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專業免費論文(2)
藝術專業免費論文
藝術專業免費論文篇2
淺談休閑視野下的傳統精神與環境藝術
隨著國力的強大,國家地位的上升,人們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國人也開始尋求本民族的休閑文化。在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回歸本心,沿著中國傳統休閑理念和休閑方式的方向,追尋本民族的文化根源,釋放被束縛的、固化的、變異的休閑思想,重塑傳統休閑觀念,使心靈回歸到自由恬適的狀態上來,將成為現在乃至未來國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環境藝術作為休閑空間的表達方式,對其形態的呈現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找出傳統休閑中環境藝術與休閑的對應關系,是通過環境藝術設計呈現中國韻味的休閑空間和休閑文化的有效方式。
一、“休閑”的本義和蘊藏的觀念
在中國古代的哲學中,“休”和“閑”有著豐富的意蘊。“休”在《康熙字典》和《辭海》解釋為“倚木而休”,突出了人與自然的互存關系。“閑”引申為范圍,常指道德、法度及限制、約束之意;“閑”也通“嫻”,具有嫻靜、思想的純潔與安寧的意思。從詞意的組合上,“休閑”不僅包括物質生命活動,還蘊含精神生命活動。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體的頤養活動得以充分地進行,使人與自然渾為一體,賦予生命以真、善、美,從而具有了價值意義。
二、傳統休閑理念下的“中國式休閑”
在中國傳統休閑觀中,把以儒、釋、道為主的傳統哲學作為基礎。儒家主張入世,在社會實踐中修身養性,從內在實現心靈的寧靜和外界的平衡。道家主張返璞歸真,強調以靜制動,追求天人合一,道家則倡導遵從自然天性、趣味純正、精神自由、心靈回歸,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絕對自由境界。佛家追求一種出世的態度和一種超越的境界,以平常心對待萬物,達到一種“凈”的狀態。幾千年來,“以治世,以道養身,以佛修心”逐漸成為了人們的生活模式和天人感應的自然觀念、人事和諧的處世態度。“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出了一種寧靜致遠、悠然守拙的生活風貌,傳達出了一種傳統的休閑境界――天地自然和自我心境的相互交流與融合,以及精神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和諧統一。
三、傳統休閑方式下的“中國式休閑”
明代洪應明在其《菜根譚》中概括了中國人靜態的休閑觀和人生觀:“從靜中觀物動,向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趣味;遇忙處會偷閑,處鬧市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工夫。”中國人的休閑真諦就在于“靜”,靜中求動,于頤情養性中兼求養生。因此靜態的理念下,就會趨向于靜態的休閑方式。
中國傳統休閑活動大多是個人項目為主,主張“游于藝”的休閑理念。使個人的修身養性和休閑結合在一起,將藝術融入到休閑活動中,注重休閑活動對人整體人格發展的重要性,既提升了休閑的品位,也完善了人格,推動了繪畫、詩詞等藝術門類的進步。“游”是一種生理滿足,“藝”是一種精神追求。像游山玩水、垂釣射獵、煮茶溫酒、吟詩作賦、撫琴弄墨、坐禪求道等中國傳統的休閑娛樂都貫穿著知足、超脫、愉悅等精神,體現了倫理休閑和心理休閑的統一,體現了張弛結合的辯證精神,對人保持心理健康、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具有補益作用,也從中尋找和體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快樂,同時對文化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如果說物質財富是通過勞作獲得的,那么精神財富則可以說成是通過各種休閑活動獲得的。
四、傳統休閑空間的環境藝術表達
古人通過具有“游藝”性的休閑活動達到傳統的“靜態”休閑目的,而同時休閑活動在長期的演變中也形成了一定特點的空間形態和空間意境。筆者將此歸結為兩大類:第一類,空間與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室外空間環境);第二類,生活與藝術的完美統一(室內空間環境)。
(一)空間與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
人作為自然的產物,有著接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在傳統的休閑空間中,自然環境一直被作為主題來安排空間,來滿足一種“渴慕林泉”的心理需求。無論是“自然的擬人化”塑造的空間,還是“人化自然”塑造的空間,都是在增加自然的屬性,創造具有大自然氣息的環境。
1.自然山水趣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自然山水空間是古人脫離世俗,擺脫喧囂,尋求寧靜的第一選擇,無論哪個階層都對自然山水有著特別的追求,使自然與人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山水作為一種現實條件,它不僅天然就是一個很好的休閑環境,而且在休閑空間的環境塑造中,以此來相形,因形來施意,來營造的空間,在自然的融入下,也有了一定的意境美,使身心達到平靜或愉悅的狀態。
2.可居園林意
《林泉高致》中曾指出山水畫要達到“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的目的,達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園林滿足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追求,它是中國傳統休閑的主要空間,是人對自然的依戀與向往而營造的生存和休閑空間,它是人化自然與休閑的結合。亭臺、樓閣、道路、拱橋、廊廡、花墻、柵欄等人造產物,都巧妙地融于自然環境之中,使整個園林處處洋溢著大自然的盎然生機,處處有意境,處處皆能休閑。
3.草樹木石情
在中國古代園居生活中,建筑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建筑依自然環境而建,進而山水草木等自然元素也注入了環境空間,而建筑無論功能、性質都能夠與山、水、花木等自然物態形成不同的意境空間。突出彼此諧調、互相補充的積極的一面,限制彼此對立、互相排斥的消極的一面。”它們或取自自然,或“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園冶》)。園林空間有別于民居空間,形成的空間需要與環境相協調,功能、布局、形態 都要與園林的意境相一致,表現不同的環境,產生不同的空間氛圍。 (二)生活與藝術的完美統一
傳統室內的休閑生活空間環境,有別于社會環境,也有別于自然環境,它不僅具備一定的使用功能性,同時還注入太多人的生活情趣和創造活動,融入了太多的藝術因子,是一個詩意的環境,這使得室內空間實現了生活和藝術的完美統一。室內的休閑空間既是一種生命活動,也是一種藝術活動。室內休閑成了綜合型的藝術,使整個空間具有了“游藝”性,文學、繪畫、建筑、音樂、雕刻、書法、花鳥蟲魚無論是對空間的使用還是休閑空間的營造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琴棋書畫“怡情”
在傳統的室內休閑中,空間環境成了琴、棋、書、畫的載體,琴、棋、書、畫成了空間環境的點睛妙筆。琴樂撫慰心靈、陶冶性情;下棋鍛煉心智,盡心、盡性、盡情,乃為奕棋之道、閑情之理。書法抒發情懷,展示氣質,消遣寄情;繪畫借物抒情,以畫寓意;詩、詞、歌、賦常用來寫景敘事抒情言志。此種休閑怡情養性,無需多少花費,也不必旅途勞頓,只要身在其中便可享受生命的悠然自得。
2.茶酒曲藝“抒心”
古人將飲茶看作是清雅之事,常與修身養性、閑居脫俗相提并論。在室內休閑空間中常設茶座,尋求一種清靜、優雅、淡然、閑適的趣味。喝酒、聽曲、跳舞是能夠對空間環境起到渲染的作用,也是一種身心的娛樂活動,以達到交流感情、放松緊繃的神經的功效,也被作為休閑娛樂的主要元素。
3.花鳥蟲魚“養性”
在古代的休閑生活中,花草蟲魚作為生活的趣味出現在環境中。李漁在《閑情偶寄》“看花聽鳥篇”寫道:“花鳥二物,造物生之以媚人者也。既產嬌花嫩蕊以代美人,又病其不能解語,復生群鳥以佐之。”由此可見,花鳥在古人休閑生活中的意義。宋代“野逸”畫派的代表徐熙常常游于田野園圃,把生活里的蜂蝶、花草、蔬果之類當作生活情趣,并入其畫中,借以表現其高曠情懷,雖平淡但不至單調?;B蟲魚象征著一種情調,休閑生活中因它們而增添了趣味。
五、中國式休閑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
通過對傳統休閑以及其中的環境藝術研究與分析,筆者對環境藝術給予這樣的總結概括:環境藝術是由建筑、景觀、山水、空間、泉石、草木、花鳥、蟲魚等物質要素建構起來的一個本體,同時還兼有詩歌、繪畫、音樂等要素的內在環境,這些構成了環境藝術的本體,但它所呈現空間環境、空間意境要高于此,它的內在喻體不是本體元素的羅列,而是元素有序羅列后的整體一元性,它是一首無言的詩,是以物質建構的諸要素來構造起來的詩。
傳統的休閑生活、休閑環境,在把自然融入生活的同時,也給生活休閑賦予了藝術化元素,促進了自身修養的提高,以及文化藝術的發展,產生了一種“游于藝”的生活情操。因此在我們現代的休閑環境中,要從藝術的角度去觀賞生活,勾畫生活,點綴生活,使我們的生活符合原有的生活美學,更講究文化和韻味;要把生活當成藝術,要讓生活充滿藝術,讓環境更具藝術韻味,真正地把生活與藝術、與環境結合起來,達到真正的環境藝術。從傳統中汲取休閑理念,讓我們的休閑“中國化”:符合中國國情的、融合中國元素的、適合中國人審美方式和生活傳統的“慢節奏悠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