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教育論文
比較教育論文
比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 是研究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教育的學科。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比較教育論文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比較教育論文篇1
中美教育差異比較
摘 要 楊振寧教授在比較美中教育時指出:“美國的教育比較重視啟發式,中國的教育比較重視灌輸式。”那么,在教學方面中美之間到底有哪些具體差別?這些差異又有那些利弊?本文會從中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兩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和闡釋。
關鍵詞 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中美差異
一、基礎教育
中美兩國的教育有著極為不同的傳統,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相比較,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注重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
美國中小學生的課時非常少,課外作業是有時間限制的, 周末一般也不布置作業,如果某一門功課作業布置過多,該教師可能被學生或學生家長依法控告。美國中小學生所學課業知識在這個階段要少于中國中小學生,中國初中二年級數理化課本的知識程度與美國一般同類學校的初中三年級持平,美國的高校和中學都推行學分制、選課制和主輔修制,課程實行綜合化, 理論聯系實際,抓好第二課堂,使學生們有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比如在語言教育方面,美國學校著重培養孩子的自我認識及語言能力,老師經常會出一些討論性的題目,要求學生結合實際寫作業,比如:你長大后想做什么?要求根據該行業的特點,詢問從事過該行業的成人,寫出一篇真實可行的報告,然后在課堂上講述。所以大多數美國孩子比中國孩子在演講及與人交往上更勝一籌。我認為最理想的教育是將中美兩種教育模式的優勢相融合,使我們的孩子既有很好的基礎又有很高的創造力。在中美教育差異中,最明顯的還是教育觀、知識觀的差異。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基礎?我國教育的“基礎”是指,大腦在獨立于計算機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儲備知識,盡可能快地提取知識,因而中國學生的大腦在這兩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訓練。美國教育的“基礎”是指,大腦在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前提下,放棄發展那些屬于計算機的工作領域所需的能力,只發展那些屬于計算機無法工作的領域所需的能力。在利用和開發大腦的內在功能上,中國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綜合外界的各種信息以及擴展大腦的功能方面,美國的教育則更勝一籌。因此,在閉卷筆試的考試形式下,美國學生比不過中國學生,但是,在可以隨意使用各種信息工具的現實研究中,中國學生就遠遠比不上美國學生了。
二、高等教育
美國的高等教育重視綜合素質培養,主要表現在對學校課程的設置上。美國的許多大學都曾開設“九十年代大學生活”課程,其作用類似于國內高校的“生活導論”課和“思想品德修養”課,內容則有異有同,包括大學教育的作用、校園生活方式及生存技能等。
美國各大學開設了各種課程,每門課程規定相應的學分和任課教師的具體要求。每學期選修哪些課程,完全由學生自己來決定。美國對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學習只規定必須達到的學分總量,沒有入學考試、修業年限、年齡等方面嚴格規定,只規定在校學習的最長年限,至于學分在哪個學年完成則由學生自己決定。
中國的高校招生主要以高考成績作為錄取依據。我國的高等教育,本科大多數是四年制,有少部分是五年或六年制。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還或多或少地受到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尚有許多管理原則和制度不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與我國的高等教育相似,美國的本科也是四年制。不同的是,其課程設置在前兩年是基礎課程的教育,后兩年才偏向于專業方面的教育。美國高校在學期的設定上與國內不盡相同,有的是一年兩個學期,與國內類似;而有的則為一年四個學期,一個學期只有十周左右。在學分制下,學生的學習周期和老師的授課周期都大大縮短,使得課程的安排顯得更為緊湊,專業性更強,并且每個學期內學生負擔的課程數相應減少。這樣的安排有利于減少課程與課程之間在時間上的沖突,便于學生盡可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在一段時間內把精力集中到少數課程上也有利于提高學習質量。
美國大學的輔助教學活動豐富多彩,成龍配套。學校組織的各種類型的討論課很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們獨立思考,深入鉆研,又可以相互學習交流。各種學生俱樂部活動內容生動活潑,刺激了個人志趣愛好的發展。各種學術講座繁多,大都是美國學術界知名人物的報告,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美國大學是入學容易畢業難,一是課外作業特別多,老師講課很精,大量的是讓學生課外自己去閱讀、思考、寫文章,完成各類作業。而且平時學習與作業情況,老師要作為評價學生每學期總成績的重要內容,學生們是一點也不敢怠慢的。二是考試特別多。各學科幾乎每周都有考試,稍不留意,考試就會出麻煩,將影響到綜合成績的高低。
美國的大學是分等級的。名牌大學不僅學費較高,而且學生質量也比較好。名牌大學學生的特點就是特別有志而勤奮。美國的一般普及類大學的情況則有所不同。人們靠競爭生存,靠自己的能力生存。所以美國的孩子從小就培養起了什么事都靠自己的習慣,讀大學也是靠自己打工、貸款,很自立,他們從不依賴父母活一輩子。美國大學對教師水平或業績的評估,非常重視學生的反饋意見。如果大多數學生對教師不滿意,就會直接導致教師下崗。所以,在美國大學任教很有危機感,如何既要講好課,又要嚴格要求學生并使學生滿意,這的確是門學問。
美國教育較注重自學。教師講的內容與教材上的差異很大。到博士這個層次,上課時大部分時間用來討論,教授的作用是引導,討論主要是讓你對讀過的內容提出看法,作出批評。在研究生(碩士)這個層次上,他們很重視寫,一般說來,每周看完閱讀材料后要寫5-10頁的小論文。如果是比較大的討論課程,每學期至少要寫兩篇25頁左右的論文,主要是對所讀文獻進行評論,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對于中國教育的啟示
美國的教育注重廣而博,中國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嚴格、嚴密、嚴謹精神。從發展創新能力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學生容易偏于自我約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錯而習慣于固守規范。我們應該看到,美國是在創新有余而基礎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礎來補不足。我國的情況卻是與美國恰恰相反,我們是基礎有余而創新不足,因而我國教育的完善必須以抓創新來補不足。
美國的大學教育很注意個人能力的培養,善于調動個人學習研究的潛能,利于人才的發展和脫穎而出。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會文化內涵,適宜美國今日社會的教育方法或教育體制并不一定適應于中國現在的社會。因此,不同國家的教育比較必須基于社會文化背景的比較。正是由于社會環境與文化傳統的差異,構成了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的教育差異。美國的教育傳統是與美國的文化傳統相一致的,同樣,中國的教育傳統也必然根植于中國的文化傳統。如何探索出既能適應中國社會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華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的難點。通過交流我們可以了解了彼此的長處和不足。把中國人的含蓄和美國人的開放,中國人的刻苦鉆研和美國人的創造精神,中國人的腳踏實地和美國人的浪漫、富有想象力結合起來。將不失為現代化教育的良好方法。相信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教育一定會取得更加重大的成功和突破。
參考文獻:
[1]楊振寧.楊振寧教授對中美教育的比較反思[J].復旦教育,2000(2)
[2]劉黎,趙德龍.中美高等教育之比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4(3)
[3]郝云龍.中美高等教育之比較及其啟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6)
[4]孫萊祥,周洪林.贏在起點,輸在終點―對我國傳統教育教學太重基礎的反思[J].中國大學教學,2002(2)
比較教育論文篇2
中美小學教育比較
摘 要: 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小學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小學是整個國家教育體系的基礎階段,是孩子從家庭邁入校園,真正接受知識,思想不斷走上成熟的過程,是一個人培養成才的起始階段,是孩子成長的特殊時期。小學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個體的一生發展、民族的整體素質和國家的綜合實力。
關鍵詞: 中國 美國 小學教育 比較
很多資料表明,一個人興趣培養和才能形成關鍵時期是3―10歲,所以我們要抓住這個關鍵階段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培養,而在這一年齡階段最為重要的就是小學教育。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個人能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思想品德,關鍵在于小學階段的教育。[1]
一、我國的小學教育
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和教育事業發展迅速的國家,對于小學階段的教育都十分重視。[2]在師資配置方面,這些國家大都會把本國最優秀的教育師資配置在小學階段或較低的學段。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做法似乎正好與他們相反。
自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改革”之聲此起彼伏,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小學教育的重要性,開始提倡“興趣”教育,注重兒童自身的成長需要,呼吁因材施教,尊重兒童個人的行為習慣和心靈成長,要求教師和家長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除了經濟方面的制約因素外,人為理念的因素也是至關重要的。在中國,家長普遍注重應試教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愿,雖然一再強調不能以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但是多年來家長和教師,包括學生自己都仍十分重視分數。在這個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社會,家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孩子的學習,看重分數。不同的是,不再一味地追求分數,隨著心理學、教育學等眾多科學知識的普及,家長和老師們都越來越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尊重學生。但是,現代的社會存在這樣一種矯枉過正的風氣,雙休日已經不再是孩子們的天堂,奧數、英語、小提琴、古箏、繪畫、書法、跆拳道……這一系列的才藝和技能,不管孩子們是否需要,是否適合,家長和老師都在拼命地給孩子“喂食”,希望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長得更高,吃得更多,跑得更遠。
大部分的教育者其實都還是在以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來發展孩子,因為不想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在小學階段,孩子們承受了越來越多與他們的年齡并不相符的東西。教育者應當真正從一個人的成長角度出發來適當培養學生,聆聽小學生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不那么要求苛刻,適當放手,任由他們自由成長,這個時候,符合小學生年齡階段的活力、創造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完全釋放。每一個兒童都有其內在的潛力和特點,因此我們的責任就是確保每一個兒童都能夠在其固有的基礎和素質上獲得充分發展,使他們成為既具有一般素養,又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特才能的人,成為能夠自食其力并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中美小學教育比較
1.教室和課堂氛圍不同。
與國內正襟危坐的課堂要求相比,美國學校的課堂氣氛要活躍得多,上課的形式也多種多樣。美國的學校,教室除了上課學習外,還是學生們的活動室、閱覽室,學生們可以在課堂中自由地展開活動,挪移位置,并不一定要長久地局限于一個角落。相比較而言,中國的教室顯得古板得多,一般就是學習的地方,只有下課或活動課的時候,學生們才能有組織有紀律地進行活動,并且還要遵守許多游戲規則,如果觸犯某些規則,就要受到懲罰。[3]
當然,美國的課堂并不是紀律散漫的,如何組織課堂、提高教學效率是美國教育者們一直十分注重的要點。
2.課外活動的差異點
美國學校的課余活動很多,每逢各種節日都要組織相應的娛樂活動,師生在一起開聯歡會,學生們互送自制的禮物。在中國的部分學校,即使到了“六一”兒童節也只是坐在教室里看閉路電視上播出的由學校樂隊演奏的節目。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學校,學生們可以坐在禮堂里觀看演出,但是演出的學生都是少數,并且都是根據老師的選拔和要求進行的,最終的演出還要進行評獎,決出勝負。偶爾會開展“小小制作家”、“發明家”等一系列活動,但是活動重心一般都在結果,因為每個人都很注重結果和榮譽,忽略過程,有不少學生為了獲獎求助于家長和朋友,完全沒有了自我創造和探索的勇氣和樂趣。
3.課后作業的不同
在中國上小學的孩子,書包總是沉到幾近背不動的程度,但是在美國,教科書都放在學校,并不帶回家去,這并不是說美國的孩子上課不用書本,回家也不用復習寫作業。通過兩國的學生放學回家后的情況對比,才能看出兩國學生在學習內容方面的差異。在中國,課本包含了學校教育的全部內容,課堂教學不出課本范圍。與西方的孩子相比,中國的孩子不僅缺乏動手能力,局限于書本,而且缺乏廣泛的知識面,局限于課本。而美國的孩子更注重課堂的理解和發揮,知識面比較廣,不拘泥于課本,作業也不是一味地背誦和抄寫。不過,美國的教育也自有它的缺陷,即寬而淺,相比較,中國的教育則是窄而深。[4]
4.教學目標的不同
小學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讓孩子們掌握基本的讀、寫、算的技能,各個國家的小學階段的基本任務也大致相同。重點是,在完成了讀、寫、算基本技能訓練之后,學校教育再朝何種方向發展,這體現了各國教育的差異。美國的教育是向“廣”的方向發展,學校教師總是設法引導學生把眼光投向課本之外的知識海洋,并力圖使學生們能夠保持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注重鼓勵和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中國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發展,教師總不忘提醒學生要“吃”透課本內容,死記硬背,按照老師教授的定義來理解許多概念,在數學方面,即使是十以內的加減法,教師也能變換出數十種不同的題型來,讓學生把各個題型都爛熟于心,將來好應對考試,取得好的成績。
基礎教育應當是一個國家重點發展的教育重心,小學教育是一個受教育人最關鍵的成才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而實際上,中美教育各有利弊,應擇其善者而從之,結合我國國情,合理地改進教育。
參考文獻:
[1]鄭蕓.淺談現在教育中的小學教育[J].理論創新,2010,(5).
[2]上官子木.中美小學教育比較[J].教育科學論壇,2000,(08).
[3]孔亞峰.中美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比較研究與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8,(35).
[4]李金敏,于冰.從課堂作業看美國小學教育的特點[J].山東教育,2005,(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