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論文參考范文(2)
銀行理財論文參考范文篇2
淺議銀行個人理財業務
【摘要】中國加入WTO后,金融領域的限制逐步放開,同業間競爭加劇,銀行傳統業務利潤空間不斷萎縮,市場對銀行產品進行創新的要求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個人理財業務以風險小、市場廣闊、利潤空間巨大等優勢逐漸成為商業銀行的新寵,成為銀行零售業務發展的戰略重點。
目前,該項業務雖然已在我國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但是由于政策限制,專業人才匱乏,微機軟件和數據庫等技術平臺的建立尚不完善,以及銀行自身客戶關系管理及營銷策略的滯后,使該業務在我國離步入成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銀行只有按照營銷管理的思想,以差別服務為特色,以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和軟件為依托,由銀行專家型復合人才根據客戶需求,對各種個人金融產品進行有針對性的業務組合和創新,規劃出適合客戶的個性化的理財方案,滿足中高層個人客戶資產增值、保值及安全、方便的投資需求,才能真正成為市場的贏家。
【關鍵詞】理財 個性化 專業人才
一、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在中國的發展
所謂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以自然人為服務對象,利用其網點、技術、人才、信息、資金等方面的優勢,運用各種理財工具,以幫助個人客戶達成生活目標或投資目標而提供的綜合理財服務。”
我國的個人理財業務興起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個人金融業務僅涉及儲蓄、代收代付等簡單業務。1995年招商銀行首先在國內推出集本外幣、定活期存款集中管理及代理收付功能為一體的――“一卡通”,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個人理財產品的銀行。之后,中信實業銀行、工行、建行、農行等國內知名銀行也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個人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大多包括了存款集中管理、代理收付、理財咨詢設計、存單抵押貸款、外匯買賣、單證保管、存款證明等服務內容。進入新世紀,投資工具日益豐富,金融領域的限制逐漸放開,加上計算機、信息技術日益普及和深化,于是個人理財業務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一站式”理財服務,“一對一”理財顧問、理財規劃等專業理財服務。
歸納起來,當前的理財業務主要包括四塊:一是通存通兌、自動轉賬等儲蓄服務;二是住房貸款、汽車消費貸款等個人融資服務;三是使用理財戶頭進行股票、債券、基金等證券交易的投資服務;四是理財規劃服務。從以上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個人理財業務雖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目前,國內銀行業務正在由單一的存貸業務向多元化的銀行資產、負債、中間業務一體化方向轉變,由單一的網點服務向立體化網絡服務轉變,由大眾化服務向個性化服務轉變,由無償服務向收費服務轉變。完成這一系列轉變之后,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必將有飛躍性的發展,從而使銀行的客戶獲得更好更優質的服務。
二、銀行發展個人理財業務的原因
1、市場潛力巨大,有待發掘。
社會調查事務所公布的數據,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的專項調查中,77%的被調查對象對理財服務感興趣,41%的被調查者需要個人理財服務,88%的客戶表示愿意接受銀行推薦的個人理財建議和方案。由此可見,個人理財業務的市場潛力巨大。從局部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高收入階層崛起,財政部科研所課題組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10%的富裕家庭的財產占到了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與此同時,城市居民金融資產出現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趨勢,戶均金融資產最多的20%家庭擁有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總值的比例目前約為66.4%。擁有50萬元以上資產或現金的人約有三千萬。這部分人已經或有可能成為銀行的優質客戶。這些客戶不再滿意初級階段的理財方式,即:將儲蓄產品進行功能擴展,將存貸款進行產品組合,通過結算工具幫助客戶達到資產保值、增值的做法。他們迫切需要個人財務分析、產品組合建議,并希望得到及時獲取財經資訊的服務。盡快設立理財中心,提供優質的滿足客戶綜合理財需求的理財服務,銀行才能穩定現有優質客戶,挖掘潛在的優質客戶。從而獲得可觀的利潤。而且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將來高收入階層都差不多是各個部門行業的高層和骨干,抓住這些客戶對對公存款和貸款的營銷必定會產生巨大的連動作用。
2、個人業務風險小、利潤空間大。
從發達國家銀行發展的過程來看,商業銀行發展到一定階段,銀行利潤的增長點就會由存貸差轉為中間業務收入。中間業務收入中占大頭的就是個人理財業務。歐美國家的個人理財業務產生于上個世紀50、60年代,80、90年代發展趨向成熟。據統計,在西方國家,個人業務收入已占到銀行總收入的30%以上。在過去的幾年里,美國的銀行業個人理財業務平均利潤率高達35%,年平均盈利增長率約為12%�15%?;ㄆ煦y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業務總收入的40%來自個人理財業務。我國的發展趨勢也與國外相同。近年來,隨著利率的逐步放開,銀行的存貸差利潤不斷縮水。另外,隨著銀行業的不斷變革,特別是國有銀行通過改革從計劃走向市場,從壟斷走向競爭,再到現在要對國有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一方面直接導致各行紛紛樹立“存款立行”的原則,悉數使出渾身解數來拉存款,競爭導致負債業務的營運成本大量提高,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貸款等資產業務方面對優質客戶爭奪更加激烈,直接導致如去年各大行的貸款集中在一些壟斷性的大集團行業,風險加大的同時信貸利率卻不斷偏低,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都大大增加。于是在個人業務發展大環境不斷改善的情況下,積極發展個人理財業務也是銀行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3、發展個人業務有利于金融創新。
隨著中國加入WTO,國內銀行改革步伐加快,銀行業的競爭勢必愈演愈烈。而市場競爭者的不斷加入,競爭手段的迅速更新,會使得金融產品的差異性日趨縮小。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金融產品提供方的銀行想在市場中站穩腳跟關鍵是要能夠通過金融創新,向客戶提供收益率高、風險小的產品,使民眾切實感到有利可圖。只有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這個市場。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過程充分體現了商業銀行研究并不斷挖掘市場需求,度身定制理財產品與方案,不斷滿足、引導、培養特定客戶群體需求的功能。此外,個人理財還更多的體現銀行服務差異性、價值性的特質。個人理財業務正是以這種特質順應了金融創新的潮流,促進了金融創新。反過來,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創新又推動了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進一步發展。
三、個人理財業務中存在的問題
1、分業體制限制理財業務的發展。
真正的個人理財,如在美國,指的是銀行不斷調整存款、股票、基金、債券等投資組合,以使客戶取得最好的回報,每個人只要將自己的財產規模、生活質量、預期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告訴銀行,對方就能為你量身定制理財方案,還代理操作,同時跟蹤、評估績效,并不斷修正。即使是對理財一竅不通的人,只要委托了銀行進行操作,也能獲得理想的回報。而在國內,由于目前實行分業經營,金融業內按產業分業,即將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和信托業分立為不同的金融產業和金融市場,由專門金融機構經營。
因此,除了存貸業務外,銀行現在只能代銷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的產品,實際上是不能代替客戶來理財的。另外投資理財工具,包括期貨、期權等避險工具的缺乏使理財的業務范圍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銀行本身的業務品種,包括存貸款、外匯寶、信用卡等等;二是銀行代銷的金融產品,如保險、國債、開放式基金等;三是通過“銀證通”等渠道,實現客戶資金在銀行及股市賬戶的流通;四是多種銀行業務費用的減免,如個人貸款享受優惠利息、國際匯款免付手續費等。很明顯,大多數產品只是為客戶提供更加便利的理財渠道,客戶若想實現資產增值大多還得靠自己??梢哉f,國內目前的個人理財離真正意義上的個人理財還相去甚遠??梢姺謽I體制限制了理財業務范圍的拓展,使銀行不能全面整合各種資源來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理財服務。
2、專業理財人才匱乏。
理財師策劃的方案比投資者自己做的方案收益更豐,這就是理財業的核心。而一個合格的理財師既要熟悉公司類業務,又要精通銀行卡、銀行結算、證券交易、保險、投資等零售業務,還必須具備豐富的專業經驗和人生經歷,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客戶的資產狀況和投資需求。但長期以來銀行人員專業單一,一個對各項存款存期如何搭配非常精通的銀行高手,可能對股票債券運作非常陌生,對期貨常識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對保險公司推出的上千種險種進行熟悉了。另外,目前國內沒有成熟的理財規劃師培訓體系,也沒有完善的資格認證制度,理財規劃培訓比較混亂,導致理財規劃行業魚龍混雜,理財規劃師水平亦參差不齊,此類人才奇缺。
3、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待拓展。
由于個人理財在中國發展時間還比較短,因此相關的軟件系統的開發,信息技術支持系統平臺的建立剛剛起步,還遠不能適應理財業務提供個性化、差別化服務的要求。而且目前國內處于市場經濟發展初期,有的投資渠道發展不夠規范,有的投資渠道發展時間短,供依據的經驗數據非常少,成為制約理財行業發展的一個因素。相比之下,外資銀行不僅擁有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能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建立共享的客戶檔案庫,對客戶進行個性化服務,而且擁有遍及世界的機構網絡體系,能實現國內外聯行資金的自由劃撥,可憑借快捷的資訊渠道為客戶提供全球24小時金融市場跟蹤服務。這種技術優勢、服務手段的現代化及其派生的服務優勢中資銀行無法比擬。
4、高端客戶的流失。
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到2006年底,將在所有地區和幣種上放開對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的限制。屆時,中外銀行對中國市場這個大蛋糕的搶奪勢必更加激烈。而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我國市場,參與競爭的重點就在以個人理財業務為中心的中間業務。與國內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在個人理財業務的產品開發、市場營銷、客戶關系管理方面都有一整套較為成熟的體系,加上他們多年來在這一業務領域積累的經驗和在業內的聲譽,外資銀行的進入確實會給中資銀行帶來很大的競爭壓力。而且,由于外資銀行在中國沒有廣泛的網點,所以,爭奪高端客戶是他們的當然之選。高端客戶首先是企業客戶,其次是個人客戶。外資銀行幾年前就獲得了經營三資企業業務的權力,很多客戶已經抓在手上。現在它們也想爭奪中資大企業,但中資企業和政府以及國有銀行系統之間有太多淵源,這塊資源并不好搶。所以個人高端客戶是外資銀行寄予厚望的突破口。雖然由于我國目前對外資銀行仍實行極為嚴格的業務限制,外資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的空間甚至比中資銀行更為狹小。但許多業內分析人士都認為外資銀行在個人理財業務上將會不斷有所突破,從而造成中資銀行個人高端客戶的流失。
四、對完善中資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思考
1、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國家應放寬對金融業的政策限制,為個人理財業務創造更合理的制度前提。逐步實行金融混業經營和利率市場化,使銀行能夠真正滲透到金融投資的各個領域,不僅經營傳統的銀行業務,而且還經營投資銀行、證券經紀、保險、金融衍生業務以及其他新興的金融業務。從而不斷豐富理財產品的種類,拓展理財服務的范圍,真正做到代客戶理財,實現其財富的保值、增值。銀行也不要因為分業經營的限制,就把思路局限住。應該廣開思路,在一些法律未置可否的地方,設計各種各樣的產品,進行金融創新。還可以嘗試子公司分業經營,集團混業經營的金融服務集團模式,在進一步深化與同業合作的同時,逐步搭建完整、統一的個人理財綜合業務平臺。另外,個人理財業務的成熟和該市場的繁榮還有賴于建立健全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以有效防止因個人信用問題出現逃廢債現象,使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2、培養引進人才。
一方面銀行應著力引進、培養和貯備一批既掌握銀行的基本業務,熟悉外匯、基金、證券、期貨和保險業務又懂得營銷技巧,通曉客戶心理的高素質理財人才。打造一支拉得出、打得響、忠誠敬業的客戶經理和產品經理隊伍。另一方面政府應為理財規劃師業建立相關的法律制度,比如設立準入制度,規定哪些人可以進入投資理財行業,他們應具備何種資格與素質。另外,理財規劃師這個行業與其同業不盡相同,其核心概念是信用。因此需要建立自己的行業道德標準。投資者憑什么向理財師和盤托出自己的資產狀況?憑什么將自己的血汗錢交給別人管理?又憑什么相信理財師的決斷一定高明?這就需要信譽,需要建立在市場上的信譽。否則,其他將無從談起。
3、建立更為強大和先進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平臺。
個人客戶分布廣泛、數量龐大、要全面掌握客戶的立體信息資料,必須有功能強大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支持,才能完成“海量”數據的搜集、加工、分析和存儲。比如,消費信貸業務應用的基于計算機網絡的科學的信用評估模型,大大提高了消費信貸發放前審查工作的效率,使客戶在較短時間內就能獲得方便的貸款服務;再如個人綜合賬戶和投資理財業務,都需要先進的信息科技手段和應用軟件的支持。同時龐大的網絡體系還可以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客戶提供服務。要完善國內銀行的信息系統建設,我認為首先,應建立包含廣泛信息的數據庫。其次,應實現內部的信息共享,在內部互聯網上建立信息管理系統。最后,應注意保持數據的時效性。在完善國內銀行的信息系統建設的同時,還應該注意相關理財軟件的開發,注意在開發過程中結合國內客戶的投資、消費特點,使理財軟件符合中國市場的需要。
4、健全客戶關系管理體制和營銷策略。
在客戶關系管理上變賬戶管理為主為客戶管理為主,實行客戶經理制。每個重要客戶都有專職的客戶經理,為其提供“一對一”的服務??蛻粲腥魏萎a品和服務需求,只需與客戶經理聯系,如有必要,再由客戶經理與銀行有關部門聯系處理??蛻艚浝碡撠熍c客戶的聯系,跟蹤客戶的生產、經營、財務、發展等情況,協調和爭取銀行的各項資源(產品),及時了解并受理客戶的服務需求,負責銀行業務拓展、宣傳以及信息收集。同時,與客戶保持“連續關系”,加強與客戶的聯系與交流。在此基礎上建立與客戶間的長期、互信關系。除此之外,銀行還應進行合理的市場細分和有效的產品定位,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層次的客戶提供適合他們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使銀行服務由統一化、大眾化向層次化、個性化轉變。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個人理財業務符合現代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和中國加入WTO后銀行應對競爭的要求,也順應了金融創新的浪潮,將成為銀行零售業務發展的戰略重點。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個人理財市場,銀行只有按照營銷管理的思想,以差別服務為特色,以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和軟件為依托,由銀行專家型復合人才根據客戶需求,對各種個人金融產品進行有針對性的業務組合和創新,規劃出適合客戶的個性化的理財方案,滿足中高層個人客戶資產增值、保值的需求才能真正成為市場的贏家。
【參考文獻】
[1] 馬巾英、羅華:商業銀行建設理財中心的研究[J].金融與保險,2004(2).
[2] 殷孟波、賀向明:金融產品的個人需求及其市場細分[J].金融與保險,2004(4).
[3] 張廣剛:國內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及其趨勢[DB/OL].招商銀行官方網站,2003(1).
[4] 財政部: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狀況與財稅調節[N].經濟日報,200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