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為什么被遺忘了
農歷十月十五的下元節和正月十五上元節、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合稱為三元,這三個節日都是道教節日。不曉得你們都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有關于下元節為什么被遺忘了_下元節是鬼節嗎,希望大家喜歡。
下元節為什么被遺忘了
正月十五日中國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中國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中國稱下元節,祭祀祖先。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節日由來
農歷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
此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后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云:“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
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
晚上,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需三官。民國以后,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
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
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
節日習俗
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那在這一天,我們要做些什么呢?
1、祈愿神靈。從祭祀內容與對象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
2、享祭祖先。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也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
3、吃節令食品。下元這一天,村民們在家中做糍粑并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也是以前農村孩子最高興的日子,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后稱為“福余”果品食品。
4、修齋設醮。下元日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二節食齋,三心齋。
〈〈〈返回目錄
下元節的詩句
七絕·下元節
路人拂曉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
送上紙衣能取暖,陰間先祖也知寒。
詩寄下元節
餡是秋風皮是詩,情濡香糯意猶癡。
桿頭旗飐紅塵夢,應是三官眷顧時。
下元日詣會慶節所道場,呈余處恭尚書
楊萬里
琳宮朝謁早追趨,漏盡銅壺殺點初。
半縷碧云橫界月,一規銀鏡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壽,散作非煙滿王虛。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陰偏隔日光疏。
下元日五更詣天慶觀寶林寺
陸游
朝罷琳宮謁寶坊,強扶衰疾具簪裳。
擁裘假寐籃輿穩,夾道吹煙樺炬香。
樓外曉星猶磊落,山頭初日已蒼涼。
鳴騶應有高人笑,五斗驅君早夜忙。
〈〈〈返回目錄
下元節是鬼節嗎
不屬于鬼節
在傳說中,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并稱為三元節,“三元”也即生化萬物的三種元素“天”、“地”、“水”,這三個節日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的誕辰。
但是,從下元節的節日起源我們可以看出,下元節是源自三官之一的水官誕辰,節日習俗主要是修齋設醮,向神靈祈愿,祈求豐收辟邪的節日。而祭祀的習俗是隨著日月的流逝而逐漸演變的,下元節也無相關鬼怪傳說,因此下元節不屬于傳統的鬼節。
下元節不得不注意的6大講究
時間講究
下元節在家中紀念祖先和逝去的親人,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提前把家中打掃干凈,然后沐浴之后穿著合適的服飾,準備祭祀物品。一般的祭祀物品除了魚肉、水果等等,還要準備祭酒。最后在下元節的晚上,月出之后焚香、祭酒為好。
準備禮節
根據傳統的民間風俗,下元節這一天還要祭下元水官,祈禱消解困厄。如果是家中進行祭下元水官的活動,除了準備好相關的祭品,而且要在在正廳下、幾案旁等處懸掛提燈。這個過程中,在墊子上正坐即可,不必行拜禮等禮節。
祭祀注意
下元節是個祭祖的日子,這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敬重,歸于一種精神上的寄予。但凡是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干凈,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傳達給亡人。
寺廟禮儀
下元節也是修齋日之一,如果打算去寺廟祭拜,一定要遵守一定的禮儀、禁忌。例如說在穿著上一定要樸素、莊重、清凈,穿著不要過于奇異,也不可過分暴露。
水色活動
在下元節這天很多地方會進行“水色”等活動,也就是在戶外祭下元水官。在古時候人們會穿著漢服乘彩船巡游,一般船上會擺放祭品,置備樂器,懸掛燈籠。在月亮出來的時候,依次進行祭下元水官,并向下元水官訴說生活的苦厄與煩惱。
主要對象
水官大帝禹是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記錄眾生功過之條。下元節傳說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在這一天會下凡為民解厄。所以下元節祭祀的主要對象為:身體不適者(可以出行的)、遭遇變故的困厄者、遭遇變故的去世的親友等等。
〈〈〈返回目錄
下元節習俗吃的方面有哪些
糍粑
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下元節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凈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里蒸糯米飯,放進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糍粑質地細膩柔韌、潔白晶美,筷子夾起來軟軟的,心里升騰起一股征服的快感。吃麻糍粑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剛出爐的麻糍粑很燙,一定要冷上幾分鐘,不然會燙傷嘴巴。
米果
下元節,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稱“五谷主生”(也稱“五谷母生”)。潮汕地區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農具、五谷的“尖擔”、“粟穗”等食品。
客家的下元節,十月十五是相傳為三界公誕辰,雖有敬祀,但不如上元節(元宵)和中元節(鬼節)熱鬧。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為“完冬節”。農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麻腐包子
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為“完冬節”。農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人們吃麻腐包子,據說這是紀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貞氣節。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下元節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時間點麻腐。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將麻籽碾細,用水攪拌成糊狀,以籮過濾去皮,摻上黃米煎熬成稠糊狀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蘿卜或洋芋、葫蘆為餡,蒸成麻腐包子或餃子,這種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細軟的自然口味。
芋子包
十月十五下元節,農村常做芋子包。民間有句俗語,“吃上芋子包,包銀包金包發財”,說的就是芋子包。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紡錘形,由芋子或馬鈴薯作為主料,餡料相當豐富。餡料是芋子包最關鍵的因素,把香菇、魷魚、蔥花等放入鍋里油炸,待香味四溢時舀起來,倒入切碎的菜料。菜料據主人飲食愛好不同而不同,較適合作餡料的有牛肉、豬肉、冬筍、萵筍、芹菜、蒜葉、大白菜等。菜料必須剁得碎碎的,炒熟之后倒入木薯粉調成的水。最后再把舀起來的魷魚等香料與菜料攪拌在一起,香噴噴的餡料做成了。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