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企業融資戰略研究
淺談企業融資戰略研究
摘要:企業融資問題,尤其是企業融資的偏好和成本問題,成為我國21世紀資本市場爭論的熱門話題之一。本文從企業融資戰略變遷入手,著重分析了企業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企業 融資戰略 研究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持續快速的發展,企業規模也越來越大,部分企業紛紛進行國內企業并購和國際間企業的戰略投資。企業發展和規模擴張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企業的融資已成為企業戰略發展中的核心內容。長期以來,我國企業不重視自身的積累,供“血”不足,企業擴大規模所需資本增量無法實現量的擴張和質的飛躍,嚴重削弱了企業參與競爭的實力,也積聚了企業融資風險。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和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企業可選擇的融資渠道得到不斷的拓展,企業多元融資結構正在逐步形成,融資效率以及融資結構與成本,尤其是企業融資的偏好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熱門話題之一。為此,本文對我國企業融資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究。
一、企業融資戰略變遷
我國企業融資戰略受企業環境變化而變化,在計劃經濟時代還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融資,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融資工具日益增多,企業的融資渠道與方式越來越寬。
(一)銀行信貸為主的企業融資階段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企業處于形成階段,也既企業的初創期,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來自于銀行信貸資金。從1979年開始,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撥款實行“撥改貸”, 1988年,國家建立基本建設基金制,“撥改貸”改為“基本建設基金貸款”, 這個階段,銀行幾乎包攬了企業全部發展的資金的需要。銀行信貸為主的企業融資形式改變了過去國家財政撥款的無償使用性質,使企業在資金使用上充分考慮到了資金成本和資金時間價值,資金節約意識明顯增強。但在單一的銀行貸款融資制度中,我國企業的融資表現不佳,偏好銀行債權融資實行,鮮于靠企業積累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導致企業資產負債率偏高,融資效率低下,造成大量銀行呆帳。
(二)證券市場融資制度的發展階段
這個時期也是我國股份制改造、證券交易所的成立、金融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期,也是我國企業走向發展成熟階段。一些發展速度較快的企業迫切需要解決資金瓶徑問題,在銀行貸款難以滿足的情況下,一些股份制集團企業開始公開發行股票。1992年初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了第一支人民幣特種股—電真空B股,1993年,第一家國有企業—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1993年,上海石化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成功上市。特別是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和證券市場的不斷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已經成為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渠道。據統計,近五年來我國境內股票籌資額達到2.84萬億元,相當于前15年股票籌資的3.1倍,中國證券化率也由五年前的17.5%躍升至約70.8%。但過度發展的背后,是我國證券市場盲目地追求籌資規模的擴張,只求總量而忽略質量,企業一味地擴張“套取”資金,而不注重股權融資資金的有效使用,使得證券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不高,企業經營效率低下,募集資金沒有發揮出應有效率。
二、企業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外源融資中存在的問題
外源融資主要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在企業外部取得的資金,主要包括資本市場籌集、金融機構貸款以及其他外部籌資。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體系還不夠完善,企業外部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外部監控機制。我國企業國有股權高度集中,董事會及董事長就只能是國有股的代表,由政府來任命,而不是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這就意味著董事會成員可以不向全體股東負責,不受股東的監督。在沒有充分監督的情況下,企業對外融資往往成為領導個人意圖的體現,其募集來的資金往往投資到很多項目中,融資、投資科學性不高,投資風險加大。金融機構貸款也是企業外源資金的主要來源,近年來,我國實行了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為企業從金融機構貸款獲得了便利,也為企業盲目擴張提供了“動力“,因為銀行貸款相比資本市場籌集條件更為寬松,速度也更快。所以,近幾年來很多企業將融資眼光紛紛投向了金融機構,但金融機構既需要到期償還,而且受到國家宏觀政策影響較大,進入2011年以來國家開始逐步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多次提高存款準備率和存貸款利率,加大了企業外源融資的風險。
(二)內源融資中存在的問題
內源資金是指企業內部運營產生的資金流,和企業的經營活動密切相關,主要由企業內部滾存收益以及固定資產折舊組成。企業的發展的基礎還是靠內源融資,內源資金的規模了決定了企業外源融資的風險,以及企業擴張速度的可控性。但由于企業和地方政府利益相關,政府主管部門往往不是按照市場機制引導企業,而是盲目擴張,人為地“湊大”,把一些不相關聯的企業簡單地劃在一起;或者讓優勢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手段去“幫助”一些負債累累、多年虧損的企業度過難關。這樣容易造成企業內部資金嚴重透支,違反了企業的發展規律,而且資本聚集有名無實,導致先天“發育”不良,必將導致后天“造血”機能失調,小資本無法帶動和激活大資本。另一方面,企業在發展的時候,往往很少考慮自身資金積累,求快求大心理嚴重,把過多的錢用于長期項目,致使流動資金不足,企業的資金分配比例失衡,運轉艱難,財務風險陡增。
三、企業的融資戰略的實現
(一)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企業要發展必須要有資金保障,特別是處于發展成長戰略期的企業尤為重要。首先,要積極推動企業進入產權市場,大力發展直接融資,促進企業融資戰略調整。二是創新融資形式,根據企業實際,靈活選擇融資的途徑,完善股權分置改革或利用企業的無形資產進行股權式融資,等等。三是組建財務公司,增強企業的融資功能。調劑集團內部各成員企業的資金余缺,提高內源資金比重,增強集團凝聚力。
(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是關鍵
首先,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標準來要求企業規范運行。其次,要全面執行《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規范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企業的信息透明度,確保企業投融資金經過集體決策和科學管理。再次,進一步約束和規范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企業兼并、重組的人為“調節”現象發生,確保企業在法律規定下能完全獨立自主經營。
(三)發展其它融資工具
一是發展商業信用融資,商業信用規模在國民經濟總值中的比重不足5%,發展前景廣闊,我國企業可以利用商業信用來籌集大量的短期資金,減少銀行債權融資,促進產權多元化的形成,優化融資結構。二是適應新的國際資本運作趨勢,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境外融資。例如境外直接招股上市融資,境外“買殼”、“造殼”上市融資,境外投資基金融資等均可作為我國企業境外融資的切入點。隨著我國企業不斷融入國際經濟發展的大潮中,企業還可以通過國際金融機構進行債權貸款融資,以改善股權結構與債權結構,加快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步伐。三是發展租賃融資,與國外發達租賃業相比,我國金融租賃無論在機構數量和資產規模上都有一定差距。而發展租賃融資,不斷可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而且可以有效規避規模擴張帶來的資產大規模購置的風險,為企業穩健發展提供保障。
總之,企業融資管理是一個動態管理的過程,企業決策層要從戰略發展的眼光對其進行調控, 揚長避短,通過優化管理程序,不斷化解融資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而促進企業良性循環發展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9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輔導教材: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2]勞平.融資結構的變遷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