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衡會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長衡會戰發生于1944年的5月,歷時三個多月,到9月才結束。長衡會戰經過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長沙作戰、衡陽作戰和指揮協調。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長衡會戰的經過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吧。
長衡會戰經過
首先長沙作戰,1944年5月26日、27日,日軍的第十一軍分為三路向鄂南、湘北的國民黨發動攻擊,打響了長衡會戰的第一槍。當時重慶軍事委員會有的認為不應該迎戰,因為守不住,還不如退守湘桂。不過最后還是決定迎戰,狙擊日軍的野心,另一方面也向小號日軍的量。6月18日,因為各種因素,長沙失守,長沙作戰也落下帷幕。
緊接著就是衡陽作戰,長沙失守后,白崇禧主張放棄在長沙和衡陽的抵抗,但是封裔忠卻主張要打持久戰,封裔忠和徐永昌的意見被蔣介石采納,于是衡陽會戰打響,國民黨的戰略是中間進行堵截,兩翼夾擊日軍,讓主力部隊在湘江的東西兩翼,方便實行正面阻擊,總的而來說戰略和長沙作戰的戰略差不多。但是國名當只用了一個軍的力量在衡陽防守,東西愛另一則投入了13個軍的力量,顯然是想從側翼猛擊日軍。但是日軍裝備精良,國民黨小號太大,最終還是被日軍擊垮了,衡陽淪陷。
最后就是指揮協調方面,蔣介石當時是所有的事情自己都親力親為,部隊的一些長官根本不敢做決定,這就耽誤了很多的戰機,而且部隊的應變能力和機動能力也就被拉下來了。總之各種原因綜合起來導致這次長衡會戰最終遺憾收場。
長衡會戰簡介
1944年,日軍發動了日本陸軍史上最史無前例的一場大規模戰役——一號作戰。在這場戰役中,造成敵我雙方傷亡最為慘重、作戰時間最長的戰役就是長衡會戰。
長衡會戰發生在1944年,是中國國民黨與日本陸軍發生在湖南的一場戰爭,所以又稱為湖南會戰。這場戰役使中國的兵力及平民百姓傷亡慘重、國民政府統治區被切分。我國也在這場戰役中失去了一部分的工廠,政府的收入減少,總而言之它是中國自1938年之后被破壞最為慘重、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戰役。
在長衡會戰發生的當天,由于國民黨軍日軍的作戰能力和野心,所以沒能在會戰的第一時間部署出合適的策略抗戰,也未能做好充足的準備去對抗這場戰役,這也是長衡會戰失敗的原因之一。
而長衡會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起始時間為1944年5月27日至6月18日,由于戰略部署不全面,再加上日軍比國民黨軍的勢力要強,且由于協作精神的缺乏,所以最終以長沙失守,國民黨軍失敗結束。
第二階段的起始時間為1944年6月20日至8月8日,此階段又以衡陽失陷,國民黨軍抗戰失敗,同時會戰結束。
長衡會戰最終以中國軍隊失敗告終,從這次的會戰失敗中可以看出國民黨的腐敗和無能。而且這場戰役不僅造成了中國幾座城市的淪陷,而且給湖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它導致的慘重損失是沒有任何一場戰役可堪比的。
長衡會戰背景
1944年2月,日軍開始在搶修平漢路的黃河鐵橋增加兵力及火力,3月初,陸續有日軍從北平和上海飛往漢口,企圖打通中國的平漢線,以達到打通南北交通的意圖。這便是長衡會戰背景的主要內容。
3月下旬,根據國民黨軍令部收到的情報,國民黨推斷日軍有大舉進犯企圖。但是由于當時國民黨的軍事情報效能并不高,所以在掌握日軍的動態上有時候會跟實際有些偏差。4月初,軍令部收到關于日軍想要打通“大東亞鐵路線”的情報,據此情報軍事部長官徐永昌忽略了日軍想要打通平漢線的企圖,將大部分注意力轉向了日軍想要打通粵漢線的企圖,并對兵力及戰略進行了新的部署,也由于沒有從其他地區調取兵力支持湖南的防守,所以影響了平漢線的備戰實力,也因此在兵力部署上相對于日軍來說有很大的不足。
在4月17日,日軍的一號作戰計劃在河南打響之后,徐永昌仍沒有意識到日軍想要打通平漢線的戰略意圖。
5月上旬,蔣介石才初步揣測出日軍想要打通平漢線、打通南北交通的意圖,并及時與部下探討了防守戰略,而此時才開始的備戰對于這場戰爭來說已經為時過晚。
事實上,在3月份的時候日軍就已經對兵力及作戰方針進行了詳細的部署,這相比于國民黨的兵力薄弱,裝備不足已經明顯的占了很大的優勢。而且國民黨過于的后知后覺、疏于防范也已經預示了這場戰役的失敗。
猜你感興趣:
長衡會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上一篇:黑斯廷斯戰役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下一篇:己巳之變的過程是怎么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