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論文5000字
幼兒教育論文5000字
幼兒教育問題多年來一直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幼兒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社會總體未來的發展進步,起到重要的作用。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幼兒教育論文5000字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幼兒教育論文5000字篇1
淺析幼兒教育中幼兒創新性思維的培養
摘要: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發展,創新型人才已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尤其重要的因素。好的人才離不開好的教育,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國要占領科技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先機,首先要注重積極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現代化人才;縱觀人在不同階段思維和學習的特征,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中又要特別注重幼兒創新思維的開發和培養。創新往往源于差異,源于頭腦中的奇思妙想。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具有差異性和一定的想象力,在幼兒階段,這種差異性又表現得更為明顯,想象力也更為豐富。若能在這一階段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培養幼兒的創新性思維,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促進幼兒發展成為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幼兒教育;創新性思維;培養;探討
一、幼兒的思維特征與學習特點
人的發展分為多個階段,在不同階段,人的思維特征和學習特點是存在差異的。其中,幼兒階段是一個人腦力和興趣的形成和開發階段,同時也是一個人今后思維和學習習慣形成的極其重要的階段。在思維方面,幼兒對周圍的事物有著濃烈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在這一階段中他們的想法往往天馬行空而又新奇獨特。在學習方面,幼兒更傾向于容易接受生動形象的事物,因此他們更能接受豐富多彩的授課方式。因此,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夠針對幼兒的思維和學習方面的獨特性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在培養幼兒創新性思維上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元授課形式,培養幼兒創新性思維
創新性思維并不是靠簡單的短時間內加強教學強度就能培養出來,而是需要在長久的日常的教學中通過科學的教學方式的一步一步地培養出來的。在教學中過程中,要培養幼兒的創新性思維,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針對幼兒的思維特征和學習特點,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多樣的幼兒感興趣的教學形式,來激發和活躍幼兒的創新性思維。筆者認為,采用以下的教學形式對于培養幼兒創新性思維具有明顯的效果。
(一)采用小故事的教學形式
幼兒最先接觸的兒童讀物一般都是生動形象的小故事,小故事是他們開始認識世界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窗口。把小故事作為一種教學的手段引進幼兒的課堂,針對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傾向,十分符合幼兒這一階段的思維特征和學習特點,對活躍幼兒的思維和培養他們的創新性思維具有積極意義。在課堂中運用小故事來進行教學,能極大地提高幼兒學習課堂知識的興趣。在幼兒本來就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的情況下,那么他們學習起來往往就能事半功倍。通常來說,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幼兒就能從父母和兒童讀物等途徑中熟悉不少的故事。對于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幼兒來說,教師通過形象生動小故事的這一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開展日常教學,能夠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豐富想象力,從而提高幼兒創新性思維培養的效果。
(二)采用教學內容情景化的教學形式
情景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形式,這一形式通過模擬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具體的環境來加強和豐富學生的感官和情感體驗,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情景教學具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以及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想象力等諸多優點。在目前的教學條件下,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和各種教學道具把日常的枯燥單調教學內容進行情景化,讓幼兒參與到具體的教學情景構建中去,并通過情景劇、小品、影視視頻等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直觀的呈現。在情景化后,教學的內容能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幼兒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和教學的效果能大幅度地得到提高。在幼兒教育中采用情景教學的形式,能夠給予幼兒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同時也調動了幼兒的情感、活躍了幼兒的思維。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把幼兒帶進具體的場景之中,就是既能讓他們“用心”來學習,也能讓發揮自身豐富的想象力進行教學情景的模擬。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幼兒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被充分體現出來,幼兒能夠極大限度地參與到了課堂中來,有了充分展現自我興趣特長和豐富想象力的平臺和機會,采用這樣的教學形式對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性思維是十分有利的。
(三)采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教學形式
創新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很多時候,創新這一行為正正是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不能被滿足的需要或是現實生活中的解決方法存在不足的情況下發生的。閉門造車式的創新是沒有價值的,創新離不開生活。因此,在培養幼兒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上,不僅僅限于在課堂之中,還應該擴展到他們的實際生活中去。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在現實社會中教師可以利用的場景是多種多樣的,教師一方面要指導幼兒主動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思考生活,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幼兒參與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植物標本收集和制作、參觀科學展覽等社會實踐活動。同時,在平時也可以通過和家長的互動來一起共同引導幼兒生活進行觀察和思考,讓他們多動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樣的教學形式,利用了真實的生活場景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創新回歸生活的本源,有利于幼兒在實際的生活問題上進行思考并作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能充分體現幼兒創新性思維的培養效果。
三、結束語
幼兒教育是整個人才教育過程的起步階段,其教育質量的優劣對人才的培養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要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現代化人才也要從幼兒教育階段著手。在培養幼兒的創新性思維上,幼兒教育工作者要摒棄傳統教育理念中的糟粕,樹立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同時,要針對幼兒的思維特征和學習特點,積極探索和大膽采用多元的能充分發揮幼兒創新思維培養效果教學形式,在幼兒的教育過程中培養其創新性思維,為其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使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輸送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趙雙英.如何在幼教中加強兒童創新思維的培養[J].教師.2010(20)
[2]劉亭,陳樸.創新教育——21世紀幼兒教師的必然選擇[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3)
[3]徐益丹.幼兒教育中創新思維的培養探析[J].家庭教育與學前教育.2010(17)
[4]姬東風,鄭秀麗.學前幼兒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學前大班幼兒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成才之路.2012(15)
幼兒教育論文5000字篇2
淺析動手能力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動手能力在幼兒教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能夠為幼兒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促進幼兒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因此,并需要充分認識動手能力培養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從而為幼兒的未來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動手能力;幼兒教育;創造力;情境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軀體和雙手動發展的最佳時期,手指、手腕等肌肉群的運動與大腦皮層機能的發展又是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因此,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幼兒教育階段具有重要地位。培養并發展幼兒動手能力有助于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所以,在幼兒教育中應采用多種科學途徑、利用多方資源培養并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
一、幼兒動手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手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提高人的思維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幼兒來說,通過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有助于促進幼兒的智力開發,培養他們的創新創造意識。
1.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
在幼兒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例如,在手工課堂上,借助于一些造型作品作示范,教師教小朋友們動手做,鼓勵小朋友們通過觀察、思考,自己動手做一些小掛飾等。在做手工的程中,幼兒會通過對教師制作過程的觀察、記憶和思考,不僅培養了自己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參與意識,而且培養和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2.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
盡管幼兒在手工課堂上是模仿教師的制作過程來動手完成自己作品的,但是實際上很多幼兒在模仿教師的過程中增加了屬于自己的東西,而這部分東西就是幼兒的“創造”。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在作品表達方面,會傳達出自己的特色,包含著自己的想法與創意,從而創作出獨一無二的屬于自己的手工作品。在這種動手的過程中,實際上培養了幼兒的創新意識,提高了他們的創造能力。
3.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教育學研究表明,幼兒階段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對其未來的全面發展產生著關鍵性的影響。其中,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則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幼兒在制作手工作品的過程中,不僅使眼、腦與手等得到協調鍛煉,而且培養了幼兒的觀察能力、欣賞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而幼兒在自己實際制作的過程中,會對老師的操作步驟進行回憶,對其制作過程進行模仿,并展開想象力,這對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兒動手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
近年來,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已經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我們要積極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展。
1.積極引導
教育家陶行知曾經指出,教育要“解放孩子的雙手”。也就是說,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更新觀念,通過引導來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例如,學生在做手工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干預孩子,這樣會束縛學生的思維,限制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時,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即使幼兒做出的作品很簡單、粗糙,也不能批評,而是要積極引導和鼓勵。除了手工作品之外,老師可以鼓勵幼兒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動手拿水果、整理書桌、收拾玩具等。對于一些復雜的難度較高的事情,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教師要告訴學生一定的方法與技能,指導幼兒進行反復練習,再動手實踐。
2.創設情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育活動內容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如何才能真正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呢?從幼兒的成長特點和心理規律來看,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一個重要途徑。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幼兒在充滿樂趣的情景中進行觀察、模仿、體驗和動手操作,不僅可以激活幼兒的記憶,而且激發了幼兒的情感。例如,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準備一些工具與材料,包括橡皮泥、小瓶蓋以及顏色鮮艷的紙張等,這些材料會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們動手制作的積極性。
3.組織活動
通過組織積極的活動,能夠強化幼兒們的動手能力。為了提高活動的效果,可以在不同年齡的幼兒中組織開展不同的動手活動。例如,在幼兒小班中開展整理玩具、穿衣服比賽。在中班或者大班的幼兒中組織開展搭積木、疊衣服比賽等。通過組織活動或比賽,調動幼兒們的動手能力。為了激發幼兒們的參與意識,可以進行一定的獎勵。例如,在組織的疊衣服比賽中,對獲勝的幼兒就獎勵一個紙星星等。通過小小的獎勵,幼兒的興趣就會有明顯高漲,他們的動手能力就會顯著提升。
4.家長參與
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與鍛煉,不僅需要教師的積極組織,也需要家長的理解、參與和支持。實際上,在現在社會中,有很多家長對孩子比較寵愛,覺得孩子還小,不應該動手勞動,甚至還有一些家長代替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手工作業,忽視動手能力培養對于幼兒的重要性。其實這種心理是完全錯誤的,幼兒雖小,可是完全可以這樣就大大鞏固了幼兒園里訓練的成果,達到了家園統一,保持了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因此,我們設置了“家園之窗”,因此,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向家長進行宣傳,使家長充分認識到培養幼兒動手能力的重要意義。同時,要向家長介紹一些鍛煉提高幼兒動手能力的方法與經驗,要求家長鼓勵幼兒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洗自己的小毛巾等。也可以鼓勵家長一起參加親子游戲或活動,與孩子一起完成一件手工作品等。
三、結語
培養動手能力對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積極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通過積極引導、創設情境、組織活動以及家長參與等方式,強化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努力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幼兒的創造意識,為幼兒的未來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田莉萍.淺談美術活動中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1).
[2]王莉麗.創設環境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1).
[3]倪素霞.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