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鬧對社會有什么危害?要怎么解決醫鬧?
醫鬧對社會有什么危害?要怎么解決醫鬧?
醫患本應是并肩抗擊病魔的戰友,然而現在,醫患間的互不信任攀至高點,甚至發展到“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測對方”。在一些患者看來,醫生讓做檢查是為創收,開藥方是為拿回扣。那么,這樣的醫鬧對社會有什么危害呢?
什么是醫鬧?
醫鬧是指受雇于醫療糾紛的患者方,與患者家屬一起,采取各種途徑以嚴重妨礙醫療秩序、擴大事態、給醫院造成負面影響的形式給醫院施加壓力并從中牟利的行為。醫鬧采取在醫院設靈堂、打砸財物、設置障礙阻擋患者就醫,或者毆打醫務人員、跟隨醫務人員,或者在診室、醫師辦公室、領導辦公室內滯留等等。如今而這種找借口到醫院鬧事生財的方式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產業”。醫鬧是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每天穿梭于各大醫院之間努力尋找“商機”,采取伙同患者家屬擾亂醫院就診次序的方式,向醫院索取高額賠償,這就是新出現的職業“醫鬧一族”。
2012年4月30日,衛生部、部聯合發出《關于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明確警方將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對醫鬧、號販等擾亂醫院正常秩序的七種行為予以處罰,乃至追究刑責。
醫鬧的特征體現
“醫鬧”多是無業人員。一個醫鬧團體最少的有十余人,最多的有百余人,這些 人大多都沒有固定的工作,有相當一部分還是城市周邊的中年婦女,她們大多靠揀垃圾或做小生意為生,且大多屬于一個村或一個地方的人。每次有“業務”的時候,就由一個人牽頭,一個通知一個,有相識的也有不相識的,然后在一起相約到醫院。有時,醫鬧是某些有權有勢的人在幕后操縱的。
他們平時在醫院門前看似在四處“閑”逛,其實他們并不“閑”,他們在各個診室搜索,四處打聽患者的各種醫療事故信息,當他們從各種醫療事故中嗅到金錢的味道,就馬上和患者家屬聯系稱自己可以幫助家屬向醫院索要賠償,并提出自己的要求,然后打著患者家屬的旗號,在醫院上演要求醫院承擔責任的鬧劇。
在醫療糾紛當事人獲得了醫院的賠償后,他們再與當事人分紅。
醫患暴力沖突和出現“醫鬧”的原因分析
患者普遍抱有“醫學萬能”的認識錯誤在不少患者認為:“我來看病,醫生就應該把我的病徹底治好,否則就是失職、就是誤診、就勝作不認真”。事實上,當前的醫療水平不僅無法治愈所有疾病,就連多數疾病的發病原因也遠沒有徹底搞清楚。國內外一致承認,醫療確診率僅為70,,各種急癥搶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之間。醫生不是神仙,對很多病癥也束手無策。由于期望值過高,一旦治療效果不理想就將怒氣轉嫁給醫生和醫療機構,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心態。
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現在的口舌和拳腳之爭,相當一部分起因于醫療費用。目前的保障體系,不管是社會醫療保險還是商業醫療保險,都不能充分有效地保障普通老百姓的醫療所需。特別是對于下崗職工和農民患者。由此產生的窘境和挫折感更是可想而知。醫保水平有限,看病難、看病貴,治療效果不如意,醫療條件不好,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老百姓積聚的怨氣向惟一可以接觸到的渠道發泄出來。有時候,拳頭敲打在醫生頭上,發泄的是對醫療衛生狀況的不滿。
新聞媒體的不正常炒作新聞媒體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吸引眼球,一直把醫療領域作為新聞的“富礦”。熱衷于報道醫患糾紛,不做認真調查,僅聽一面之詞,先入為主,僅憑主觀想象,就給醫患糾紛定性,甚至說出一些不負責任的話,6,。對自己不熟悉的醫學問題亂加批評,誤導社會輿論,“妖魔化”醫務人員。對醫患糾紛起到了極為不好的推波助瀾作用。
相關部門認識不到位,行政不作為,助長了暴力事件的演變長期以來,一些人錯誤地將打砸醫院、打罵醫生等暴力行為籠統地歸結為醫患矛盾,認為這僅僅是醫患之間的事情,司法部門及其他部門沒有介入的必要。如此,施暴者逍遙法外,惡性案件也就屢禁不絕。但2002年就已頒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明確指出:“以醫療事故為由,尋釁滋事、搶奪病歷資料、擾亂醫療機構正常醫療秩序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依照《刑法》關于擾亂社會秩序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部、衛生部1986年及2001年曾兩次聯合發文強調堅決維護正常醫療秩序。重新修訂的《治安管理處罰法》也明確規定對擾亂醫院正常工作秩序的行為進行相應處理。既然法律已有明確規定,那么面對暴行,有關部門就應立即干預制止并將行兇肇事者繩之以法。但是實際中,相關部門卻態度曖昧,行動遲緩,措施不力,不依法行政。甚至衛生行政部門在面對此類事件時,也態度消極,息事寧人,這就更加助長了患者鬧事的信心和勇氣。
醫鬧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
第一、嚴重干擾醫院的正常醫療秩序,損害廣大患者的就醫權利,破壞社會和諧“醫鬧”一方面致使醫院不能正常運轉,影響廣大患者正常就醫,同時損壞醫院的公共財產,涉及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更嚴重的是一些人混淆視聽,故意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對醫院產生敵對情緒,甚至引起較大規模的“”等群體性事件,威脅到社會的安定團結,后果極其嚴重。
第二、頻繁發生的醫療糾紛,沖擊著醫生的信心,他們不得不采取“防范性醫療”措施,最終醫患雙方兩敗俱傷如今的醫院院長們都在告誡醫生和護士,要注意患者的權利告知、知情同意。這些本是醫患雙方的必要溝通,現在聽起來卻有種警戒的意味。在患者隨時準備把醫生當成被告,而醫生時刻提防眼前的患者可能成為潛在的原告的大環境下,風靡一時的“冒99%的風險去爭取1%的希望”的風險治療方案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醫護人員不再愿意承擔高風險治療。醫生面對患者的不信任,導致他們會采取防衛性的醫療行為。隨之而來就是患者感覺治療效果欠佳而更容易引發醫患矛盾。這就使醫患雙方陷入了更加缺乏信任的惡性循環之中。
第三、阻礙了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是一門高風險、高科技、探索性極強的科學,醫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前人不斷探索的基礎之上的。“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在醫學上最具代表性。如果不允許醫學失敗,醫學水平就得不到發展,我們今天治病可能還在求神拜佛。而眼下的狀況是,醫學絕對不能失敗和出現差錯,一旦效果不理想,醫生就是罪魁禍首。將面臨口誅筆伐和各種制裁,醫院將可能因巨額賠償而倒閉。醫務人員精神和身體上承受著來自患者及社會的巨大壓力,他們開始畏手畏腳,不敢大膽探索,甚至逃離這個職業。
怎樣解決醫鬧?
“醫鬧”現象之所以能夠成了一個小“氣候”,是因為有醫患之間關系緊張這塊 土壤。當前在一些地方,醫患關系已經達到患者視醫生如蛇蝎,醫生視患者如寇仇這樣的境地,雖不能說患者毫無責任,但醫院和醫生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本來在患者心目中,醫生都應該是“白衣天使”。但在醫療產業化的現實下,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醫院卻長期、大量地透支患者對醫生的崇敬和信任,偏離了自己的職業宗旨,把患者的病痛當成了斂財的良機,不加節制地利用信息不對稱,患者的需求缺乏彈性這些天然優勢,加重患者的負擔和痛苦。
這樣看來,要徹底鏟除“醫鬧”存在的土壤,就必須解開醫患關系的死結,而要解決這個死結,醫院和醫生就必須主動采取措施,重建患者對自己的信任。
總結:如今,醫鬧事件依舊頻頻發生,難以制止,希望醫患之間多一些包容,理解少一些醫鬧,也希望政府部門對其醫鬧事件的斂財者們加大力度管理和控制,還醫院一片凈土。
相關文章:
2.醫鬧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