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博士論文
教育博士論文
受教育是指靈魂通過自省而覺醒,學會了傾聽和尊重別人的聲音,同時擁有自己的價值坐標。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教育博士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教育博士論文篇1
論人文素質教育對技工院校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迅速發展,技工教育也蓬勃的發展起來。國家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正日益擴大,現代社會需要的是綜合性的人才。而目前現行的技工教育存在著只注重技能專業而忽視人文教育的現象。我們未來培養的學生應該是全面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學生的思想的引導異常重要。在技工院校加強學生人文精神的向上引導至關重要。
一、人文精神是技工教育的靈魂
所謂的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它使人理解并重視人生的意義,并給社會多一份人文關懷。
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重要本質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而非僅僅是知識的教育和專業的教育。大教育家蔡元培也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為灌注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蔡元培先生用這樣的話語強調了教育者應該具備人文教育理念。由此來看,對于人,第一是精神,是態度,是素質;第二才是技術,知識和能力。
教育是立國之本,樹人是教育之本;通過立德以樹人,則是技工院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與任務。提倡“開放、多元、積極的主體性的閱讀熏陶”與“個性化的人文實踐活動”,強調教育的人文性,以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和“核心從業素質”,開拓精神自由空間和道德修養范疇,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的健全發展。
二、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現狀與存在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特別是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的出臺,技工教育迎來了快速發展的良好時機。但受市場力量的驅策,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技工院校目前面臨著一系列不能忽視的新問題。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勞動者素質,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快培養一大批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實現由數量就業向素質就業的轉變。
近年來,教育界受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出現了消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傾向。學校在對學生的教育上,產生了急功近利的心理,認為職業學校的任務就是培養中級工、高級工,他們就業后面對的是機器,只要掌握技術能操作機器就行,因而只重視專業知識學習和實踐技能的訓練,忽視文化修養方面的教育。就學生而言,在技工學校,學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識。對文史哲尤其是德育課的學習反應很冷淡,學生熱衷于電子電工會計證的考級等。在他們看來拿到某個等級的證書就意味著自己具備了相應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識與提高能力無關。最終帶來的是學生文化素養較貧乏,社會適應能力較低等負面效應。
我們現在都在談教育,可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沿著功利性的導向前行的。對于現在蓬勃發展的職業教育,我們看到了它取得的實績,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它存在的弊端。我曾經做過一個問卷調查,你上學的目的是什么?學生的回答大多是為了賺更多的錢享受生活。很少有人說,我是為了將來服務于這個社會的。學生的眼中僅有金錢和享樂,這是否給我們了一個很大的警示。我們培養的學生僅是金錢的崇拜者,卻喪失了社會的責任感。如果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對社會又有什么大的作用呢?我們天天在談教育,但教育的實質是什么呢?也許我們已經偏離了教育的航道。
當代社會無論經濟如何飛速發展,如何培養打造各層次的人才方陣,道德、理想、人格品質等等這些內蘊的人文素質永遠是教育的大前提。正如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強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就人文知識來說,它可以內化為做人處事的能力,可以積淀為內在的文化素養。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做人處事的能力是很難在社會上站住腳的。
三、技工院校加強人文教育之探究
在《少年中國說》里,梁啟超先生告誡所有的中華子孫,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少年的強不僅是體魄智力的強大,更是人格的強大。素質教育相對于科學教育而言就是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培育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質是培養人格健全的人。技工院校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那么如何在技工院校加強學生的人文教育呢?經過多年的教學工作實踐,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需要一個系統的綜合的過程。
1.人文精神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讓學生在課堂上逐漸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課堂外的隱性教育實現學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才是切合技工院校實際的人文教育之路。
2.開展以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為主的人文教育課程。筆者在長期的技工學校語文課教學實踐中意識到,一個學校的學生人文素養,取決于人文教育在學校教育教學體系中的分量,針對技工學校的特點,人文精神教育對培養合格人才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加強語文、政治與就業指導課程等加強人文課程建設,形成人文教育的基本課程模塊。
3.重視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要把校園物質文化環境的建設納入人文教育的總體規劃,在校園環境的美化中體現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的理想訴求。在培育校園文化建設中,要關注人文精神的滲透。
4.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修養。我國古代的教育家管仲曾說過:“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生之計,莫如樹人。”這說明培養人教育人的勞動需要相當長的周期,有賴于教師群體的長期的共同努力。“只有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人文素養教育的理念才能成為現實。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重要的是要在制定有效措施和建立長效機制上下功夫。
教育博士論文篇2
淺析漢語言文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漢語言文學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漢語言文學隨著時代的變遷,存在的問題也在不斷變化,詳細來說主要問題包括:第一,從教師隊伍角度來分析,目前漢語言文學教師隊伍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師是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實施者,自然在教育過程中屬于不可缺少的主體,教育成功與否與教師有著非常大的關系,甚至直接影響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進程。 另外一方面,一些教師在語言文學方面缺乏專業素養,依然采用比較落實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造成課堂氣氛比較沉悶,不能提高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也無法達到教學目標。一些教師在具體教學策略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不能與學生進行學習上的互動,導致很多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排斥漢語言教育等問題。我們經??梢栽谡n堂上看到:教師滔滔不絕進行知識講授,但是學生接受教育比較消極,甚至在做其他無關的事情,原因就在于教師沒有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升。有些學校還存在師資力量缺乏等問題,導致很多教師身兼多職,同時負責多門課程,造成很多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從事漢語言文學教學,制約了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發展。有些教師在職業修養方面也不夠,上課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甚至出現打罵學生的 行為,長期以往就會對學生其他方面產生不良的影響。
第二,從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角度來分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然應該成為教育的接受者和繼承者,他們學習質量直接影響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成功與否,但是目前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漢語言文學教育認識不足、參與度較低等方面。很多學生認為漢語言文學屬于并不重要的課程,并且容易掌握,導致他們對這門課程并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甚至出現閑散和怠慢等問題,而這種學習態度必然會導致漢語言文學教育無法正常進行。漢語言文學有著自身的特性,需要學生長期的付出,而有些學生急于求功進利,希望能夠在短時間提高這門課程,一旦不能達到目的就會出現負面情緒,甚至有抵制和反感漢語言文學教育的行為。還有些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缺乏興趣,并不愿意看類似的書籍,語言文學素養比較貧乏,而這些都對漢語言文學教育非常不利。
第三,從社會、家庭和學校等方面來分析,目前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有些地方教育水平比較有限,對漢語言文學教育沒有給予重視,教材、教學設備、教師水平等方面明顯落實,影響了教育的普遍性,導致漢語言文學這門需要長期投入的學科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就目前我國國情來看,我國教育明顯偏向于理工類,在漢語言文學等文科方面投入明顯不足,這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家庭存在漢語言文學素養不高的現狀,教育明顯偏向于實用性科目,在漢語言文學等方面沒有給予重視,甚至對孩子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都要給予限制和制止,而這就成為語言教育的一大絆腳石。學校在課程體系設置、教學設備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很多學校對漢語言文學這門課程沒有給予重視,甚至沒有安排相應的課時,雖然有些學校設計了比較多的課程,但是與實際相脫離,沒有達到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目的。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學校、社會、教師、學生等各個方面,嚴重影響漢語言文學的繼承和發展,也影響學生自身語言素質的提高,因此需要提出相應的對策給予解決。本文認為,解決漢語言文學教育方面存在問題的對策主要包括:
第一,深入領會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正確理念,應該結合課程改革的需求,準確把握漢語言文學基本教育理念,提升學生漢語言文學素養,倡導科學學習方法,構建充滿活力的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到日常教育實踐中,幫助教師從宏觀上把握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發展方向,把握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本質,體現出這一學科的人文性、符號性等特征,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漢語言文學的能力,將之靈活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第二,不斷完善漢語言課程結構體系。
漢語言文學的價值不在于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是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所以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體系,從宏觀角度把握課程內容結構,為其進一步優化提供理論依據。在課程建構過程中,本文認為仍然需要以教師為主導,并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到學習中,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切實提高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三,努力提升漢語言文學教師的教育技能。
通過上文分析我們知道,漢語言文學教師隊伍良莠不齊是導致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因此應該大力提升教師的理論素質,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教師應該不斷探索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和策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變為課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與學生開展課堂互動,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愛上課堂學習,并能夠主動參與其中。教師應該善于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漢語言文學學習成為學生真正的內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