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2)
時間:
于承貴 1由 分享
二、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良好的自學習慣是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新頒布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作業要認認真真地完成”。[2]良好的自學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會使人終身受益。小學生的語文自學習慣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良好的作業習慣包括:先復習后作業的習慣,即教育學生在做作業之前先復習所學知識,然后再做作業;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即反復告誡學生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因此不可抄襲別人的作業,不能不懂就問,不能知難就退;專心做作業的習慣。很多小學生在作業時不太專心,在作業的過程中經常伴隨其他活動如邊看電視邊做作業、邊吃零食邊做作業等。這種不良行為不僅直接導致學習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后還會導致學習分心、錯誤百出。教育學生專心作業在家庭環境日趨復雜的今天極有必要;做完檢查的習慣,即做完作業之后及時檢查,可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錯誤,可以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五是按時交作業的習慣。這要求教師布置的作業量要適中,難易適度并且要及時檢查督促,及時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養成按時完成作業、按時上交作業的習慣。第二,養成記筆記的習慣。一是養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學會作筆記是一種重要的自學能力,教師要教給學生運用不同的符合記筆記的方法如批注、圈點、劃線,并定期檢查批閱。二是養成記課外閱讀筆記的習慣。教會學生摘抄、剪輯、讀書卡片等方法積累課外知識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還可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第三,培養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學生的自學不限于課堂內,大量的還是課外自學,各種工具書和資料就是他們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利用各種工具書如字典、網絡和資料進行學習的能力。
三、激發高水平的自學動機
高水平的學習動機是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保證。人的行為總是受一定的動機支配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教育心理學認為,動機在學習過程中有目標指向作用、激發和維持作用以及調節作用。[3]因此,教師要注意激發小學生高水平的自學動機能促使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激發高水平的學校動機教師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激發學習興趣。學習是一個艱辛而枯燥的過程,尤其是自學更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這是因為一則自學既無教師的輔導無同伴的幫助,二則在面對現代如此多的娛樂媒體靜下心來自學的卻需要較強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最大動力”。一方面教師要在學習形式上下激發學生興趣,如布置自主探究性和活動性作業;另一方面要學習內容上激發學生興趣,如作業可以是背誦、收集資料、實地調查等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在其次,提高志向水平。教師要以榜樣和英雄人物的力量來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讓學生體驗成功愉悅來維持他們的志向水平。最后,建立激勵機制。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受外部因素如教師的表揚、家長的贊許、同伴的尊重等精神方面的影響較大。實踐證明,合理的獎勵機制能很好地激發和維持學生高水平的自學動機。
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既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過程,又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耐心地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在課外作業中嚴格地進行習慣上的訓練,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楊九俊,姚烺強.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李秉德.現代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