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順應了新時期的國家職業教育政策,它不同于先前的幾種教學質量管理模式,主要表現在教學質量觀和教學質量標準不同、教學質量管理的理念和要素不同。
教學質量管理政策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對職業教育的定位、發展路徑以及相關政策進一步系統化,提出了“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方針,決定中等教育從中學階段開始分流,鼓勵多形式的“社會力量辦學”,為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辦學提供了政策基礎。受這一政策的影響,各種層次的職業學校大量出現,盡管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了一些人才,但由于辦學條件所限,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很多學校的發展后勁不足,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1991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繼續擴大招生規模,使全國中職的在校生人數超過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人數。在擴大招生的同時,注重了學校內涵發展,提出有計劃地建設骨干校、示范校和加強職業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問題。要求制定職業技術教育教師的任職條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職業技術學校教師的待遇。這些政策為提高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提供了基礎性保證。但是,在招生規模盲目擴大而教育經費沒有增加、師資沒有得到改善的情況下,教學資源相對薄弱的學校各種矛盾顯現出來,教學質量下降,學生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較大。
1990年以來,國家連續出臺了關于職業資格認證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1995年1月國家頒布的《勞動法》第八章第六十九條規定:“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準,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由經過政府批準的考核鑒定機構負責對勞動者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1996年9月國家頒布的《職業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條明確指出:“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同國家制定的職業分類和職業等級標準相適應,實行學歷文憑,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再次重申“要在全社會實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制度”。 2008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抓規模擴大,一手抓質量提高,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推動中等職業教育實現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并提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中等職業學?;镜慕虒W制度”,進一步明確了中職辦學方向。
上述文件的出臺對職業教育起到了正確的導向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出現了各種新型的教學改革模式,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對教學質量管理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學校在招生、課程設置、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設施、人才培養觀念、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
存在的問題
第一,我國的職業教育政策在內涵上要求較少,在辦學規模和運營機制方面較多;整個社會對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并沒有形成共識,外部制度環境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制約依然很大;還沒有企業參與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建立等導向性政策。
第二,職業教育政策在實施中存在失效問題。(1)職業教育政策工具不充足,造成職教政策有效運行所需要的相關配套體制不健全、不完善。(2)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難,統籌乏力。(3)資源難以整合,無法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充分參與職業教育辦學,以至未能形成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有效機制。(4)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就業制度等與職業教育的銜接與匹配困難重重。(5)政策實施激勵不足、執行力弱,造成一些職教政策執行力低、政策效果不理想。
第三,教育政策執行過程中的“虛假化”和“扭曲化”,造成了教育政策的低效和無效。執行者自身素質不高、政策監督缺位、觀念落后及教育政策效力欠缺是影響教育政策執行的因素。
第四,國家雖然出臺了很多關于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但針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方面的指導性、可操作性文件鮮見,導致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中等職業學校各自為政,尋找不同的教學質量管理模式,或只能參照產品的質量管理模式,將其應用于教學管理。
第五,有些職業教育政策執行出現偏差。不少學校急功近利,不顧學校自身情況,盲目設置“熱門”專業,無視課程設置與結構的合理性,忽視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片面追求就業率,甚至不惜弄虛作假,導致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社會效益也日益下降。
第六,一些地方對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投入不足,基礎薄弱,辦學條件較差,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教育教學質量不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就業準入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影響了受教育者的積極性。
第七,首先,職業教育的問題是國家的人才政策問題,其次,是教育領域對職業教育的定位問題。雖然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投入大量經費,但是,職業教育的地位依舊很低,僅以招生為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是在普通教育之后,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普遍放在各地招生錄取的最后一批。再次,是職業教育自身的問題。與當前的生源質量相對應,職業教育的質量也令人堪憂。對于中等職業教育而言,一些地方的職業學校出現了“有職業無教育”,把收來的學生以頂崗實習的名義送去做一些簡單的操作活,這種違法辦學,既對受教育者不負責,又嚴重影響職業教育的形象,這些現象反過來又嚴重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第八,教學質量管理缺乏創新,面對當前學生基本素質和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現狀,教學質量管理跟不上。例如,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相對滯后,市場觀念淡薄,教學方向不明,目標不清,教學內容與就業崗位關聯程度低,沒有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
第九,生源不足,生源狀態差,質量難以保證。
第十,評估檢查形式化,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的原則沒有真正發揮效力。
對策
第一,充分研究國家的教育政策,完善教學質量管理辦法,提高教師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質量和保障教學秩序、規范教學;研究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教學質量管理發展趨勢和機制。
第二,要求政府創設政策環境,通過政策引導社會觀念轉變。
第三,大力加強中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職教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
第四,確立正確的質量觀,推行形成性評價;發揮行業協會、企業、中介、社會力量的作用,引導職業教育直接面向市場,進入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應根據職業教育的特有規律,建立系統的、科學的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通過教育政策促進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以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和震.我國職業教育政策三十年回顧[J].教育發展研究,2009(3):38-43.
[2]陳軍,鄔志輝.教育政策執行:問題、成因及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04(9):18-20.
[3]熊丙奇.要靠政策解決職業教育“低人一等”[N].中國青年報,2009-01-12.
[4]王曉煜.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淺析[J].讀與寫(教師教育),2008,(3):94-95.
[5]張云華,等.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5(34):10-13.
[6]袁振國.教育政策分析與當前教育政策熱點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03(1):36-39.
[7]趙爽.我國教育政策執行研究現狀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7(9):11-14.
[8]吳成軍.中國教育政策若干問題淺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4(3):64-66.
作者簡介:
董麗英(1963—),女,遼寧遼中人,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高級實習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孫二喜(1957—),男,江蘇連云港人,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看了“教學質量管理論文”的人還看:
1.質量管理研究論文
2.質量管理論文范文
5.質量管理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