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政績效管理論文(2)
黨政績效管理論文
黨政績效管理論文篇二
黨政領導干部績效考核機制探索
摘要:按照體現科學發展的考核機制要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黨政領導干部績效考核體系,本文從指標設置、過程管理、群眾評價參與、優化考核方法、簡化考核流程等八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干部 考核 探索
積極研究探索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全面、客觀、公正、準確地考核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績效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是推進干部工作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的重要舉措。
一、考核指標科學化
績效考核指標設置包括經濟發展、資源環境、人民生活、黨的建設、文化建設、社會穩定、重點工作(包括上級規劃的重點工作和自身規劃的重點工作)、創新工作等八個方面(考核表橫向指標體系)。在該大類指標的框架下,各部門及單位可根據具體工作的不同,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出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分類考核指標體系。要突出將長期戰略與現實任務相結合,抓重點與抓基礎相結合,確保職能落實,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
考核指標的科學化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領導班子、領導干部考核與單位的考核相關聯,體現考核指標的一致性。二是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結合工作實際,提出自己的工作目標,從機制上促進工作創新,體現考核指標的創新性。三是根據具體工作設置考核內容,實現做什么就考什么,避免工作與考核兩層皮現象,體現考核指標的針對性。四是各部門根據領導班子所承擔的工作責任類型不同,設計不同的指標體系,實行分類考評,體現考核指標的差異性。五是指標設置不僅包含考核內容,更強調了達成標準,完成時限以及行動計劃,體現考核指標的明確性。
二、考核標準細量化
1、考核表的賦分權重。考核表橫向指標體系的賦分權重要突出重點,即對具有全局性、關鍵性的項目和指標以及對自身工作關系重大的指標賦予較大的分值權重。根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不同職責要求,分別確定分類指標權重。考核表縱向評價體系賦分權重可分為群眾評價(權重30%)、考核小組評價(權重70%)、綜合得分、考核結果四欄。對本身有任務指標,能量化考評的指標必須量化。對于難以定量考核的指標,也可將其設計為“好”、“較好”、“一般”、“差”四檔定性,劃出類別和檔次,并對應相應的分值,再以按檔賦分的辦法進行量化,實行百分制原則。
2、績效考核的評價辦法。群眾評價內容可采取由考核小組向群眾發放無記名問卷調查表的方式評價。該表可設計為“好”、“較好”、“一般”、“差”四欄正向評價(對應相應的分值)以及存在的“不足”反向評價(由考核小組酌情扣分)兩部分構成,實行百分制,群眾評價的結果,考核小組必須嚴格保密。考核小組評價內容,由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兩部分組成,實行百分制。
3、績效考核的評價標準。單項指標得分等于該項指標群眾評價得分乘以30%權重加考核小組評價得分乘以70%權重,再乘以該項指標權重得出該單項指標得分,各單項指標得分合計得出綜合得分(計算可由電腦自動完成)。年度績效考核等次評定標準可分為突出(綜合得分85分以上)、較突出(綜合得分85-75分)、一般(綜合得分75-65分)、較差(綜合得分65分以下)四個等次。
三、考核督查常態化
考核結果的效果,不僅要“年終有說法”,通過文件,通報等形式,及時予以公布考核結果,還應注意“平時有反響”,積極督促檢查助推工作落實。績效管理部門要不定期組織人員進行查訪核驗,把工作做到平時、做到實處,避免了一些“機關病”,克服了“虛報數字”、“臨時突擊”、“冒名頂替”等問題,從實際和細節中提高領導干部執行力,從而確保考核結果的準確性。
及時跟蹤發現問題并向被測評者反映,將有利于督促其認真分析研究存在的問題并助推其及時實施整改。通過定期考核,全方位督查,跟蹤督辦的形式,突出過程考核,使考核管理實現全程化,從而使績效考核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四、考核流程精簡化
多頭考核、重復考核費時、費力,不僅加重考核主體、受體負擔,增加考核成本、降低考核效率,還會使考核對象疲于應對各種考核檢查,以致與產生厭煩,應付情緒。如果多個考核主體的考核結果不一致,還容易導致考核結果失真,失去考核的權威性。為此,需要做好四個整合,簡化考核流程:一要整合考核主體,突出中心;二要整合考核內容,凸顯重點;三要整合考核項目,兼顧個性;四要整合考核方法,力求科學。
五、考核辦法多樣化
一是通過評事來評人。通過“跟目標比、跟過去比、跟同類部門比”,比照班子和個人的具體實績和進步作評價,避免出現傳統評議中,干的多錯的多、歷史基礎差、貼近民生的部門評價低等現象。通過“看著工作業績評價”,來消除由于“近因效應”所產生的印象分。通過強制分布等技術,消除考核評價中的“趨中效應”。二是引入反向測評法。在考核評價中不僅應有 “優秀”、“稱職”、“基本稱職”、“不稱職”或“好”、“較好”、“一般”、“差”等正向評價,還應有對被測評者的“不足”進行的反向評價。運用反向評價,能有效避免在正向測評時一些群眾因“順向認可”的思維定式和“好人”心理影響,從而對被測評者采取“遷就評價”,導致測評結果反映“好”的多,反映“差”的少。反向測評能有效促進測評者如實、慎重地評價,不僅提高了測評質量,而且解決了正向測評中因群眾不敢評、不愿評、或無法評出被測評者的不足,而使考核難以全面、準確地對被測評者進行了解和評價。三是建立“對口”測評機制。主要分為上級主管領導對主管部門、單位正職領導干部的測評標準、本單位正職領導對本單位其他副職分管領導干部的測評標準、本單位人員對領導班子成員的測評標準。
六、考核管理信息化
通過建立全面的內、外部監控措施,實行信息化管理,所有的參與者都可根據權限隨時查看信息管理系統的各類信息,變事后考核分析為事中考核監督。從考評指標的下達,計劃、總結的填報,平時督查的結果、考評主體部門的打分,全部實行網上運行,實現考評工作的網絡化和考評管理的信息化,便于上級領導和組織部門可以全方位監控所管理部門的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的工作進展與完成情況。 信息化管理系統操作簡便,只要平時把工作計劃、工作小結、完成情況等錄入系統,數據等會自動生成,就可實現統計、分析的快速運算,并可以提高問卷調查、群眾測評、推薦后備干部等工作,將極大提高績效考核的工作效率。
七、考核過程精細化
在實績考評程序中,最關鍵的環節是考核小組的實績評價內容。因此,在實績評價中要特別注意區分以下界限,以利考核過程的精細化。一是區分真績與假績的界限。應當仔細考慮計算方法是否正確,統計口徑是否統一等因素,按照會計、審計、統計的法定標準加以核實,科學統計數據,剔除不合理因素。二是區分顯績與潛績的界限。在考核中必須作具體分析。三是區分個體與群體的界限。認識和評價干部的政績,要正確分析集體成績和個人成績兩者之間的關系,既不能把集體的成績全部歸于個人,也不能在政績上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既要防止個別干部攬功推過,也要防止個別干部無功受獎。
八、考核結果實效化
考核結果的生命力,關鍵在于考核結果的運用,考用脫節就會失去考核的意義。一是“績有所酬”,賞罰分明。對考核達標,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可采取嘉獎,記功,授予榮譽稱號,晉升工資、頒發獎金等形式,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對考核較差的,可采取通報批評,媒體曝光等形式給予警示教育,還可以按照公務員法給予不晉級或降級等懲戒,以激勵先進,警示后進,鞭策一般。對于應享受政治、物質、精神獎勵的班子和個人,要制定出明確具體的獎勵辦法,使被考察者一目了然,形成制度保證。只有體現賞罰分明,才能形成激勵機制,彰顯考核效果。二是“以用酬績”,任免結合。績效考核是黨委組織部門了解、識別干部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加強考核結果應用,把考核結果與黨政干部的選拔任用、職務升降等結合起來,否則將失去考核工作的嚴肅性和指引性。防止出現考而不究、考而不選、考而不用的問題,堅持考核使用相統一。三是“嚴格考評”,責任追究。績效考核主管部門除了對考核客體履職情況進行督查外,還應對考核主體的督查情況進行合理評估,建立操作規范的考核主體責任追究機制。對不能很好地履行考核職責,造成考核結果失真、失準或違反考核紀律的人員,應根據情節輕重給予通報批評、誡勉談話、取消考評資格、組織處理或紀律處分。同時,應加大干部實績考核工作的業務培訓,特別是對實績考核的程序、方法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以提高考核人員素質和考核工作質量。通過規范考核程序,增強考核結果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參考文獻:
1、以績效考核促政府管理創新伍彬<文化期刊>今日浙江2011.08
2、如何提高績效考核的有效性于輝<文化期刊>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年第五期
3、績效考核實施不力初探王濤<大眾商務>2010年第二期
作者簡介:張儉(1964-),男,吉首人,本科,吉首市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區域經濟。
看了“黨政績效管理論文”的人還看:
1.績效管理論文
3.淺談績效管理論文
4.關于績效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