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食品加工企業新建項目職業病危害
休閑食品是人們閑暇、休息時所吃的食品,是快速消費品一類。為迎合休閑食品市場發展的需要,受建設單位委托,我們于2014年底對該項目進行了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本文主要對休閑食品生產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環境影響報告表進行評價,根據《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技術導則》對結果進行危害程度分析評價。
1 評價內容與方法
評價內容:根據休閑食品建設單位部門提供的兩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環境影響報告表進行綜合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項目選址安全性。總體布局合理性。生產工藝和設備布局合理性。職業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對工作人員健康的影響分析。職業病危害保護設施情況。輔助用室、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數量、職業衛生管理等。
評價方法:根據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發布的《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技術導則》[1]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面比如:類比法、檢查表法、風險評估法、工程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綜合系統的評價,預測作業場地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及其職業病危害程度。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產工藝簡介
擬建項目主要生產休閑食品,生產過程包括攪拌、醒發、烘烤及包裝(本次評價不包括依托老廠的水、電、氣等輔助工程)。擬建項目采用的工作方法主要還是機械化操作,人工短時投料,流水線作業。
2.2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
攪拌工序投料過程產生粉塵危害,烘烤工序會產生高溫危害,醒發工序酵母發酵產生二氧化碳危害,各工序設備運轉產生的噪聲危害。
2.3 職業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分析
擬建項目為該休閑食品廠擴建工程項目,因此此次選用的是該企業已有相同生產線2013年相關資料,選擇作業場地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資料和健康監護的有效資料作為主要的評價因子。
2.3.1 類比項目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分析
(1)類比項目化學有害因素檢測結果:攪拌工序接觸其他粉塵檢測結果TWA為8.3mg/m3(TWA―時間加權平均濃度,國家標準PC-TWA為8.0mg/m3),不合格原因為人工倒袋過程引起揚塵;醒發工序酵母發酵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檢測結果TWA為1620mg/m3(國家標準PC-TWA為9000mg/m3),符合國家標準要求。(2)類比項目物理因素檢測結果:攪拌、醒發、烘烤及包裝工序噪聲8h等效聲級檢測結果均小于85dB(A)(國家標準8h等效聲級小于85dB(A)。
因類比檢測時段不在高溫季節,故未進行高溫檢測。
2.3.2 職業健康檢查
類比項目選取的相關人員參加了2013年度職業健康檢查并且受檢率100%,體檢結果中顯示:未發現職業病及疑似職業病人。
2.4 職業病危害評價
該項目擬建地點位于原廠生產區內,項目周邊即無重要公共設施,也沒有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沒有歷史文化保護地、涉外領事館等,該區域不屬于生態敏感脆弱區,選址地點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2]的要求。擬建項目所在地點經了解全年最大頻率風向為ENE,最小頻率風向為WSW。擬建項目位于最小頻率風向上風向,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要求。擬建項目位于生產區北部,生產區辦公樓等非生產性輔助設施位于擬建項目的南部,不屬全年最大頻率風向的下風側。本項目在滿足生產工藝的要求下,使人流物流分開,實現功能分區明確合理,注意風向朝向的影響,注重工廠的綠化及美化。總體布局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的要求。
該休閑食品企業擬建項目生產工藝已達到成熟、穩定,并且生產過程基本實現機械化、密閉化;產品質量可靠,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中對工藝的要求。有毒與無毒生產場地分開,擬建項目將產生有毒有害的工作場所與無毒無害的生產工序分開設計,避免生產過程中附帶產生毒物的交叉污染;產生噪聲和振動的設備設計安排在了單層廠房的底層,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中對設備的布置要求。擬建項目建筑物設計時,其結構擬采用輕鋼結構。整個生產車間采用自然通風,并在重要局部設排風吸塵裝置。照明電源電壓采用交流220V,一般檢修照明及環境惡劣場所電壓為36V。防塵設施:企業擬在投料口布置多臺布袋除塵裝置。防毒設施:企業擬將攪拌、醒發、烘烤和包裝崗位分區域設置,減少交叉污染,擬建項目采用機械化自動操作,流水線作業。防噪設施:擬建項目擬選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并采用隔聲、減振等措施。
擬建項目輔助用室依托老廠,可滿足需求。項目擬配備的個體防護用品配置防塵口罩和工作服等,可滿足要求。企業建有職業衛生管理檔案及職業衛生管理制度,職業衛生管理較完善。
3 結語
根據《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風險分類管理目錄(2012年版)》,本項目劃分歸屬于食品加工業,屬于職業病危害一般類項目。擬建項目自動化程度較高,除攪拌崗位投料過程采用人工倒袋外,其余基本采用機械化控制。擬建項目只要將職業衛生工程措施和個人防護措施落實到位,并在投料口側上方設引風罩,引致布袋除塵器(設計罩口風速滿足要求),則在正常生產運轉條件下,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或強度)能夠控制在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