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新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作業
時間:
張金玲1由 分享
摘要:依據新課程理念,重新認識作業的意義和價值,全面科學地改革數學作業,已成為一個現實而迫切的課題。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作業的布置,不僅服務于基礎知識的鞏固,更旨在發展學生。
關鍵詞:課程新理念;小學;數學;作業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作業的布置,不僅服務于基礎知識的鞏固,更旨在發展學生。那么,如何改變數學作業的現狀,優化數學作業的設計,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形成能力,學會合作,學會自主呢?下面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小學數學作業的改革趨向
突破傳統,改變現狀,樹立正確的作業觀,創新作業方式,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利用作業發展學生是新課程理念下作業改革的趨勢。其中作業的內容、形式和評價是數學作業改革的三大方面。
(一)作業內容,由單一走向綜合
在傳統教學中,作業內容單一,基本上是大量的書面作業,學生機械訓練,對作業缺乏興趣。除了布置一些適量的,鞏固知識與技能的書面作業外,還要布置一些綜合性和實用性強的作業,從而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如,在三年級的教材中,除了安排了一些基礎性的作業,還提供了一部分綜合性的實踐作業。在《年、月、日》的教學中,對照年歷表,找一找,說一說。“找每月都是30天的月份”,“找和我同月出生的同學”。在教學《統計》時,調查班上每個小組男生、女生人數,并試著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學生完成的這些綜合性的作業,不僅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再現,而且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變“要學生做作業”為“學生主動做作業”,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小主人。
(二)作業形式,由封閉走向開放
在設計作業時,要將現實性和挑戰性相結合,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的的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積極主動地思考。雖然他們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結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創新精神得到了培養。例如,學習《百分率的應用》后,可設計這樣的開放性作業:“王某有20000元錢,要合理理財,時間為3年,用哪種方式存款更合理?”這樣的開放性作業,既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又閃爍著學生獨特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體驗到思考的快樂。
(三)作業評價,由片面走向全面
作業評價不能只是給學生一個分數,一個等級,而是集中體現在給學生的那些期待性的評價中。過去是單一片面的傳統符號法,用紅筆打“√”或“×”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生渴望學習的心理是要精心培植的,不能一棍子打死。為此,應改變評價方式,結合學生各自的特點,可采用表揚類評語評價、激勵類評語評價和引導類評語評價,不僅增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而且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三、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
新理念下,數學作業的設計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更要注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展,既要創新又要保證其科學有效,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形成能力,學會合作,體驗自主。
由枯燥變為有趣——體驗快樂。學生對于內容枯燥、形式單調的作業感到乏味,因此,我們可以給一些枯燥的作業創設一定的情境,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由課堂走向實踐——形成能力。小學生的思維往往處于具體形象階段,還不具備完全依靠推理等抽象的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于學習一些抽象的規律性的數學知識,教師應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動。比如,在教學完《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后,讓學生動手量一量課桌面、數學書封面的長和寬,然后算出它的面積。
總之,數學作業的內容應是豐富多彩的,形式應是多種多樣的,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并形成綜合能力,才能使數學作業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關鍵詞:課程新理念;小學;數學;作業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作業的布置,不僅服務于基礎知識的鞏固,更旨在發展學生。那么,如何改變數學作業的現狀,優化數學作業的設計,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形成能力,學會合作,學會自主呢?下面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小學數學作業的改革趨向
突破傳統,改變現狀,樹立正確的作業觀,創新作業方式,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利用作業發展學生是新課程理念下作業改革的趨勢。其中作業的內容、形式和評價是數學作業改革的三大方面。
(一)作業內容,由單一走向綜合
在傳統教學中,作業內容單一,基本上是大量的書面作業,學生機械訓練,對作業缺乏興趣。除了布置一些適量的,鞏固知識與技能的書面作業外,還要布置一些綜合性和實用性強的作業,從而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如,在三年級的教材中,除了安排了一些基礎性的作業,還提供了一部分綜合性的實踐作業。在《年、月、日》的教學中,對照年歷表,找一找,說一說。“找每月都是30天的月份”,“找和我同月出生的同學”。在教學《統計》時,調查班上每個小組男生、女生人數,并試著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學生完成的這些綜合性的作業,不僅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再現,而且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變“要學生做作業”為“學生主動做作業”,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小主人。
(二)作業形式,由封閉走向開放
在設計作業時,要將現實性和挑戰性相結合,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的的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積極主動地思考。雖然他們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結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創新精神得到了培養。例如,學習《百分率的應用》后,可設計這樣的開放性作業:“王某有20000元錢,要合理理財,時間為3年,用哪種方式存款更合理?”這樣的開放性作業,既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又閃爍著學生獨特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體驗到思考的快樂。
(三)作業評價,由片面走向全面
作業評價不能只是給學生一個分數,一個等級,而是集中體現在給學生的那些期待性的評價中。過去是單一片面的傳統符號法,用紅筆打“√”或“×”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生渴望學習的心理是要精心培植的,不能一棍子打死。為此,應改變評價方式,結合學生各自的特點,可采用表揚類評語評價、激勵類評語評價和引導類評語評價,不僅增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而且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三、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
新理念下,數學作業的設計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更要注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展,既要創新又要保證其科學有效,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形成能力,學會合作,體驗自主。
由枯燥變為有趣——體驗快樂。學生對于內容枯燥、形式單調的作業感到乏味,因此,我們可以給一些枯燥的作業創設一定的情境,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由課堂走向實踐——形成能力。小學生的思維往往處于具體形象階段,還不具備完全依靠推理等抽象的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于學習一些抽象的規律性的數學知識,教師應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動。比如,在教學完《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后,讓學生動手量一量課桌面、數學書封面的長和寬,然后算出它的面積。
總之,數學作業的內容應是豐富多彩的,形式應是多種多樣的,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并形成綜合能力,才能使數學作業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