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財務管理論文(2)
綠色財務管理論文
綠色財務管理論文篇二
綠色財務管理探究
摘要: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深,20世紀90年代全球興起“綠色思潮”,綠色財務管理研究也應運而生。本文在追溯綠色財務管理理論基礎的前提下,闡述了綠色財務管理的內涵、目標及內容,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分析了目前推行綠色財務管理存在的困難,并從社會、企業和政府角度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綠色財務管理 企業價值 生態效益 社會效益
一、綠色財務管理的基本內涵
(一)綠色財務管理的概念
綠色財務管理是將資源的有限性(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社會的效益性(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的保護性(保持生態平衡)以及企業的盈利性綜合考慮的一種財務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態資源環境的情況下,協調企業與環境和資源等有關方面的財務關系,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企業價值最大化,最終達到企業與社會協調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
具體而言是指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將環境保護的思想觀念融于企業的財務管理之中,在資金籌集、使用、回收及利潤分配等過程中,導入環境因素,以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結合的管理活動。
(二)綠色財務管理的目標
綠色財務管理目標是將社會責任、環境效益等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組成要素,在此基礎上追求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和企業總價值的不斷增值,并追求一定時間內所創造的綠色經濟增加值與綜合綠色投入資本之比的最大化。內含社會責任風險報酬和環境風險報酬的企業價值最大化應作為綠色財務管理目標。其目標模式為:
上式中:V―企業價值
Ft―第t年企業經濟報酬
Ht―第t年企業環境報酬
St―第t年企業社會責任報酬
t―時間
i―內含經濟風險和社會責任風險的期望收益
企業價值是含了企業經濟收益、生態環境收益和社會責任收益的總價值,也可以理解為是企業所有的資產包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在市場上的現值,這種評價既能反映出企業現實的盈利能力,又能反映出潛在的獲利能力,還能反映出企業的形象、商譽、對社會的責任程度。該目標模式突出了社會責任,使得企業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把自身看作整個社會的組成部分,注重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的協調統一,實現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的相統一。
(三)綠色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
1、綠色籌資
綠色財務管理要求企業考慮特定的資金作為綠色成本的支出,為此企業必須考慮綠色投資所需資金的來源渠道、籌資方式、資金成本等。
綠色籌資渠道主要有國家政府的扶持性撥款、企業自籌資金、企業銀行貸款、利用外資、證券籌資等。在籌資方式上可以增加綠色股籌資和綠色負債籌資兩種,企業發行綠色股票、綠色債券,不僅能夠解決綠色資金的需求,更為關鍵的是綠色股票的發行,有利于提高企業聲望,帶來企業價值增值,從而實現企業綠色財務管理的目標。在一般的負債經營中,企業也可設置長期綠色借款和短期綠色借款,從特定金融市場籌集到所需的綠色資金。國家和政府應對進行綠色生產的企業在資金籌集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例如低利率、融資貼息、財政直接補貼等。
2、綠色投資
將未來生產經營過程需支出的與資源環境有關的成本費用定義為綠色成本,并納入投資方案的成本費用中,以盈利為基礎分析此投資方案的可行性,是綠色財務管理對投資活動分析的目的。為此,企業在進行投資方案決策時必須考慮如下問題:第一,擴大企業成本范圍,使其全面包括直接和間接環境成本和非環境成本。例如考慮環境因素而增加的技術投入成本及設施運營費用;生產過程中為了預防環境污染而發生的成本如企業職工環境保護教育費;企業對產品采用環保包裝或者回收顧客使用后與污染環境有關的廢棄物、包裝物等所發生的成本等。第二,考慮項目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延長項目評價的時間范圍,以便更好地反映項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第三,正確進行環境成本的資本化與費用化。
3、綠色分配
綠色財務管理在股利分配方面基本繼承了傳統財務管理理論的內容,所不同的是在支付股利前須按一定的比例提取用來應付綠色資金不足的綠色公益金,以及要支付綠色股股利。綠色公益金的提取相當于內部融資,提取過程與企業提取公益金相似,比例視企業的情況而定。提取順序是在提取公益金之后,提取任意盈余公積金之前。綠色公益金不得挪作他用,只能作為綠色資金不足部分的支出。綠色股股利的支付程序與普通股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如果企業無盈利而且用盈余公積金彌補虧損后,所余盈余公積金不足以支付股利,在綠色公益金有一定數量余額的下情況下,可用綠色公益金支付一定數量的綠色股股利,而不能支付普通股股利,借以維護企業在資源環境方面的聲望。在分配過程中要注意盡可能地能通過綠色利潤分配達到宣傳環境保護的目的,并且形成綠色積累。
二、當前推行綠色財務管理所面臨的主要困難
綠色財務管理理論是對傳統財務管理理論的一種挑戰和發展,在現階段還是一種較新的概念,其理論與實務的成熟尚需要一個漫長的完善過程,因此,企業在實施綠色財務管理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阻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市場自身調節存在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市場經濟是講求利益主體和行為自立的,而社會生態環境資源的產權是難以界定的,這使得社會生態環境的社會性同企業生產效益的個體性之間存在矛盾,企業很難對產權模糊的公共環境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
第二,進行綠色財務管理所增加的費用與未來所能獲得的利益不相匹配。未來的利益涉及到較多不確定性因素,因此難以估算通過綠色財務管理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能給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使得企業沒有積極性實行綠色財務管理。
第三,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削弱了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企業實施綠色財務管理,由于環境因素的考慮,會增加企業的成本,而相應的環境效益卻難以彌補相應成本,所以就只能將環境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從而迫使產品價格上漲,這會嚴重降低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第四,社會環保意識淡薄,支持力度不大。我國主要是政府部門使用環境資料信息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以改善環境。而僅靠法律力量并不能形成推動企業公布環境信息的強大動力,況且某些地方的企業仍然存在片而追求利潤增長速度的觀念,嚴重制約了綠色財務管理的實施。
三、推行綠色財務管理的具體措施
綠色財務管理理念的形成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是一種企業行為,又需要人人參與,更需要全社會提供一個良好的約束環境。
第一,提高環保理念,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較強的環保意識,就難有自覺的環保行為。因此,要加強企業的環保意識,以使企業充分認識生態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密切聯系,逐步主動、自愿地建立健全環境管理系統,進行綠色財務管理。
第二,加強綠色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研究。由于綠色財務管理所依賴的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多元化,其管理對象的復雜化,許多問題的解決要求財務管理學與環境科學、環境經濟學、數學等諸多學科交叉運用,才能破解計量、分析、評價等難題,消除綠色財務管理在實務操作中的障礙,實現綠色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的緊密結合和協調發展。
第三,大力提高員工素質企業員工特別是財務人員,應充分認識社會生態資源環境的重要性以及生態環境對全人類的重要影響,增強資源環境意識,因此,要加強財務人員的后續教育,進行環境、環境會計及綠色財務管理相關知識的培訓,更新其傳統的知識結構,使財務人員具備相當的素質,能準確地在財務管理中進行涉及生態問題的預測及估算,加快從傳統財務管理理論向綠色財務管理理論轉變的步伐,以全新的姿態從事財務管理工作。
第四,政府部門也要推行綠色財務管理。政府根據實際發展需要,出臺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法律法規,并按照“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制定優惠政策,支持、鼓勵綠色產業的發展。在稅收、信貸、投資、價格等方面給綠色企業以實實在在的優惠和傾斜,增強“綠色企業”的競爭力,例如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在信貸方面給予傾斜,降低企業籌資成本;倡導并鼓勵企業向環保、節能、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的項目投資,講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等。
參考文獻:
[1]范永太.企業綠色財務管理研究[J].財務通訊,2008,10
[2]劉淑華.劉淑華.綠色財務管理有關問題探討[J].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7,01
[3]吳金波.企業綠色財務管理內容體系設計及推進機制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7
[4]王曉輝.綠色財務管理內容初探[J].內蒙古統計2007,4
看了“綠色財務管理論文”的人還看:
4.財務管理論文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