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南關大捷過程介紹
鎮南關大捷是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3月,在中法戰爭中,清軍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大敗法國侵略者取得重大勝利的著名戰役。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鎮南關大捷過程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鎮南關大捷過程
鎮南關大捷發生于公關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三月,為中法戰爭期間一次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而取得的重大勝利,在中國近代史上,無疑是一場值得驕傲的輝煌圣戰。這一仗,對提振民族志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整個鎮南關大捷過程十分繁復,因而最終取勝結果也來得相當曲折。
1884年,中法戰爭進入第二個年頭。法軍在宣光城作戰不利的情況下,依舊源源不斷地增兵越南,企圖對我國廣西門戶發動進攻。1885年2月,在法軍猛烈的炮轟下,諒山、鎮南關等戰略要地相繼失陷,清軍不得不后撤。由于清軍主帥潘鼎新戰敗,朝廷將他革職,遂命年近七旬的老將馮子材幫辦廣西軍務,領并前往鎮南關抗擊法軍,這便是鎮南關大捷過程中“換將易帥”的插曲。
秉承“保關克諒”的決心,馮子材積極動員手下官兵在關前隘地區依托有利地形修筑防御工事,更調集三萬大軍準備在鎮南關北與法軍決一死戰。1885年3月23日拂曉,法軍第二旅千余人趁濃霧偷偷潛入鎮南關,妄圖發動偷襲,其余部隊則兵分兩路,向清軍駐守的長墻進攻。
馮子材一早已有準備,眼見敵軍在炮火掩護下蜂擁而至,接近長墻,馮子材大呼一聲,率先領著兩個兒子持刀躍出長墻。大刀寒光閃閃,長驅直入法軍陣營!一時間,殺聲震天,全軍將士在主帥的感召下一同出擊,轉眼一場異常慘烈的白刃戰拉開了序幕……法軍猝不及防間被砍殺得傷亡慘重,指揮官尼格里也狼狽得負傷而逃。此一戰,清軍大獲全勝,這便是鎮南關大捷過程。
鎮南關大捷的評價
公元1885年,中法交戰正酣。六十七歲的老將馮子材臨危受命,率領三萬余名清軍將士在中越邊境的廣西鎮南關大破法軍,沉重打擊了西方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收復鎮南關戰役的重大勝利,史稱“鎮南關大捷”。此一戰為中國近代難得的一場對外勝仗,因而大漲民族志氣,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們對鎮南關大捷的評價亦頗高,稱其為“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史上戰果輝煌的戰役之一”。
有關鎮南關大捷的評價,近代許多文獻資料上都有記載,榮獲最高贊譽的,莫過于老驥伏櫪志不移的馮子材。
自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以來,法軍憑借武器裝備的優勢屢次增兵犯我國境,隨著諒山、鎮南關的相繼失守,清軍已然退無可退。清軍主將潘鼎新因作戰不利被清政府革職,于是,年近古稀的老將馮子材幫辦廣西軍務,領兵前往鎮南關抗擊法軍。
戰役前,馮子材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依托地形修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更身先士卒激勵士氣,顯示出一名主將的高超用兵藝術,這也是鎮南關大捷的評價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
待法軍攻至清軍把守的長墻陣地后,馮子材立刻展開積極反攻,持刀殺出戰壕,采用靈活有效的戰術伏擊敵軍于陣前。老率子出戰的壯舉立刻激勵了廣大官兵,將士們如排山倒海般沖向法軍,奮勇殺敵,一時間,殺得敵人人仰馬翻,傷亡慘重。
此一戰,斃傷法軍精銳千余人,繳獲了大量物資,取得了中法開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中法戰爭的形勢。
鎮南關大捷的指揮者
鎮南關大捷的指揮者馮子材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反侵略軍事家,他曾參加過鎮壓太平天國的軍事行動,先后在廣東羅定、信宜等地剿滅過反清軍事力量,并以68歲的高齡,東山再起,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中法鎮南關大戰。
鎮南關大捷的指揮者馮子材在到兩廣擔任總督,參加中法戰爭之前,其實已經高老還鄉了。他在廣西擔任提督之職十八年,于1883年提出稱病罷官。但是還沒等他在家里坐熱了屁股,中法戰爭爆發。法國入侵越南,將越南淪為法殖民地,并使越南和中國脫離了宗藩關系。清廷得到消息后,朝野嘩然。在慈溪太后的命令下,清廷派兵進入廣西一代,和法軍交戰。戰爭初期,清軍節節敗退,進展不利。清廷撤換了在廣西被法軍擊敗的巡撫潘鼎新,派遣馮子材走馬上任,巡撫廣西。馮子材到任后,修筑工事,團結軍民。此時中國和日本又爆發了中日戰爭,馮子材奉朝廷之命,率兵馳援,立下了赫赫戰功。
1895年鎮南關-諒山之戰爆發,馮子材識破了法軍迂回打擊的戰術,堅守陣地,并指揮周圍的軍隊對法軍進行三面包圍,最終反守為攻,打出了鎮南關大捷的輝煌勝利。在這場戰斗中,馮子材擊斃法軍千余人,使得法國內閣下臺。鎮南關大捷的指揮者馮子材在中法戰爭結束后,被調往海南鎮壓黎族人民的起義運動,并在當地安撫流民,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
猜你感興趣:
鎮南關大捷過程介紹





上一篇:商鞅變法的理論基礎是哪家思想
下一篇:甲午戰爭的標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