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企業管理論文
海爾企業管理論文
海爾集團創業于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海爾企業管理論文,希望你們喜歡。
海爾企業管理論文篇一
從海爾看中國跨國企業經營與管理
【摘 要】自2000年起,中國加入世界WTO組織,中國的國際貿易開拓展現了新的局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跨國公司伴隨對外直接投資的逐步增加,從無到有得到逐步發展,現已初具雛形。中國跨國公司企業日益發展壯大,全中國目前的跨國公司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產物,具有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征,以對外投資以合資企業為主、海外經營集中在貿易領域、海外投資技術水平低等特點、跨國經營的地理選擇以周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主,中國國內發展較有勢頭的公司如:青島海爾,中國遠洋運輸,聯想集團,及中國國有的資源、控股公司等等。
【關鍵詞】海爾 跨國企業 經營 管理
中國人一提及有名的跨國企業,首先就能從身邊的電器想起赫赫有名的海爾電器制造商,海爾集團是靠名牌起家,靠“聯合艦隊”發展起來的,目前,海爾已在全球31個國家建立了經銷網,擁有近6000多個營銷點,并在東南亞設立了3家企業。旗下擁有240多家法人單位,在全球30多個國家建立本土化的設計中心、制造基地和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五萬人,重點發展科技、工業、貿易、金融四大支柱產業,已發展成全球營業額超過1000億元規模的跨國企業集團。去年,美國從中國大陸進口冰箱25萬臺,其中有海爾的18萬臺;中國大陸出口到日本的洗衣機,海爾占五成六。今年2月份,在德國科隆市舉辦的世界家族電器博覽會上,海爾為12個外國經銷商頒發了海爾電器專營證書。同時,海爾集團榮獲美國優質服務科學協會頒發的五星鉆石獎,成為亞洲首家獲此殊榮的家電企業。海爾家用電器制造的實力可見非同一般,海爾因此成為中國跨國企業的標桿企業。根據企業經營性質分中國跨國公司的主要類型有以下四類:(1)外貿專業公司和大型貿易集團是中國企業海外經營的先鋒和主力。(2)生產性企業或企業集團。這些大型生產性企業從事跨國經營的優勢是有外貿經營權享有相對成熟的生產技術和一定的研究和開發能力享在國內有龐大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由于它們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管理等方面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因而海外經營起步雖晚,但正以較快的發展速度向海外擴張。(3)大型金融保險、多功能服務公司。這些公司資金雄厚,提供專業化服務,有良好的信譽,經營規模較大。(4)中小型企業。主要是鄉鎮企業、國有或集體所有制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數量多,投資規模小,經營品種單一。無疑,海爾公司是第二大類,用其生產技術水平和科技專利品牌效益,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電器制造商。海爾的跨國經營戰略是呈多元化,海爾的國際化路程它是如何從一個冰箱制造商走向世界電器排行首列內,和海爾的跨國化經營是密不可分的。
海爾公司的跨國之路也并非平坦,但無疑這一案例是成功的。跨國企業在國外分支也很是受所在國法律,稅務,地域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所制約,海爾是國內排名第一的家電企業,但是與國際跨國家電巨頭相比較,仍是較小的規模。美國通用電氣公司2000年全球銷售額就達1209億美元。海爾現在在國際白色家電企業中排名第五,排在海爾前面的都是國際著名的跨國大公司,他們的平均發展歷史是116年,其中歷史最悠久的西門子有160年歷史,最短的也有96年歷史,而海爾到2008年12月底才只有24年的歷史。從企業文化看沒有歷史厚重感,像是一位剛出位的年輕人,雖然蓬勃有力卻沒有雄厚的資歷,這也是中國目前非國有的跨國公司普遍存在的一個特征,跨國之路總是要從先證明自己開始。
海爾公司存在的經營缺憾也同是中國一些正向海外邁步的預備跨國企業共同缺憾。跨國公司是世界經濟中的重要微觀主體,在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對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大。我國作為一個處在轉型、發展中的國家,我們也面臨著發展什么樣的跨國公司的選擇。 首先,合理定位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目標。企業跨國經營必須考慮自身條件,以對其國際化經營目標有合理定位,這有利于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實施適當的國際化經營戰略。無論是從產業優勢還是企業自身實力看,我國的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仍處于初級階段,是獲取他國先進技術和經驗的學習階段。這種初級階段決定了企業國際化經營會有所“失”。盡管如此具體到不同企業應有的放矢以期有所“得”。由于每個企業具體情況不同其定位的目標也不盡一樣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以帶動出口的創匯主導型企業。(2)以獲取原材料的資源開發型企業。(3)以獲得他國先進技術及經驗的學習型企業。(4)以占領市場為目的的國際競爭型企業。對一些企業而言往往是多目標的結合。 從目前來看,應大力發展“學習型”跨國公司。發達國家的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是以其在資本技術人員市場網絡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其資源以獲取最大的市場績效。對發達國家的許多企業而言,企業國際化經營是其擴大市場和獲得資源所必須的戰略選擇。
現如今,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趨完善,在國有經濟逐漸部分退出競爭性產業的大環境下,跨國企業的發展勢頭很高。從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比較優勢上看,中國企業應該采取以貿易方式為主的跨國經營,以中國本土為生產基地,通過開展多方位的合資、戰略聯盟,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管理能力。具體來說,在實施海外經營時,中國企業可以選擇以國際貿易為先導,隨后再分階段、分步驟將企業的生產經營環節向目標市場拓展,根據自身實際條件,由低到高逐級選擇直接出口、設立海外代表處、海外分公司、海外子公司等方式。分階段擴張方式事實上是企業海外經營逐步升級的過程,采取這種方式有利于在實踐中積累海外經營的經驗和教訓,深入了解目標國家市場的信息,如:稅務、法律等方面的整體環境,鍛煉海外經營人才。更重要的是,采用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控制企業海外經營中的巨大風險,取得最終的成功。總之,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進程剛剛開始。經濟全球化有利于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對中國企業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現在雖然已經制定了戰略目標,但還要在政策層面上,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加緊制定鼓勵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政策法規,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條件。中國的跨國企業要日新月異,要想使更多的企業‘走出去’‘站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更多歷練,才能走得遠,走的久,相信堅持自己的理念中國的跨國企業一定回去在世界的經濟體內起到舉足輕重的分量。
參考文獻:
[1]李爾華:《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2]孫建中:《資本國際化運營》,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4月.
[3]李文鋒:《中國跨國公司現狀、問題及對策》.改革.2001(5).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海爾企業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