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戰略管理論文
2017年戰略管理論文
戰略管理的宗旨是為了取得長期持久的競爭優勢,以便企業長期生存和發展,立足于長遠的戰略目標,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2017年戰略管理論文,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2017年戰略管理論文篇一
淺談戰略管理理論
【摘要】文章分析闡述了戰略管理的研究現狀,理論演化分析,并對其進行具體闡述。
【關鍵詞】企業;戰略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4-0049-2
一、戰略管理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從早期的巴納德(Barbard,1938)、錢德勒(Chandler,1962)、安德魯斯(Andrews,1971)、安索夫(Ansoff,1976),到后來的奎因(Quinn,1980)、波特(1980)、斯彭德(Spender,1980)、大前研一(Ohmae,1982)、波特(Porter,1985)、坎貝爾(Campbell,1987)、哈默爾(Hamel,1990)、普拉哈拉德(Prahalad,1990)、圣吉(Senge,1990)、格倫迪(Grundy,1992)、坎特(Kanter,1994)、鮑曼(Bowman,1995)、格蘭特(Grant,1997)、明茨伯格(Mintzberg,1998)等著名戰略管理學大師都從不同側面或角度研究過戰略管理問題。
安德魯斯(1971)在其《公司戰略概念》一書中首次提出了企業的戰略思想問題,提出了制訂與實施企業戰略的兩階段戰略管理模式;安索夫(1976)在出版的《從戰略計劃走向戰略管理》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戰略管理模式,并認為戰略行為就是一個組織對其環境的交互過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組織內部結構變化的過程。
波特(1985)認為,戰略管理是一個掃描環境,確定和排列選擇權、配置資源和實施,積極主動地創造環境,提高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過程,并且在產業組織經濟學“結構——行為——績效”(S-C-P)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分析產業環境——選擇具有吸引力的產業——制定戰略——開發或獲取實施戰略的資源——實施戰略——獲得超額績效”的戰略管理模式。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1990)則從核心能力角度,即從關心企業內部方面提出了“識別企業資源——確定企業能力——選擇一個可利用其資源和能力且具有吸引力的產業——制定和實施戰略——獲得超額績效”的戰略管理模式。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在國內,對戰略管理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且大多是在國外學術界流行的學派基礎上,就某個側面的延伸研究,多是靜態的、總結性的和介紹性的,主要針對一般單體企業提出的。
徐二明(1998)通過對企業戰略管理流派的分析和總結,強調了企業應該通過內部組織學習來提高核心競爭力;汪應洛(2000)側重于應用人工神經網絡的機理從產業組織的角度進行研究;席酉民(2001)側重主張建立以知識積累為基礎的企業競爭戰略觀點,以及運用和諧管理理論提出了由環境、組織和領導三個要素構成的戰略分析框架,但卻沒有進一步地對戰略管理全過程的動態化進行研究;周三多(2002)研究了建立在信息化、知識化、人本化和全球化基礎上的新經濟形態下,企業戰略范式的結構要素及戰略范式的轉型問題;張悅玫(2003)則從平衡計分卡角度研究了戰略實施的基本框架;藍海林等(2004)把戰略管理的經典模式歸納為三個層次,三十幾種模式。
二、企業戰略管理理論演化分析
自我完善是推動戰略管理理論發展的內在力量,而環境變化是促進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發展的外在條件,二者構成了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動力。
(一)20世紀60-70年代
早期的戰略管理思想具有集成、綜合的特征,主要包括三個學派:設計學派、計劃學派、規劃學派。設計學派的安德魯斯認為,企業戰略是使組織自身的條件與所處環境的機會相適應;計劃學派的安索夫主要以主張戰略制定是一個有控制的、有意識的計劃過程。安索夫和安德魯斯進一步將戰略概念規范化,明確提出競爭戰略,強調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是企業管理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隨后興起的戰略規劃學派開始采用運籌學和改進的預測技術進行規劃,制定戰略規劃的步驟包括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戰略制定、評估、選擇與實施。
(二)20世紀70-80年代
這一時期,以環境變化分析為中心的戰略理論(包括波特的產業組織理論)便占主導地位,開始出現基于企業內部分析(如價值鏈理論)的戰略理論以及基于企業社會關系分析的戰略理論(如網絡優勢理論)。這一時期戰略管理理論的特點是強調戰略適應環境,認為最適合的戰略制定與決策過程依賴于環境波動的程度。
(三)20世紀90年代
以微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和通訊為核心的技術革命,引起了經濟和社會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增加了經營因素如競爭強度、消費者力量的劇烈程度,也帶來了一些與以前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權變因素如歸核化經營、規模不經濟等。因此,從動態角度研究戰略管理問題雖然逐漸成為這一時期國內外戰略管理學者的研究重點,如布朗和艾森哈特(Brown&Eisenhardt,1998)提出的“邊緣競爭戰略”、法杰恩(Farjoun,2002)提出的“有機戰略”觀點等。
三、分析與述評
(一)戰略管理研究靜態、線性,缺乏系統性
經過以上三個階段的研究演化,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已經取得非常豐碩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內容上,涵蓋了社會責任、企業倫理、非營利組織、動態環境、全球競爭等領域,形成了設計、計劃、定位等十大戰略流派;在研究視角上,涉及管理、政治、經濟、人類、生態、社會、歷史、心理等眾多學科,出現了從過程、產業、資源、能力、博弈、風險、環境、生態等角度考察企業的戰略九論。
但是,現有研究成果很少系統、完整地研究過戰略管理控制的全過程。有的側重于戰略的分析和形成,有的側重于戰略的評價和控制;有的從外部環境因素的分析入手,有的從內部資源、能力或核心能力的分析入手,有的則從產業競爭或產業結構的分析入手。
英國的約翰遜和斯科爾斯(Johnson&Scholes,1987)雖然較為全面地研究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戰略管理過程,但是這種研究是靜態的、線性的和單項的,而且他們對于企業戰略管理模式的組成要素及要素間的邏輯關系,雖有研究但也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多是靜態的、總結性的。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2017年戰略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