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博士論文模板
北京大學博士論文模板
通過對論文模板系統工作原理的研究,總結并抽象出了論文寫作排版過程的一般規律。小編整理了北京大學博士論文模板,歡迎閱讀!
北京大學博士論文模板篇一
Photoshop在多媒體中的應用分析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快速發展,Photoshop在多媒體技術特別是多媒體課件制作中的應用逐漸廣泛起來。Photoshop技術吸取多種技術的強大功能不斷提高自身實力,成為現如今被廣大民眾使用最為廣泛的技術。該軟件主要用來處理圖形和圖像,在處理圖像時更加完善,擁有強大的功能。文章主要研究了Photoshop軟件在多媒體創作中的應用。
關鍵詞:Photoshop;多媒體;應用
1 Photoshop功能以及一些使用技巧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Photoshop的版本得到不斷的更新,創新出眾多新的功能,逐漸成為圖像處理領域的標準和領導產品。Photoshop功能強大、使用方便的優點,是Adobe公司開發的。Photoshop軟件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濾鏡特效、圖像制作、圖像組合、照片修描等等。例如,為了更加容易的進行色彩的變換以及圖像各部分的階段控制,可以使用Photoshop軟件的圖像修改調整工具。實現圖像顏色的隨心所欲修改可以采用對顏色通道修改編輯的方式。其次,為圖片的編輯和使用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手段和靈活方便的使用工具。最后,為了提供客戶更多的特效效果,Photoshop軟件通過第三方廠商開發研究了外掛濾鏡程序,以及軟件系統內置了近百種濾鏡特效。
2 Photoshop和動畫制作
我們通常會用Flash軟件來創作動畫場景,但是常常會出現背景不透明等問題,創作效果不佳,但是Photoshop正好彌補了不足。
2.1 Photoshop軟件在動畫制作中關于透明背景的應用
Photoshop可以實現動畫背景的透明。主要是通過選擇軟件中的MODE和IMAGC模式,確定了索引的顏色之后,點擊透明;另一種方式就是直接打開Photoshop中需要處理的軟件,選取出需要留下的內容,然后刪除原來的圖片,PNG是最終文件保存的模式,最后導入圖片。相對于實際效果而言,第2種方式過程更為簡單。
2.2 Photoshop軟件中透視效果的應用
通過各種平面元素來拉伸背景的視覺效果就是動畫制作中的透視效果。在實際生活中,廣泛的被設計師使用。Photoshop不僅能夠實現這種效果而且能夠發揮這種效果的最佳作用。不同的透視類型所賦予動畫的元素為實現動畫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發展道路。透視的視覺效果能夠使客觀事物給人的視覺造成不同的形象變化。例如,在長短和大小遠近等。Photoshop不僅滿足了多媒體中創作動畫制作這一項內容的要求,同時也對動畫制作制作的效果處理更為到位。
3 Photoshop和網頁制作
隨著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中的網頁制作應運而生。Photoshop應用于網頁制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SliceTool是Photoshop軟件中出現的比較晚的工具。但是它在網頁制作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SliceTool的主要功能是圖片切片,就是將圖片進行切片之后,在需要剪切的圖片上通過拉取的方式拉出實現剪切。同時還可以選用SliceSelectToo工具進行對選取對象的移動,在Photoshop中,二者都可以實現對圖片的剪切處理。
4 Photoshop軟件在多媒體課件制作中的應用
4.1圖像文件的圖層變形處理
在多媒體課件中,通常是將各種各樣的素材進行整合、編輯形成最后的圖像。然后,通過Photoshop軟件進行圖片的編輯和整理和疊放。同時,還可以對圖層進行編輯。一種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對圖層進行變形處理。
4.2圖層的疊放順序的調整
由于一些課件需要對圖片進行疊加,為了實現更好的效果,避免出現一張圖片遮擋另一張圖片的現象,需要適當的調整圖片的順序。這一效果的實現可以通過Photoshop軟件的“圖層面板”功能來實現。
4.3圖層之間的鏈接設置
為了方便人們對于多層圖像進行合并和移動等處理,需要進行圖片之間的鏈接功能。建立鏈接的方式有許多種。同時也可以“圖層面板”功能進行圖層之間的合并。這種功能不僅能夠實現多種圖層的合并也可以實現當前圖層和下一個圖層的合并,達到良好的制作效果。
4.4編輯混合模式圖層
在Photoshop軟件處理圖像文件時,出現重疊起來的圖層,Photoshop軟件就會出現兩個圖層之間色彩復雜的混合方法,這就是我們說的圖層混合模式。要想實現不同的效果,可以選擇不同的模式。同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不同的圖層混合模式。
4.5運用圖層樣式設置圖像效果
圖像圖層還可進行更復雜的設置,例如,使圖層發光、圖層設計陰影效果和呈現立體浮雕等特殊效果。不僅可以進行這些特殊效果的設置,還可以保證作為背景層的那一圖層能夠保持不變。這主要是通過“圖層面板”工具的“添加圖層樣式”這一功能來達到的。
4.6文字的編輯
Photoshop軟件主要指通過生成圖像化文本進行文字元素的處理。形象化文字也屬于圖像化文本。形象化文字就是指依據文字的含義進行藝術創造的字體。主要是通過圖形進行直觀的傳達。形象化文字這種半圖半文的形象字與傳統的文字相別,更形象生動,更能夠表達出所要表現的重心內容。文字的編輯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立體效果;浮起;變形。為了實現上述效果,就可以使用Photoshop軟件中的文字特效功能。
4.7編排版面方面
在進行版面設計的時候就要貫徹版面結構組織的藝術法則,為了實現主體風格和圖層編輯方法形成協調的風格以及畫面構圖,就要利用Photoshop軟件進行圖層編輯。例如,將屏幕個元素的位置方向、位置、大小、色調等各個方面進行任意的改變,就要使之產生視覺導向,運用合理的方式進行分割畫面。從而能夠使學習者感受到強烈的感染藝術能力,從而使教學主題得以突出。另一方面,為了更好的動態呈現出美學和教學中對于食品、動畫等集成軟件的特定需求,就需要利用Photoshop軟件的通道處理功能,編輯相應版面各個元素,為各種元素提供通道信息。因此,在對版面編排中,Photoshop軟件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4.8設置圖層的透明度
利用斧頭軟件對多張圖片進行透明度的調解,主要是做到不具有透明度、高透明度等效果。為了更方便的使多張圖片更好的呈現出半透明的狀態,就要利用斧頭軟件進行設置,主要是在“圖層面板”中,找出相應的“不透明度”的標識,標識主要稱此案出三角形。利用斧頭軟件對圖層進行透明度的設置,能夠使圖片更具有立體感和色彩層次,需要對圖像的圖層進行透明度的設置。
5結語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當中的Photoshop技術也得到了深入的發展和廣泛的使用。Photoshop技術與多種計算機技術相融合,應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為了更好的發展Photoshop技術,我們應當更加了解Photoshop技術在日常中的應用。
北京大學博士論文模板篇二
Photoshop人像技術的視覺文化解析
摘要:對Photoshop人像技術的“文本”研究可以看作當前視覺文化機器理論研究的一個個案呈現,也是都市空間技術的一個文本解析。Photoshop技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是數碼影像環境的重要表現,Photoshop技術對人像的技術優化處理體現了Photoshop技術在人像生產過程中的美學暴力與哲學邏輯。這一技術行程是當前理論家所認為的,技術機器介入人們構建日常生活與人們內在精神本質的具體技術實現。在技術機器的實施過程中,人的存在被日益隱匿并且不斷被景觀化和圖像化,并不斷與原初的本真狀態相“分離”。因而,Photoshop的技術實施是居伊·德波所謂“景觀社會”的技術成因之一,在更深層次指喻著保羅·維利里奧所謂人的“死亡”。
關鍵詞:Photoshop技術;機器;圖像;景觀
中圖分類號:D90-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905X(2013)02—0089—04
一、一個日常生活經驗文本的描述
一次到學校商場的照相館拍證件照,因為有時間就站在旁邊看技術師用Photoshop技術對我的照片進行常規處理。因為我的兩只眼睛一大一小,所以技術師試圖將大的眼睛復制到小的眼睛上面,經翻轉后將其替換。出于本能的反應,我制止了他:“不要替換,也不要修改,就按原來的樣子。”技術師自然的技術操作在我卻是十分震驚的經驗。經過修改,我的先天缺陷會被掩蓋,也會比原來漂亮,但是,修改后的我就不是我了。于是我開始留意并且發現:照相館的技術人員對每一張客戶照片都進行無一例外的技術優化處理,或者把原本略歪的脖子調正,或者把客戶臉上的瑕疵,比如青春痘、粗大毛孔、疤痕等處理掉。這已成為他們的業務慣例。
這表明,今天的Photoshop技術運用已經不僅局限于雜志、影視以及廣告等視覺媒體的產業生產,它已然“飛入尋常百姓家”,被廣泛運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的普通大眾們也與各路明星一起體驗和經歷著Photoshop技術對自己的技術改寫。而當Photoshop技術在日常生活中被普遍使用的時候,Photoshop便不僅是一種技術,它更是一種對我們深層次存在狀態發生隱秘影響的具體可見的技術機器,是我們日益深陷其中的“景觀社會”得以形成的重要的技術成因之一,與今天備受人們關注的視覺文化緊密相連。正如本雅明的啟示,機器復制時代帶來的是人類感知方式、情感結構以及文化體驗的變化。我們也必須深入Photoshop技術實施的內部,探究其復雜的視覺文化內涵及其對我們內在生存機制的隱蔽影響。
二、Photoshop人像處理技術——符號與主體對象之間的意義滑脫
Photoshop的技術專長在于圖像處理,它通過圖像編輯對圖像做各種變換如放大、縮小、旋轉、傾斜、鏡像、透視等處理,也可以進行復制、去除斑點、修補、修飾圖像的殘損等處理,以得到令人滿意的視覺效果。隱藏在Photoshop技術深層的哲學理念及其人像處理技術使Photoshop溢出單純的技術范圍,而不斷轉化為一個意識形態的生產網絡與宰制機器。它以可見的方式表征了技術機器對當下日常生活的介入與建構,以不可見的方式構建著當代社會欲望的機器本質。因而,在對Photoshop技術進行文本解析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考察一下Photoshop人像處理技術的主要方法與特點。因為,這些技術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解密Photoshop技術過程可見與不可見的編碼過程、內在機理、技術結構與哲學基礎等深層次問題。
(一)潤飾與美化
潤飾與美化是Photoshop人像技術處理時的重要操作方法。它可以運用Photoshop技術對原始圖像中不盡如人意的、影響視覺效果的地方進行人工處理,修復一張破損的老照片;可以通過潤飾、修改、磨平等方法對人像中的皮膚、皺紋、難看的牙齒顏色、青春痘等屬于人體自然的事實部分進行優化處理,從而“減少歲月留下的痕跡”,“顛覆衰老的過程”,以達到“煥然一新”、完美如初的視覺效果;也可以幫助我們“拉回”一段歲月,還可以將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對象組合在一起,使圖像發生面目全非的巨大變化,故而被Photoshop技術專家稱為“美容”法。這些技術美容案例在Photoshop手冊中比比皆是,幾乎是每一部Photoshop技術手冊人像處理的首要課程。但是,當Photoshop技術專家雄心勃勃地許諾人們Photoshop技術可以抹除歲月的痕跡、還原一個真實并將這種還原的結果提交出來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即我們不能否認Photoshop技術所還原的“真實”是偽造的,它無疑是一個虛假現實。因為,或許正是那些被Photoshop技術專家處理掉的劃痕與現實生命中的特殊往事相關,而恰恰是這往事決定了我們對個體生命的理解和認同,并保存了時間留給我們的提示。劃痕與霉點難看但真實,對于當事人來說具有一種根本且不可替代的原發性意義。但還有一個問題也同樣值得注意,那就是我們明知道Photoshop處理的圖像是假的,但我們依然樂此不疲,對Photoshop的熱衷絲毫沒有減退。
(二)修改與拼接
除潤飾與美化之外,Photoshop技術還可以滿足更多的要求。比如,將三個人的合影變成兩個人的合影,或者變為一個人的單人照片,或者是修補人像中殘缺的部分,或者是將圖像中某個多余部分切換掉等。這些便是Photoshop技術中的“修改與拼接”工作,它展示了Photoshop技術“移花接木”、“貍貓換太子”的奇特功能。讓我們看看兩個典型的案例。
案例1:婚禮上的夫婦在慶典當天結束后也沒有拍一張只有他們兩個人的相片,他們想要一張只有兩個人的照片。在眾多的照片中,他們選出了一張兩個人與祖父拍的三個人的合影交給Photoshop技術專家,要求他幫助處理一張兩個人的合影。這張合影的情況是:祖父在中間,新郎在右邊,新娘在左邊,祖父的左手搭在新娘左邊的腰間。Photoshop技術專家處理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用背景信息將祖父與新娘圖像的部分信息掩蓋掉,只留下新郎的圖像信息。其次,用新郎右側部分的圖像信息替換被祖父遮蓋掉的新郎左側圖像信息——將右邊袖子經過復制和翻轉得到的圖像信息補充缺失的左邊袖子,使其左側信息完整。再次,將新娘圖像粘貼到完成的新郎圖像的左側,得到一個拼合的圖像文件。經過裁切,新郎和新娘完美地站在一起。在完成的示例圖片的下面,Photoshop技術專家提醒我們:“先是祖父的手搭在新娘腰部的,現在這只手看起來好像是新郎的手”…Photoshop技術專家的提醒不無自豪,但還有一個被技術操作掩蓋掉的事實更加驚人——丈夫的手并不是丈夫的手。 案例2:有一張全家人站在屋前的集體合影。因為時間久遠以及磨損,圖像背景中的草地與房屋的信息嚴重丟失,除此之外,家庭成員中站在最右邊的小男孩的臉部及上衣部分信息也嚴重丟失。Photoshop技術專家對此圖片的修復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房屋與草地背景部分的修復,一是對人像信息的修復。在背景修復過程中,Photoshop技術專家首先通過復制一些小塊房屋及草地的完整信息獲得較大塊的房屋與草地的完整信息,然后通過調整大小、旋轉或反轉以及克隆復制等方法獲得關于房屋與草地的完整信息,實現修復。這些方法也被用于人像信息的修復。因為,最右邊小男孩肩部以上部分破損太嚴重,無法仿制修復,所以,Photoshop技術專家“借用了另一個小男孩身上的翻領、領口以及襯衫的一部分,然后調整了借用部分的大小并使其翻轉,最后用在站在右邊小男孩的身上”川。同時,因為最右邊小男孩的臉部也缺失了一部分,所以,Photoshop技術專家“再一次從另一個男孩身上借用了臉部圖像信息。他對借用的臉部大小進行了調整,讓他看起來比他哥哥胖一點,這樣兩個人看起來就不會過于相似了。最后,他修復了背景處男孩的圖像信息,借用了前景處較大的男孩的手臂和腿的圖像信息,并調整了大小”。一系列操作過程中不斷出現“移接”、“拼湊”以及“替代”等技術環節,正是這些完成了Photoshop技術的“移花接木”。
這些案例幫助我們打開Photoshop技術實施的深層機理,并認識到被“完美如初”的圖像結果所掩蓋、被視覺快感所忽略的又一個事實,即Photoshop的技術不斷將圖像中的人像信息進行碎片化分解,然后進行無機化的技術處理。這意味著Photoshop技術處理的圖像作為一種符號已經不再指向現實的生活主體,而是在對視覺快感的追求中解除了圖像符號與現實主體之間的意義扭結關系。這種意義關系的松動對于我們認知世界的內在精神將有著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
三、Photoshop技術語匯——主體性的瓦解與轉移
“借用”、“復制”、“過濾”、“嵌套”、“切換”、“分子化”、“粒子化(像素分辨率過程)”、“粘貼”、“重構”以及“組合”等詞語在Photoshop技術操作中反復出現。這些精密、復雜的詞匯要素結合成Photoshop技術的語法規則,并以此實現Photoshop的技術編碼。這其中隱藏著Photoshop技術過程中主體的位置、主體欲望表達的轉移以及技術機器的欲望生產與分配等諸多問題。
(一)主體的技術終端位置
從以上分析我們知道,Photoshop技術將人像僅僅當成技術處理的對象,將其作為可拆卸和剪貼的機器部件進行修改拼接重組,其背后所對應的現實主體并不被尊重。在此,主體被擱置在Photoshop技術的終端位置,任由技術的切割與挪用,并默認技術的再生產。這是一個雙向過程,一方面實現了Photoshop技術權力對主體的宰制,另一方面使主體機器化本質不斷形成。因而,Photoshop的技術密碼不是純粹技術性和物理性的,也不是客觀中性的,它以不容置疑的技術霸權將自己上升為意識形態的宰制力量。Photoshop的技術宰制通過對生活主體的機器化裝置與重組,產生出令人沉迷的以假亂真的圖像世界。這一圖像世界,表面上是對現實主體欲望追求的實現,實際上是以技術欲望為標準對主體欲望的編碼。這便是Photoshop技術對主體的篡改和僭越,也是現實主體的瓦解。
(二)作為欲望主體,Photoshop技術是技術機器的欲望、時尚文化欲望與資本邏輯的具體承載
在對生活主體進行機器裝置與重組的過程中,Photoshop技術實現了其作為欲望陳述裝置的權力本質。對現實主體欲望的重新編配使Photoshop技術成為獨立于生活主體的技術機器的欲望機制本身。Photoshop技術將一切平均化入技術程式的冰冷生產過程,用仿真的生產機制重塑現代的生活主體。這讓我們再一次想起《共產黨宣言》中的那一句讖語:“一切等級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當原始圖像的真實性與原初性被重建的圖像永久地摧毀的時候,Photoshop技術實現了其技術欲望的權力掠奪。Photoshop技術以完美的圖像效果掩蓋對主體的欲望編碼,這便是Photoshop的巧妙。它以溫柔的方式將不容置疑的技術規范和意志強硬地施加于現代主體,以實現其技術暴政和美學僭越。這是現代機器對主體的技術殖民,現代主體再一次失守。正如海德格爾所說:“當技術觀念統治展開來的時候,個體的想法和意見的領域早已被棄之不顧。”
因而,Photoshop技術僭越與美學暴力的另一面,體現為現代主體對原初存在事實的顛覆性態度。當我們默認技術的修剪、刪節與涂抹,并用仿真的圖像裝置生活的時候,我們必須面對圖像符號與生活主體以及原初真實“分離”后留下的巨大的空洞與焦慮——那個已然不是我的、圖像中的“我”如何表征現實中焦慮著的這個“我”?而當Photoshop技術不斷用“完美”圖像中的“我”所帶來的視覺快感沖擊焦慮中的“我”的時候,“我”被令人眩惑的視覺快感所俘獲,隨之而來的便是焦慮神經的麻痹和對技術機器欲望編碼無意識的欣然順從。這是現代主體與技術機器的共謀,也是現代社會之機器本質的技術實現。
(三)Photoshop技術對現代主體任意涂抹與修改卻被賦予合法性,其深層原因之一則是現代時尚文化及其資本邏輯內在的合法性支持
Photoshop技術圖像編輯的依據主要是流行的時尚文化旨趣和標準,它將時尚秩序與意義符碼編織進仿真圖像的可視性建構,使主體在玩味、凝視被優化處理的圖像時,不知不覺地吸收并強化時尚文化的邏輯、接受其文化資本與消費意識形態的訓導。這是時尚文化的意識形態邏輯和資本霸權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發生作用的表現,也是Photoshop技術與時尚文化之間的合謀。而只有文化意識形態的內在支持,Photoshop技術才可能真正成為現代社會技術機器的一種。可見,Photoshop技術作為欲望共同體交織了主體被俘獲掌控的欲望、技術機器的欲望以及文化的欲望等多重欲望。所以,在視覺文化研究的學者們看來,“在現代社會,視覺機器不僅是投射個體的想象和欲望的裝置,也是投射社會的文化想象或集體無意識的場所,這一投射是如此強烈和固執,以至于機器本身都成了個體和社會的欲望的癥狀式顯現,而個體和社會現實反倒成了在機器中、而只能通過機器來顯形的幽靈”。因而,現代主體在日常生活層面對技術以及視覺機器的認同成為現代主體自我確認的另類方式,視覺機器本身就是主體的癥狀,“主體的欲望不僅要透過機器來表達,而且就是由機器生產出來的,甚至欲望只有在機器中、只有被裝配成機器的時候才能夠存在”。 四、“景觀社會”與人的“死亡”——深層的哲學指喻
Photoshop圖像技術在生產過程透露出來的深層哲學旨喻指向當下每一個生命個體,指向我們日益置身其中的“景觀社會”,指向更深層次的“人的死亡”。
(一)景觀社會
法國學者居伊·德波在1967年將當代社會命名為“景觀社會”。“景觀”原意為一種被展現出來的可視的客觀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種主體性的、有意識的“表演”或“作秀”,居伊·德波借用這個詞來描述當代社會存在的主導性本質——被展現的圖景性。“景觀社會”的來臨與19世紀以來的視覺文化轉向相輔成,是今天人們正在經歷的一種文化經驗,這種經驗隨著高端科技的迅猛發展而不斷被強化。德波認為,在景觀社會時代,“生活本身展現為景觀的龐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轉化為一個表象”,“符號勝過實物、副本勝過現實、現象勝過本質……真理被認為是褻瀆神明的,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最高級的幻想也就是最高級的神圣”,并且,“在真實的世界變成純粹影像之時,純粹影像就變成真實的存在”。通過重塑、加工和修改我們本真的原初經驗和事實,景觀社會中的各種技術媒介重新制作虛擬仿真的時空體驗,其結果便是對圖像與其背后生活主體之間意義連接關系的松動。正如德波所認為,景觀社會中的真實生活被偽造,形形色色的偽情景和偽事件讓人感到仿像本身就是真實存在的。Photoshop技術所要精心完成的工作無疑是德波這一論斷的現實證明,作為景觀社會的圖像生產媒介,Photoshop技術是促進圖像增值與蔓延的具體技術實現。與其他媒體技術一起,Photoshop技術不斷遮蔽人們的本真狀態并加速現代主體在圖像世界中的淪陷,使人們的存在不斷陷入無名狀態。
(二)人的“死亡”
法國思想家保羅·維利里奧認為,當代社會的視覺文化將一系列“技術性假肢”植入人的視覺系統,這導致了視覺的技術化特征與機器本質,導致了視覺機器對視覺的重構與殖民。筆者認為,Photoshop技術在日常生活的層面上展示了這一過程的具體環節,并最終導致了保羅所說的人的“死亡”。
首先,景觀時間取代原初時間。在人類現有的經驗限度中,時間是描述我們生活經驗的重要維度,無論物理學中時間的剖面多么復雜,也無論我們的心理時間多么蕪雜豐富,都無法改變外在時間中展開的一切之于人類經驗的唯一性、原初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真實意義。這意味著原初時間是不可修改的。而Photoshop技術混淆了修復圖片與修復時間的區別,用“拉回”一段逝去時光的虛假承諾偽造了一個失去參照的錯亂時間,本文稱之為“景觀時間”。Photoshop技術規范下任意重組與拼接出來的“景觀時間”,取消了原初時間連綴本真經驗的真實性意義。當技術機器擊碎原初的詩意時間,使其喪失原始結構與縱深向度并成為一堆技術碎片的時候,不僅時間終結了,隱藏在我們生命深處的縱深歷史與情感深度也被取消了。
其次,景觀自我取代真實自我。Photoshop技術過程將生活主體作為客體進行處理,具體表現為Photoshop技術對人像原初信息的刪除、修改、替換與拼接等操作與處理,這在更深層次表明,主體在時尚文化的權力宰制中對自身原初事實采取的隨意性和逃避態度。Photoshop技術運用仿真圖像將主體的不滿情緒分離轉移,以再生產出來的景觀自我替換原初的真實自我——一個經不起考驗但卻令人眩惑的假象。這些假象包裹了我們的生活,篡奪了我們對生活進行想象和表達的權力。這似乎也顯露了現代人的精神病癥——幻像癥。這種精神病癥表現為主體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選擇關系中游離、迷幻的心理特征。這是技術對我們的殖民,其結果則是主體異化為外在于自身的對象物,是人的內在歷史不斷趨于消亡的歷史和事實。
再次,詩意的消亡——以人工化取代自然性。人的存在的詩意在于人與世界之間的同構關系,主體在與世界的直接會面中體驗世界、接受世界的引領,并在此之上構建主體對世界的想象。在以視覺快感為中心的世界中,主體與世界之間的關系需要經由機器中介的間接關系來表達,主體的癥狀要通過機器的方式來表征。因而,在以機器為本質的技術世界中,人失去了與此前原初世界的同構,失去了對世界以及自身直接經驗的認定和表述權力。于是,我們將一切交付于以Photoshop為代表的現代社會的技術機器,把表述自我的權力讓渡給了技術,而不再訴諸內在于自身的詩意想象力。這時,人類的想象性力量與存在的詩意性便不可避免地走向萎縮甚至癱瘓。如海德格爾所說:“當人把世界作為對象用技術加以建構的時候,人就把自己通向敞開的本來已經封閉的道路,從意志上而且是完全地堵塞了。”這便是在技術加速對人進行宰制的過程中,人的原初本質的消失,或許這就是保羅-維利里奧所說的人的“死亡”。
參考文獻:
[1]Katrin Eismann,Photoshop恢復與潤飾(第2版)[M],徐愷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德]海德格爾,詩人何為[A],詩-語言·思[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102.
[3]吳瓊,視覺機器:一個批判的機器理論[J],文藝研究,2011,(5):5—13.
[4]劉懷玉,伍丹.消費主義批判:從大眾神話到景觀社會[J]_江西社會科學,2009,(7):47--55.
[5]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王昭鳳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