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為什么要帶柳
關于清明為什么要帶柳
柳樹本屬世界約520多種,主產北半球溫帶地區,寒帶次之,熱帶和南半球極少,大洋洲無野生種。我國有257種,122變種,33變型。各省區均產。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一些關于清明為什么要帶柳,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為什么要帶柳
清明帶柳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
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后,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
另外,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插楊柳是什么時候
插楊柳是端午節和清明節。
清明節插楊柳:人們每逢清明節就在自己的門上插一些楊柳,以祈人口清吉,平安無事。
端午節插楊柳: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楊柳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鬼柳樹別名是什么
鬼柳樹別名旱柳、吉利樹、銹鱗木犀欖,中文學名為尖葉木犀欖。鬼柳樹為云南地區對尖葉木犀欖的民間俗稱。
尖葉木樨欖是木犀科木犀欖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至10米。小枝褐色或灰色,近四棱形,無毛,密被細小鱗片。枝密葉濃、葉面光亮,樹形美觀,且生長快,萌芽力強,耐修剪,適應性強,可修剪成千姿百態的觀賞樹形,有較強抗熱性和耐寒性。尖葉木犀欖的根、葉具有藥用價值。
香柳是什么
香柳是常綠喬木,主干直立,枝條密集、細長、柔軟,嫩枝紅色。葉片金黃色,披針形,長2-2.5厘米,寬0.2厘米左右,具芳香味。穗狀花序,花瓣綠白色。果實為蒴果。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抗旱又抗澇,耐土壤貧瘠,但以肥沃疏松、透氣保水的沙壤土上生長最為適合。
柳絮是什么
柳絮,即柳樹的種子,上面有白色絨毛,隨風飛散如飄絮,所以稱柳絮。柳樹:喬木,高可達18m,樹冠開展疏散。樹皮灰黑色,不規則開裂;枝細,下垂,無毛。芽線形,先端急尖。葉狹披針形,長9-16cm,寬0.5-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葉柄長5-10mm,有短柔毛;托葉僅生在萌發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