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創意產業經濟學論文
文化創意產業既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帶動經濟向前發展的動力,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創意產業經濟學論文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關創意產業經濟學論文篇1
淺析城市發展下的創意產業經濟
在東亞,一些重要領域的成長過程及其增長來源正在發生變化,尤其是中、高收入經濟體。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創新活動,而不是過去的要素積累。最近的研究表明,這種創新活動,特別是生產服務業、制造產業和高科技集群產業都集中在全球重要的城市。這些城市的發展是政府和企業倡議進行結構性變化的結果。本文探討這些問題,并提出了政府和機構如何構建支持創新活動的城市環境,從而使經濟快速增長的建議。
一、創意產業對城市發展的貢獻
在過去二十年,東亞的核心大都市區已經開始轉化。大多數制造活動已遷移到郊區而不是大中城市,因為他們已經不是低收入國家。在中等收入國家,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如金融、法律、市場營銷等,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引領服務業和零售業的擴張。東亞經濟正在進入中上等收入范圍,尋求通過創新的競爭力形成創意產業。一些該地區領先的城市,其創意產業從一個小基地逐漸成為國內領先的部門,并為其他大量的外溢經濟提供高薪職位,創意產業在新加坡、香港、首爾、臺北和中國的幾個新興城市蓬勃發展。在美國,創意產業在1977年至1997年期間的年平均增長率為6.3%,而整個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只有2.7%。到1998年為止,美國創意產業雇傭人數超過4萬人,美國在全球占主導地位的生產者整體中的占有率超過45%。
積極的市場激勵機制和政府政策使新加坡、香港和臺灣的創意產業日益突出,他們對GDP的貢獻率與2000年美國的7.75%相比分別了增長3.0%、3.8%和5.9%。在過去的十年中,設計、軟件、電影制作、電子游戲和出版業成為推動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工資及租金壓力使得制造業遠離城市,而熟練工人的日益普及、創新和需求的變化是誘導創意產業集群扎根的主要原因。
東亞大都市區價格的相互作用,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創新、科技及服務,創意產業的所有特征與高新技術產業相符。他們需要發達的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來服務客戶,并創建與IT制造業相關的產品基地。創意產業,例如電影制作和電子游戲,企業的市場前景取決于國際和本地的網絡。高度出口導向型產業依賴于與買家的個人接觸,他們對網絡的依賴甚至大于制造企業。文化產品圍繞產業聚集區在全球聯合制作,聯合企業是創造性的伙伴關系,并依此類推。這種生產力的組合方式,是特定的競爭優勢影響下不同集群集聚的基本力量。
東亞一些國家的政府正在大力促進創意產業的發展,并以此推動未來大都市經濟的增長。因為創意產業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東亞開發商借鑒在美國被視為最具“創意”城市的模式,如舊金山、波士頓、華盛頓和紐約。這些城市都具有充滿吸引力的物理環境,生活方式具有多樣性,污染水平較低。20世紀80年代后期,政府投入相當大的努力整治犯罪,創建混合居民區和充滿活力的街道生活。東亞城市尋求創新的進展仍然不明朗,但作為一個開始,他們已經逐步扭轉過去對物理環境和城市設施的忽視,企圖建立一個創意產業基地并最終能與西方媲美。
二、創意產業對城市因素的選擇
1、城市的屬性
一個特定的城市區域定位遵循經濟和非經濟的考慮,城市的屬性影響公司的性能。隨著通信技術的大大提高和全球化的進程,企業及他們所尋求的工人有更多的選擇,城市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價值創造屬性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創意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力素質是重點。一個有吸引力的城市環境,市場機遇和方便地獲得生產性服務是相結合的。
美國、英國和北歐國家的一些經驗似乎說明創意產業和其他高科技產業是自力更生的。所有性質類型的企業都在關注城市的社會環境,特別是可用性住房、教育及個人服務業,但他們同樣重視電力和水力供應以及交通運輸、電信和環衛基礎設施的質量。整個東亞地區的特大城市和較大的城市都在努力,以滿足所需的公共服務質量標準,而迫于政治壓力,將被限制價格增加,由此帶來了重大的挑戰。
2、人力資本
大量研究表明,人力資本供應通過一系列技能密集型制造業活動、生產服務以及創意產業推動城市經濟的增長。據統計,在1980—2000年期間,美國25歲且具有大專學歷以上的人數在城鎮人口中所占的份額每增加1%,經濟增長上升近2%。商業服務和創意產業比其他行業雇用的專業人士比例高,大量的文書和其他服務工作卻需要更少的高學歷者,一個大都市區主要生產活動重點轉移的最終結果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北京、倫敦和東京等城市,由于有強大的中央政府,不僅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而且還提供了各種資源,這有助于推動創新。大都市地區的網絡產業集群發展需要大量知識工作者,這與強大的多學科研究大學密不可分。世界一流大學能夠吸引來自全國各地以及其他國家的學者和有能力的學生,它們可以作為最有效的節點,聯系到其他主要學習中心,其他機構可以補充大學在促進創意產業發展方面的不足。
3、工業結構 高科技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和創意行業并存與工業多樣性體現了實質性的競爭優勢,它誘發這種協同優勢公司維持昂貴的研究和生產局域網的設施。在紐約,國防工程、服裝等行業的生產已退出,在那里制造業的就業人數下降到不足10%。這些工作被零售業、飲食業、個人服務業和酒店行業所替代。該地區的工人和生產者從事知識密集型服務,已形成了世界最強大的創意產業集群。曼哈頓的核心生產者為創意產業服務,反過來,創意產業又會影響華爾街投資公司的命運。
對于一個大都市區,制造業和服務業相互關聯、相輔相成,建立多元化產業結構有以下原因。首先,所有類型的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通過經濟集聚,多樣化基地通過技術進步和商品化的活動,提供了跨學科的組合技能。其次,新公司需要多種業務服務,獲得制造產品的牽引力,從而進入全球競爭市場。最后,多元化的基礎提供了市場經濟穩定的保證。最大的東亞大都市地區,如曼谷、首爾、臺北、上海和北京等,都通過清楚定位實現了多元化的結構。
4、對外開放
20世紀90年代,經濟學家認識到財政和市場對經濟增長起到的貢獻作用,重視開放定向資本賬戶。資本市場國際一體化是金融發展的一個步驟,企業更容易獲得融資;全球金融整合是一種集中市場力量的手段,加強市場體制和化解金融創新風險。香港和新加坡兩地是連接世界的城市,不僅是該地區的交通樞紐,也成為外國子公司地區總部和金融中心的選擇位置,跨國公司及其附屬公司在這些地點對該地區進行管理。
知識工作者的流通是確保獲得最新的科學和技術的唯一方法,在這樣一個時代,溝通的巨大進步拉近了世界的距離。倫敦、東京、紐約和香港的創意產業和機構資源的不斷循環為它們中心的持續成功作出了貢獻。創造力繁榮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環境,對外開放能支撐金融機構相關服務的建設。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東亞正在進行兩個結構性變化,一是從農村到城市的人口轉變,二是主要城市經濟中心從制造業向服務業和創意產業的轉變,這些可能導致城市未來幾十年的增長。城市可以增加不同的價值屬性,各機構服從中央政府的政策監管,高等教育的質量促進研發的進行,金融流動的開放性、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卓有成效的國際經濟關系是國內繁榮的基石。
國家政府采取相關政策促進創意產業的發展,尋求城市發展創意模式下的宏觀經濟穩定,也就是說,形成與經濟活動波動最小化和貿易自由化相關的價格環境。知識產權、專利和版權是促進IT行業增長的重要原因,這是重要的第一步。目前仍有許多工作有待專利和版權來保護,尤其是軟件、書籍、影視和其他產品。
造就人才流通可以發展商業服務和創意行業。回顧城市發展歷史,所有的創意城市幾乎都出現在國際大都會,城市任何時候都繼續著重建創意。人才鞏固了作為一個世界級城市的地位,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夠吸引知識工作者。對不同外國人的技能類別工作許可證、移民法都可以影響游客人數及其滯留時間,對當地的住宿和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
規范城市交通、城鎮土地使用和分區的政策影響服務業和創意產業,服務業和創意產業成為城市的發動機,促進東亞主要城市的發展。城市環境質量和所提供的設施是至關重要的,綠色空間和混合使用的街區可以增加價值。此外,在一些老城市重建城市景觀,可以引入房地產和新業務的新投資。
【參考文獻】
[1] Chris Bilton: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From Creative Industries to Creative Management[M].Beijing:New Wor1d,2010.
[2] 厲無畏:論文化資本在創意產業中的作用[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8).
[3] 王志成、陳繼祥、姜暉:基于特征分析的城市創意經濟發展支點研究[J].財經研究,2008(6).
有關創意產業經濟學論文篇2
淺談文化創意產業與經濟發展
摘要:文化創意產業是以高新科技為支撐,以文化為依托,以個人的創意和技能為基礎的產業門類,在中國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對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當前經濟危機的陰影尚未遠離之際,需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 產業結構調整 經濟增長
一、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是在全球化條件下,社會進入信息休閑時代的背景下,以消費時代人們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為基礎,以高新科技為支撐,以文化為依托,源于個人的創意與技能,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取用使這種創意與技能創造財富并增加就業的新興產業。
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雖然起步較晚,發展規模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對比較小,但總體上已經形成了四大類別:一是文化類,如電影、音樂、表演藝術、出版、電視廣播、展覽等;二是設計類,如設計、廣告、藝術、工藝品、時裝、軟件類等;三是建筑類,如環境藝術、燈光藝術、建筑設計等;四是觀光旅游類,如主題公園、文物建筑、自然風景、特色旅游、新型農業旅游等。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說,文化創意產業的內部結構有欠合理:一是有些地方盲目上馬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由此導致園區遍地開花而利用率卻徘徊低迷;二是有些地區對當地的文化資源利用不當,不能有效開發當地的文化資源,而是盲目跟風建設自身欠缺的文化創意項目等等;三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當動漫成為風行一時的時候,各地紛紛建立動漫基地動漫城,由此導致千城一面,并造成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的浪費。
從近幾年發展情況看,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產業部門(如圖書出版業、報刊期刊業、電影電視業等)顯出“滯脹”的特點,不僅與新興文化產業部門(如互聯網、數字傳媒、休閑旅游、廣告及會展等)的高速增長有較大的差距,甚至低于國民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從規模上看,2004年中國傳統文化產業如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和文化藝術等為主構成的“核心層”有從業人員223萬人,實現增加值884億元;改革開放以后發展起來的新興文化產業如網絡文化、體閑娛樂、文化旅游、廣告及會展行業等有從業人員422萬人,實現增加值835億元 [1]。
二、文化創意產業與經濟結構調整
1.文化創意產業豐富了產業結構的內容。
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無論是按照兩大部類的劃分方法(分為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還是三次產業分類方法(農業、工業、服務業),或者是按照資本的密集程度劃分方法(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都對產業結構進行了分類。
文化創意產業是與藝術、文化、信息、休閑、娛樂等精神心理性服務活動相關的,滿足小康狀態下人們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的新興產業,是精神消費與娛樂經濟融合發展的新載體,是推動消費方式的轉變和消費結構升級的現代服務業。開拓了藝術型、精神型、知識型、心理型、休閑型、體驗型、娛樂型的增長方式。在當下需求更具有精神化、心理化、個性化、獨特化特征的時代,消費的時尚化、浪潮化,使得文化創意產業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固化的穩態工業發展模式,以無形的創意和文化作為發展的核心,這一轉變進一步豐富了產業結構的內容,是一種新的產業類型。
2.文化創意產業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力量。
中國幅員遼闊,改革開放后雖然各地的經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升,但總體仍然存在很大的落差,發展不平衡現象比較嚴重,區域差距明顯。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優勢區域從來都是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逐步替代低附加值的產業,并將低附加值的產業向不發達的區域轉移。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對機遇的把握能力原因,形成了東高西低的態勢。而低附加值產業的發展需要依靠更多的資源投入、勞動力投入、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長期發展下去便形成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從而阻礙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因此,要改變區域發展不平衡狀況,特別是西部地區就要利用后發優勢,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高生產的附加值,從而提高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質量。
目前,中國正經歷三個重要的經濟轉型:一是以工業為主向以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為主的轉型;二是從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向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轉型;三是從外延擴張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的轉型。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工業化日益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規模擴張與資源、環境、技術、人才和體制等方面的約束,面臨三農問題和西部發展問題等難題,迫切需要轉變傳統的增長模式。因此,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順利完成經濟轉型、增強中國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值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選擇,也是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必然選擇。
3.文化創意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
蘇東水教授曾說過:“產業結構的演進與經濟增長具有內在的聯系。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會導致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而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也會導致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2] 文化創意產業結構的演進也不例外。文化創意產業結構作為宏觀經濟結構的一部分,與經濟結構的變動密不可分。在經濟增長達到一定程度,只有調整經濟結構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從總體上看,傳統的資源、供給約束型經濟正在向市場、需求約束型經濟轉變。文化產業結構也發生了以下變化:傳媒領域市場化程度較低,改革政策密集出臺,體制創新活躍。比如廣州報業集團化的探索為國內傳媒業的市場化改革提供了經驗與借鑒。傳媒領域的制度變遷提高了中國傳媒業的市場集中度,提升了傳媒產業的復制與傳播能力,擴充了文化產業鏈條,對文化產業結構乃至傳統工業結構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到2002年,形成了包括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等在內的70多家文化創意產業集團。
三、文化創意產業與經濟發展
1.文化創意產業本身可以贏利,是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當代,以傳媒、娛樂、旅游、教育、咨詢、會展等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其他產業,不斷創造著財富的神話。數據顯示,2004年,北京市文化產業創造增加值290億元,比上年增加17.1%。全市宣傳文化系統主要單位經營收入達76億元,比2003年增長14%。到2005年,全球娛樂業和傳媒達到1.2萬億美元的規模。女子十二樂坊在日本掙到了六七個億人民幣,《英雄》、《十面埋伏》的海外票房分別高達11億元和4.5億元。更加令人關注的是,鄭和下西洋的史實被外國人寫成《1421:中國發現世界》賺到1.3億英鎊,《三國演義》被日、韓改編成游戲后,回到中國賺得盆滿缽盈。文化產業具有的巨大盈利能力,正在為許多國際知名帶來高額利潤。這一功能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強大的主要動力,是中國又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2.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還是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它的發展能夠有效帶動其他產業的共同發展。文化產業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文化產業能夠促進與它相關的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其次,文化產業能夠有效地提高其他產業的文化含量,進而發揮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作用。這種無形的帶動作用一般是通過豐富的文化產品對勞動者素質的影響來實現的。比如文化娛樂業將推動旅游、賓館、餐飲、交通演藝市場;廣播影視產業將帶動音像、影像、游戲軟件、家電、通訊設備、廣告展覽等產品及服務市場;各類先進的文化設施的建設,能夠有力地推動高科技轉化為市場優勢,并帶動建筑業和制造業市場;表演演出業的發展,將推動服裝業美容業及各類延伸產品市場。
3.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新的增長點。
第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文化產業高峰論壇上發布的《2007年度中國文化產品及服務進出口狀況年度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29.2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26.6%,核心文化服務進出口達37.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以上。文化產品出口整體呈現多個特點:首先,出口產品以電子游戲類為主,占全部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進口則以聲像類產品為主;其次,文化產品出口以加工貿易為主,外資企業仍然是出口主體,民營企業出口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中國文化服務出口以雜技、武術、戲劇、動漫及電影出口為主,其中電影出口總值達20.2億元人民幣[3]。
4.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吸納勞動力。
中國既是勞動力資源大國,也是人口大國,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就業壓力。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類型,可以吸納大量的勞動力,從而有效擴大就業。在美國,從事藝術及其相關工作的人數達1 700萬,2003年中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1 377.81萬,占中國從業人員總數的1.89%。并且這一數據隨著文化創意產業規模的擴大也逐步擴大。
5.可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作為知識體系,可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各種知識,同時又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在當今知識經濟、信息化的背景下,這種功能顯得更加突出。在新增的社會財富中,文化性的“軟產品”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不僅新興產業大部分是知識密集的軟產品,而且傳統制造業的文化內涵也越來越高。
四、結語
文化創意產業既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帶動經濟向前發展的動力,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在當前世界經濟低迷,國內經濟遭遇發展瓶頸的形勢下,大力扶持文化創意產業,已經不是經濟危機背景下的權宜之計,而是經濟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江藍生.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1.
[3]新華網,2008-05-16.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