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會計論文參考樣本
成本會計論文參考樣本
成本會計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其同時具備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特征,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成本會計論文參考樣本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成本會計論文參考樣本篇1
淺析企業環境成本會計
【摘要】 隨著工業生產污染的日益嚴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日趨惡化,環境會計應運而生。如何針對復雜的環境成本進行確認與計量并將其納入會計系統進行披露以作為企業管理人員進行決策的依據,降低環境治理成本,以增強企業競爭能力成為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 環境會計;環境成本;信息披露
一、環境成本概述
(一)環境成本概念
環境成本又稱為綠色成本,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第15次會議文件《環境會計和財務報告的立場公告》中曾就環境成本的定義提出,“環境成本是指,本及因企業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二)環境成本界定
1.國外研究。
各企業在環境管理的會計實踐中一般參考美國環保署(EPA)的《全球環境管理動議》的權威分類方法,環境成本的范圍按會計確認的難度分成以下四種:(1)常規運營環境成本;(2)隱藏成本;這類費用以前一般在管理費用中集中列示,不能給管理機構提供足夠的環境成本信息。包括:第一,運營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成本,它是指依據有關法律約束而必須發生的成本。第二,生產運營前發生的前置成本,它是指由于環境保護的目的而發生的選址費用,生產現場準備費用,達標費用,研發費用,環境工程和執行費用,環保設備安裝費用。第三,生產運營后發生的后置成本,它是指關閉及退出費用,存貨環境處理費用,關閉后續關注費用,廠址后續監測費用。(3)未來可能發生的或有負債和費用;(4)企業形象和公共關系成本。
2.國內研究。
王立彥(1998)從不同的空間范圍和不同的時間范圍以及不同的功能來界定環境成本。從空間范圍將環境成本分為內部環境成本和外部環境成本;從時間范圍將環境成本劃分為過去環境成本、當期環境成本和未來環境成本;從不同功能的角度將環境成本劃分為彌補已發生的環境損失的成本、維護環境現狀和預防將來可能出現不利的成本?;◥勖?2001)和張國健(2003)認為環境成本是指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因企業管理活動對環境造成影響而采取相應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業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應包括彌補性環境支出、維護性環境支出、預防性環境支出三大類。
此外,根據環境成本的定義或企業價值鏈也可以對其進行分類,如根據價值鏈,環境成本可分為設計階段環境成本、制造階段環境成本和售后服務環境成本。企業價值鏈上的所有經營活動都會涉及環境成本,從價值鏈出發分析環境成本的形成,能夠實現環境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二、環境成本的核算
(一)國外研究
德國采用生態會計模式進行環境成本核算,即從“環境資源輸入企業”和“企業活動對環境輸出”的資源流轉平衡原理出發,將環境成本分為四大類,即事后的環境保全成本、事前環境保全預防成本、殘余物發生成本、不含環境成本費用的產品成本。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將環境成本分為三大類,即環境預防成本、環境維持成本和環境損失成本。日本將環境成本分為六大類,即生產領域成本、上游/下游成本、管理活動成本、研發成本、社會活動成本和環境損害成本。
(二)國內研究
肖序,李娜(2001)認為現行的成本核算制度未把環境問題包括在內,資源消耗平衡原理是企業環境成本核算及管理的理論基礎,并以此為依據提出了環境成本確認和計量來完善環境成本的核算體系。蔣衛東(2002)通過對荷蘭環境成本核算實踐的介紹和分析認為:政府和企業應共同重視環境成本的研究,環境成本核算的實施須遵循成本效益和實用原則。程隆云(2005)認為環境成本核算對象和內容可以分別按成本動因、成本發生地和成本責任主體確定,環境成本核算包括治理污染物成本核算方法和環境資源成本核算方法。
(三)其他觀點
環境成本核算和普通的會計成本核算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一方面傳統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等,環境成本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及有關部門,特別是環境保護監管部門將企業提供的環境會計信息,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取得的環保成績,綜合起來作為進行宏觀環保決策和對企業進行環保考核與獎懲的依據;另一方面計量方法不同,傳統成本會計采用貨幣計量方法,環境成本會計則應采用貨幣計量和非貨幣計量相結合的方法。
三、我國環境成本管理與披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的環境成本管理處于失控狀態,主要是由于制約與補償機制的缺失。企業以追求利潤為最高目標,環境保護的成本大大高于企業利潤,使得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這直接導致企業在成本制作項目上作弊,常常是環境保護項目缺項并且是有目的的缺項。盡管已經認識環境損失,卻難以追究其責任,制度本身的缺陷,加劇了環境惡化現象。
環境成本信息披露狀況不盡人意。由于環境成本會計的不完善,相應的制度規范還未以完整文件形式出臺,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主要還是依賴企業的主動性和自愿性。我國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且是被動性,僅要求部分污染較嚴重的企業在報表上反映一些環境信息,且多以排污費、管理費形式出現。再者,我國企業的環境成本實踐操作和理論研究中,因未能有明確規范企業環境成本處理的準則及相應操作規范方面的規定,直接的后果是國內各企業在進行環境成本管理時對環境成本的披露幾乎是空白和混亂。
四、對環境成本管理的建議
(一)加快環境政策的推行和創新,改善環境成本效益關系
環境政策會對企業的經濟業務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促使企業將環境問題納入戰略層次考慮,將環境成本管理融入企業成本管理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環境激勵政策、環境管制政策、保險、信息公開等經濟和非經濟政策。我國已經推行了排污收費制、補貼、管制政策、清潔生產戰略等政策,試行了排污權交易機制、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尚需研究和創新其他的環境政策。另外,國家應該建立環境受益和補償機制,遵循“誰保護誰受益,誰破壞誰恢復,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原則,建立環境補償機制,以利于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公平競爭。
(二)以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制定恰當的環境成本管理與控制方法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首先是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使生態環境得到有效的保護和改善,環境成本管理和控制是實現這些環境改善的基礎保證。我國目前進行環境成本管理的企業主要采用事后處理,即所謂的末端治理, 這種做法的主要缺陷在于無法預先了解和控制環境成本。在環境成本管理中推行循環經濟模式,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采用全過程處理模式,以達到減少進入生產流程的物質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復使用某種物品和廢棄物的資源化目的,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多重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實現從“排除廢物”到“凈化廢物”再到“利用廢物”的過程,達到“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
參考文獻
[1]郭鳳林,向蘭云.綠色會計與環境保護.會計之友.2009(5)
[2]劉慧娟.企業環境成本理論研究綜述.管理觀察.2008(6)
[3]孫晶.環境成本會計中外比較與借鑒.科技與經濟.2006(9)
>>>下頁帶來更多的成本會計論文參考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