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藝術畢業論文(2)
繪畫藝術畢業論文
繪畫藝術畢業論文篇2
試論繪畫藝術個體
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來源于實踐。藝術距離人們的生活如此之近,又那樣之遠。藝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公共場所的繪畫、公園雕塑等;藝術更需要耐心和恒心,因為藝術創作之路有這樣那樣的困難。比如,在美術創作中,筆者以為鱗次櫛比的城市管道與樸素安靜的鄉村世界可以并置,在畫面后,兩者間強烈的沖突所制造的壓抑與荒誕的表現,正是筆者個人的藝術風格。筆者手中所繪的作品,都在平淡、真實地講述著個人內心的世界與向往。
一、藝術人生,真實的內心寫照
1.最真實生動的言語可以塑造個性的藝術
藝術創作過程中,面對各種爭議,與其小心解釋,不如通過個人的作品去說明、去表現創作者的內心與情感,亦或可以保持沉默,因為也有創作者天生就不善于用言語進行表達。然而,事實上,每當完成一幅作品時,創作者都會有所發現,無論五彩斑斕、灰暗樸素,還是空曠寬達、雜亂逼仄的藝術表現,都是筆者最真實生動的語言,是個人無數思想和情感的堆積、宣泄。所以,筆者希望創作者用作品繼續講述,因為終會有一天,有人會在某一種藝術作品中去聽懂、看懂一個創作者的心理情感。
2.在流動中講述平凡動人的真實生活
藝術的生命在于真實。黑格爾認為,“藝術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觀存在所顯現的作為真實的東西來了解和表現。”比如,筆者有一天在無意識地凝視到畫室屋頂縱橫交錯的下水管道時,發現其中有一段“大補丁”的管道非常惹眼,一圈黑色膠布在銀灰色的管道群中突兀地顯現在眼前,這讓筆者聯想到平凡、小小的下水管道,無論是如何分岔、彎曲到房間的任何角落,它都在從容、安靜地承載著所被給予的“丑陋”。作為人,不論我們是如何的焦慮、驚慌,其實都是我們在真實生活面前的怯懦和彷徨。對藝術進行個體講述,真正的魅力是藝術無形中在講述者和聆聽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人們通過此去感應彼此的心靈,從而捕捉到人內心深處的樸素與真實。
3.平凡的藝術是最真的藝術
何謂當代藝術?什么是前衛藝術?筆者以為,當代社會,個體藝術觀混亂是不爭的事實。有些藝術家將真與善從藝術中抽走,使藝術成為純粹形式美的對象或形式的游戲,這樣,雖然也有美的存在,卻沒有美的意識的傳達;有些藝術家更是站在挑戰人類傳統價值的立場上,肆無忌憚地將藝術變成丑惡的表演;有些藝術家將自己前衛化,將藝術創作變成宣泄個人情緒的手段,藝術失去了溝通人類情感和心靈的作用。新藝術的前衛也許在于它的魅力與先進,以及它所宣稱的觀念與風格,但是從實質與品質上講,新藝術的前衛卻不能說就是當前的前衛藝術,前衛藝術,也將不可避免地被中庸所侵蝕,中庸或粗俗,一直都是前衛藝術最可怕的敵人。
二、如何通過藝術講述來感受自我存在
1.單純的內心世界,渴望講訴與傾聽
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藝術講述中,講述成為人類穿越時空的心靈交流與印證,也成為了歷史和現實,成為“我們存在”的一種最好的證明方式。盡管法國哲學家薩特認為“存在即虛無”,但薩特在自己的講述中即證明了自我的存在。因此,筆者認為,美術創作者需要以繪畫的形式講述,而繪畫同時也從畫家內心的凝聚中被解放了出來。
2.因繪畫而自我存在的相對論
一個人如果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是無法將身心以外的東西搬到意識以內并貯存的。所以,我們說,任何令人感動的藝術作品勢必都是作者深刻衡量、仔細考慮過的,是先于他人而感動自己的。讓自己成為觀察者,同時也是被觀察的對象。對于自我來說,個體是要先可感知的,對于其他事物來說,也是可被感知的。這也許并不是一種可以言傳的感知,但至少是一種比較接近于生活的“聯系”。比如筆者的個人創作中,拖拉機常被無數次地描摹,因為它們在農村如同今天的城市家庭轎車一樣普及,它們平凡而普通地存在,與筆者所生活的城市中的管道一樣,這些都是美術創作中筆者對于農村與城市生活現實存在的講述。通過這種講述,筆者可以深刻感知那一種存在,感知自己握住了生活所必需的一些溫暖與感動。
三、藝術呈現簡單而樸素的待人之道
筆者通過個人實踐創作,深刻體味到城市管道給人的啟示,縱然在初期作品中除了管道還沒有別的物件,略顯單薄,但筆者之后加入了一些小玩具、火爐、烤火器等;在課堂培養學生的即興創作中,有幾張作品里面,筆者還將人物的頭像或肢體與管道交錯組合,別有一番味道,但效果還有些差強人意。后來,筆者又將視線重新投回到農村,將犁鏵、拖拉機等農用工具與管道一起并置,糅進作品。這樣的創作意圖,正是來自于筆者經常帶學生外出寫生時的所見所感。我們到農村,與當地憨厚樸實的農民接觸、共同生活,他們希望畫布上能夠呈現出他們的日常生活用品,縱然很多都是瑣碎而不起眼的物件,筆者也被這一群體的真誠和毫不掩飾感動。
講述,一定要是真實的。而所有的講述都有自由,但在充斥著強大能量的生活面前,創作者更要用本真的自我去講述、窺探自我眼中的一切,就像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所說的,“藝術唯一的目的就是除去那些實際也是功利性的象征符號,除去那些社會約定俗成的一般概念。”筆者的創作將農村與城市結合,原是想利用繪畫達到一勞永逸的表達,但拋棄一切所疑所思后,個人情感的無所適從和渴望釋放又使筆者體會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于是,如何給繪畫一種解釋,展現尚未展示的生活,也是超越畫布本質屬性之外的情感延續。
參考文獻:
[1]何征.陶藝歸真,返于環境――有感于陶藝在當代公共藝術中的位置[J].雕塑,2004(6).
[2]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
[3]劉維東.談中國哲學氣論對繪畫氣論的影響[D].山西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