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論文 > 計算機論文 > 計算機網絡 >

    探討網絡學術出版的發展歷程

    時間: 楊書卷1 分享
      論文關鍵詞 網絡學術出版 Web3.0 全球化
      論文摘要 網絡學術出版是一種數字化、多媒體化、互動式的學術出版方式,與互聯網絡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其發展階段分為前互聯網時代、Web1.0 環境時代、Web2.0環境時代,未來的Web3.0的時代包括語義網、智能索引與微內容檢索、三網融合與三頻閱讀等特征。網絡學術出版充滿挑戰性,具有技術性、復雜性、全球化特征,開放與包容、技術與政策公平、公益與利益平衡是國際上共同制定的出版理念,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各國政府、私營部門和民間團體、以及研究者個人都應積極參與。
      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傳統學術出版模式的變革。互聯網絡學術出版是傳統學術出版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種新型的學術出版形態,它在繼承和保持傳統學術出版功能的同時,通過信息化和互聯網絡的方式賦予學術出版以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大的自由度,影響和改變著學術研究者們的思維和科研工作的方式、方法。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的發展與互聯網絡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其發展階段與互聯網絡技術的發展階段基本吻合,分為前互聯網時代、Web1.0環境(任何人可以交換)、Web2.0環境下(任何人可以參與)的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等三個階段,而未來,將是Web3.0的時代,網絡學術出版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出版理念的不斷更新。
      1 前互聯網絡學術出版時期
      互聯網絡起源于1969年,美國西海岸四所大學和研究所將主電腦以50KBPS的線路連接起來,架設一個小型的通訊網絡,稱之為ARPANET。到1974年,ARPANET已是擁有100個結點的網絡。“在嚴格的互聯網絡技術出現之前的20世紀60年代,少數領域紙質載體的地位開始下降便直接導致了‘無紙社會’和‘圖書館消亡論’的產生和迅速蔓延。1963年計算機開始應用于情報檢索;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化學文摘社采用計算機技術制作出《化學文摘》磁帶版。這給圖書情報界、學術信息出版帶來了巨大影響。”[1]
      20世紀70年代,F.W.蘭開斯特等圖書情報學家注意到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結合將會對傳統的信息出版產生影響,學術出版系統將在未來出現重大的改變。F.W.蘭開斯特在《通向無紙情報系統》中預見全新的非紙質信息出版方式產生,認為電子媒體將成為未來學術社會中學術信息出版的主流媒體。但當時計算機很昂貴,互聯網絡技術并不成熟,人們對這種預言持懷疑態度。
      2 Web1.0環境的互聯網絡學術出版時期
      20世紀90年代,真正為人們所熟悉的互聯網絡WWW(World Wide Web),即Web頁開始出現。Web頁以超文本方式提供多媒體的信息服務,加上基于Web頁的瀏覽器的開發,引起互聯網應用的革命。這一時期后來被稱為Web1.0階段(任何人可以交換)。在Web1.0環境下的互聯網絡學術出版中,學術信息資源空前豐富,海量存儲、傳播及時、檢索方便、交互性強,所以紙質文獻逐漸轉向互聯網絡文獻。
      Web改變了互聯網絡的命運,使它成為普通人都可以使用的互聯網絡,也帶來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后,傳統學術刊物紛紛“觸網”。如,美國化學會刊物《化學文摘》、美國數學會刊物《數學評論》等,都建立印刷版、光盤版和互聯網絡版的產品線[2]。一些大型商業出版社開始組建自己的數字化出版互聯網絡平臺;許多機構利用數字化的特性,發掘文獻期刊的更多潛力。如,美國的JSTOR是一個對過期期刊進行數字化的項目,該項目建立了核心學術型過期期刊的數字化存檔,充分利用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的優勢,實現科學文獻的再次、多次出版。這一時期,各學術管理機構也紛紛建立自己的學術網站,定期動態發布可以公開的學術信息,提供非正式出版物的學術資源,并在網站上提供各種學術出版的服務功能,促進學術信息資源的共享。電子郵件、即時通信等互聯網絡服務廣泛被個人使用于學術交流,互聯網絡交流社區的初級形式——互聯網絡論壇成為青年學者交互式學術討論的園地。
      3 Web2.0環境的互聯網絡學術出版時期
      Web2.0(任何人可以參與)是新一代互聯網應用的統稱,是對2003年以來出現的一系列極富創新的互聯網新應用的概括[3]。Web2.0技術主要包括博客、播客、Wiki(維客)、Tag(標簽)、Bookmark(社會化書簽)、RSS(內容定制)等,即在Web 2.0 的背景下,用戶可以擁有自己的博客、可以自由的在Wiki(維客)中編寫知識條目、將感興趣的內容加上Bookmark(社會化書簽)存儲在互聯網絡上。上傳的內容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片、圖像、聲音和連續的影音資料,可以貼上標簽(Tag),使用RSS(內容定制)、即時通信、電子郵件等方式連接到一起,將自己的內容與別人共享,也可以分享別人的內容。每個個體的社交圈都不斷放大,最后成為一個大型互聯網絡,產生豐富的人際接觸和互動性,這就是社會化互聯網絡(SNS)。
      Web 2.0是對互聯網絡理念和思想體系的改寫,用戶從信息接收者轉變成為信息制造者和傳播者,適應了學術出版中人們想強烈地表達自己學術思想、發布學術信息和增大學術交流的訴求,凸顯學術出版的創造性和個性化。在Web 2.0環境下,學者紛紛建立個人學術博客,定期發布學術文章,維基百科的影響力與日劇增,促進學術信息的共享作為普遍的需求。
      4 Web3.0環境的互聯網絡學術出版
      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的未來趨勢是難以預測的,因為技術的發展永遠超出人想象,如果一項新技術出現(如Google),則會改變整個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的走向。但對于現階段來說,以Web3.0為發展的趨勢是較為明確的:
      1)Web3.0(人人可以創新)是下一代互聯網絡的稱謂。在Web3.0環境下,互聯網絡的傳輸速度將比現在提高1 000倍以上,互聯網絡將從Web網轉向語義網。而語義網將是一種能理解人類語言的智能互聯網絡,它不但能夠理解人類的語言,而且還使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交流變得像人與人之間交流一樣輕松。
      互聯網絡傳輸速度的大幅提高。互聯網絡學術出版信息將會增加更多的視頻內容,互聯網絡學術出版會更加立體化,多層面化。研究人員利用智能軟件,在搜索數以萬計的學術網頁時,通過“智能代理”從中篩選出相關的有用學術信息,互聯網絡學術交流中對海量信息的查詢將更準確,更方便,而不像現在的Web網,只能羅列出數以萬計的搜索結果。另外,每條學術信息都將會“貼上”作者的標簽,有效解決互聯網絡學術出版中的版權問題,作者能在互聯網絡上真正“擁有”自己的學術信息,并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
      2)智能索引與微內容檢索。當進入Web3.0階段時,通過“智能搜索”不僅能搜索文字,還能搜索聲音、圖像和影像。學術信息內容將縮減為比過去小得多的使用單元和互動、檢索單元,這種最小單元被稱為“微內容”。過去,出版單位是一本期刊、圖書,而現在能很容易地就從其中查出一篇文章,甚至一段話、一個圖表,信息搜索者不再關心這篇文章存在于那本期刊之中,而只希望得到文章這個“微內容”,并以“微內容”的單元來支取費用[4]。
      3)三網融合與三頻閱讀。三網融合是不僅意味著電信網絡、互聯網絡和有線電視網絡的物理合一,而且主要是指高層業務應用的融合。其表現為技術上趨向一致,網絡層上可以實現互聯互通,形成無縫覆蓋,業務層上互相滲透和交叉,應用層上趨向使用統一的IP協議,在經營上朝著向人類提供多樣化、多媒體化、個性化服務的同一目標逐漸交匯在一起。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能夠提供包括語音、數據、圖像等綜合多媒體的通信業務,同一信息均可在互聯網、電視、手機等閱讀終端上同步閱讀。這將給互聯網絡學術出版帶來更大的拓展空間,又將促進學術出版產生新的變革。
      5 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的理念
      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的出現,對傳統學術出版體制來說是一場革命。在線論文發表網站、純網絡期刊、專家學術博客 等已經進入科研人員的視野,并迅速發展與普及。但是,無論是科技界,還是科研管理部門,都未將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發表的科技論文列入管理對象,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前上抑制科研工作者的創論激情與創新意識,影響網絡發表平臺的健康發展。應該看到,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的管理具有很強技術性、復雜性、全球化特征。2003年12月,在日內瓦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正式將互聯網的治理提上日程。在這次會議中,通過了有關互聯網治理的原則宣言和行動計劃,提出國際互聯網治理問題應以協調的方式加以處理,采取開放和具有包容性的方式,通過一種機制確保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各國政府、私營部門和民間團體,包括相關政府間和國際組織的充分和積極參與。互聯網治理的原則宣言和行動計劃的管理理念,同樣適合互聯網絡學術出版[5]。
      1)開放與包容。互聯網絡學術出版是適應全球化、多主體參與的體系,精神內核是開放的、包容的,其建設中的點點滴滴無不融入了普通科研人員的參與和互動,開放是互聯網的本質與靈魂,對于學術出版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互聯網是一個由各種互聯網絡單元或社區組成的互聯網絡社會,如此復雜的互聯網絡不可能放在一個集權的管理模式下,而互聯網絡學術出版之所以發展如此之快,就是以開放的氛圍激發出無限的創造性,催生各式各樣各種標準和應用,使得互聯網絡學術出版體系的建設更具活力。
      2)技術與政策公平。互聯網絡學術出版以互聯網絡技術為依賴,需要將技術和政策有機結合。技術與政策的中立是指技術與政策不應偏向或從屬于任何機構。堅持技術與政策中立將為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的管理創造公平、公益、普惠等許多有利條件。將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的管理與任何特定的技術分離開,有利于管理體制適應未來的技術變革,合理地監管。如果技術解決方案和政策不是中立的,最終只會使某些特定的利益群體受益。如,在我國學術信息集成商中,彼此間的數據格式互不兼容,在市場上必然形成排斥和競爭關系。加強學術出版和信息共享,統一數據格式是必要的選擇,但在選擇數據格式時,就必須堅持技術中立的原則。
      3)公益與利益平衡。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管理中的主要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在為學術出版組織機構創造一個合適的商業環境的同時,確保學術信息資源作為一種公共知識資源持續發展。也就是說,如何對版權實施“限度合適”的保護,這包含對作者權利的保護和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兩個方面。因此,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管理必須在保護不同利益主體的權利的同時,同時明確各自的責任。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的利益各方,包括各國政府、現有政府和國際組織、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私營部門和民間團體等等。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版權的“合理使用”就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互聯網絡為發展中國家的研究人員參與全球性的學術和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力的工具,發達國家實施的嚴格版權制度可能對發展中國家造成不利影響。互聯網絡學術出版管理必須通過談判協商,在各利益方尋求權利與責任的平衡點。
      互聯網突破語言文字的壁障,突破舊有的思想觀念,甚至跨越國界和地域的限制,已經涉及到全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行業和部門,對學術出版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互聯網絡學術出版與傳統學術出版一樣,需要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在嘈雜的互聯網絡環境下,為保證學術出版目標的順利實現,須建立完善學術出版制度、流程,營造學術氛圍。而創新性的出版理念,將從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佳.基于互聯網絡的學術信息交流[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編.國外科技社團期刊運行機制與發展環境[M].北京:中國科協技術出版社,2006:102.
      [3]彭蘭.個性化與社會化:Web2.0 時代信息消費的雙重旋律[J].國際新聞界,2008,3:50-52.
      [4]清華大學圖書館SCAN翻譯組.審視發展環境 認清前景趨勢——OCLC關于全球圖書館和信息服務現狀與未來的研究報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5-16.
      [5][英] Edtuardo Gelbstein.互聯網治理——問題·角色·分歧[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89.
    20670 主站蜘蛛池模板: xxxxx性欧美hd另类| 久久精品小视频| 色偷偷色噜噜狠狠网站久久| 女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亚欧免费无码aⅴ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日本三级韩国三级在线观看| 女人18毛片a级18**多水真多|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老子影院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精品中|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人人妻人人澡av天堂香蕉 | 色欲色av免费观看| 3atv国产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69| 黄色aaa大片| 波多野结衣之cesd819|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观看| japanmilkhdxxxxxmature| 日韩高清在线不卡| 人夫的堕落变装| 超级乱淫岳最新章节目录|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pp| 久久久久久曰本av免费免费| 欧美黑人巨大白妞出浆| 国产AV无码国产AV毛片| 18女人腿打开无遮掩| 少妇性饥渴无码A区免费|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理论片手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拍无码|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日本19禁啪啪无遮挡大尺度| 亚洲天堂电影网| 疯狂奶水freeseⅹ| 国产乱子伦农村xxxx| 2021国产在线视频| 好男人社区www在线视频| 久久只这里是精品66| 欧美日产国产亚洲综合图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