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營造小學數學創新教育的氛圍
時間:
黃春苗1由 分享
論文關鍵詞:創新教育 小學數學 營造氛圍
論文摘要:在創新教育過程中,為適應新形勢,我國正在進行新的課程改革,在這種有利條件下,本文談談如何營造小學數學創新教育的氛圍。
每個學生都具有潛在的創新才能,要把這種潛能轉化為現實中的創新能力,需要營造濃厚的、適宜創新教育的氛圍,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數學教師自身要具備創新精神
這是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教師在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形成中占主導地位,教師本身所具有的創新精神會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傳統的教育觀點過分強調了教師傳授知識的作用,而新的教改中要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的人格及創造精神,把教學的重心和立足點轉移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上來,引導學生想學、會學、善學。如在講述“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這一知識點時,讓學生任意報數考教師,結果學生無論舉出什么數,教師都知道它能否被2、3、5整除,而教師出題,學生卻一下子答不上來。教師為什么如此神速?其中定有奧妙。學生們帶著渴求的心態探求其中的規律,也就會把學習看作是發自內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種負擔。
二、教師應該改進教學方法
1.傳統教學方法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只有通過發現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激發創新思維應采取啟發、引導、積極參與等方法,指導學生獨立思考,尋找問題的可能性答案,培養他們敢于批判、勇于創新的精神;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有改革創新的精神,又要著眼于實際效果,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活動中,進而自覺地去探索、去發現。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先請學生觀察鐘表的時針,從1到12,又從1到12,時針不停地轉動,出現不斷重復的現象,使學生在觀察中體會和理解“循環”的意義,從而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做好準備。
2.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和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適宜“氣候”和“土壤”
以“升學率”為教育目標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處于高度緊張、機械的知識傳授中,很難形成創新意識,嚴重阻礙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轉變過去提倡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并重的模式,努力由“教”向“學”過渡,創造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教學環境。
為了鼓勵學生敢于問、善于問,首先要轉變教育思想,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融洽師生感情,與學生打成一片。如在課外多參加他們的活動,與他們一起做游戲、跳繩等等,在課中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鼓勵他們有什么問題就提出來。于是學生們從不想問、不敢問,到舉手提問的人多了起來了。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知識點時,有同學問:“為什么2+2=2×2,而3+3不等于3×3呢?”我首先表揚了這位學生的質疑精神,但不急于回答他的問題,而是把問題交給全班同學去思考。經過認真思考,有學生說:“2+2與2×2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而3+3與3×3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3+3表示2個3相加,3×3表示3個3相加,所以‘2+2=2×2,3+3不等于3×3’。”
3.要完善教學評價標準
傳統教學評價偏向以課本知識為唯一標準,偏重速度和熟練,很少鼓勵創造。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老師應鼓勵拔尖、鼓勵專長、鼓勵創見。
教師在講評作業或試卷時,對有創新想法的學生要提出表揚,使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形成為班風乃至校風,促進全體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陶文中.培養兒童的創造性,老師怎么教[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2]陳龍安.創造性思維與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論文摘要:在創新教育過程中,為適應新形勢,我國正在進行新的課程改革,在這種有利條件下,本文談談如何營造小學數學創新教育的氛圍。
每個學生都具有潛在的創新才能,要把這種潛能轉化為現實中的創新能力,需要營造濃厚的、適宜創新教育的氛圍,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數學教師自身要具備創新精神
這是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教師在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形成中占主導地位,教師本身所具有的創新精神會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傳統的教育觀點過分強調了教師傳授知識的作用,而新的教改中要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的人格及創造精神,把教學的重心和立足點轉移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上來,引導學生想學、會學、善學。如在講述“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這一知識點時,讓學生任意報數考教師,結果學生無論舉出什么數,教師都知道它能否被2、3、5整除,而教師出題,學生卻一下子答不上來。教師為什么如此神速?其中定有奧妙。學生們帶著渴求的心態探求其中的規律,也就會把學習看作是發自內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種負擔。
二、教師應該改進教學方法
1.傳統教學方法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只有通過發現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激發創新思維應采取啟發、引導、積極參與等方法,指導學生獨立思考,尋找問題的可能性答案,培養他們敢于批判、勇于創新的精神;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有改革創新的精神,又要著眼于實際效果,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活動中,進而自覺地去探索、去發現。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先請學生觀察鐘表的時針,從1到12,又從1到12,時針不停地轉動,出現不斷重復的現象,使學生在觀察中體會和理解“循環”的意義,從而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做好準備。
2.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和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適宜“氣候”和“土壤”
以“升學率”為教育目標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處于高度緊張、機械的知識傳授中,很難形成創新意識,嚴重阻礙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轉變過去提倡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并重的模式,努力由“教”向“學”過渡,創造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教學環境。
為了鼓勵學生敢于問、善于問,首先要轉變教育思想,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融洽師生感情,與學生打成一片。如在課外多參加他們的活動,與他們一起做游戲、跳繩等等,在課中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鼓勵他們有什么問題就提出來。于是學生們從不想問、不敢問,到舉手提問的人多了起來了。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知識點時,有同學問:“為什么2+2=2×2,而3+3不等于3×3呢?”我首先表揚了這位學生的質疑精神,但不急于回答他的問題,而是把問題交給全班同學去思考。經過認真思考,有學生說:“2+2與2×2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而3+3與3×3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3+3表示2個3相加,3×3表示3個3相加,所以‘2+2=2×2,3+3不等于3×3’。”
3.要完善教學評價標準
傳統教學評價偏向以課本知識為唯一標準,偏重速度和熟練,很少鼓勵創造。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老師應鼓勵拔尖、鼓勵專長、鼓勵創見。
教師在講評作業或試卷時,對有創新想法的學生要提出表揚,使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形成為班風乃至校風,促進全體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陶文中.培養兒童的創造性,老師怎么教[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2]陳龍安.創造性思維與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