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關之戰發生的過程是怎樣的
虎牢關之戰是唐主李淵為統一國土而向王世充和竇建德發起的一場戰爭。在這李淵所有的戰爭中,雖然不是最著名的,但卻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場戰役,那么虎牢關之戰的過程吧是怎樣的呢?
虎牢關之戰發生過程介紹
武德四年,李世民親自上陣,帶領精打細選的一千多精銳騎兵作為先鋒出戰,真可謂所向披靡,大敗王世允和太子王玄應,包圍了洛陽城。做為一個自己的藏身之所,王世充還是不敢懈怠的,他在城中做了精密的布置,防御措施做得非常的到位,所以說李世民打了十幾天也沒有攻下來。這樣一來唐軍就處在了不利的地位了,將士們連日征戰,疲憊不堪,所以有人奏請班師回朝,但李世民卻堅守已見,決意拿下洛陽城。
在虎牢關之戰過程中該上場的夏軍這個時候就適時的出現了。這樣一來李世民就必須對戰局做一個重新的布置了,他一方面派人繼續圍攻洛陽,一方面自己帶軍東赴虎牢,決意要在虎牢將竇建德拿下。占據了虎牢這個有利的地形,李世民可謂就是占盡了先機了。雖然未能一次拿下建德,而是經歷了一個多月的拉據戰,但最終活捉建德還是大快軍心哦!
這邊洛陽城王世充的手看到建德被捉,更是害怕的逃跑了,所以這樣一來王世充就被迫投降了。他不投降也是不行的,沒有將領愿意再為他守城了,所以說王世充就識大體的乖乖地投降了,關于虎牢關之戰過程大概就是這樣了。
虎牢關之戰李世民取勝原因分析
虎牢關之戰是隋朝末年,決定天下歸屬的一場重要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李世民獲得了勝利,擊敗了竇建德和王世充。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這場戰役中李世民以三千五百名戰士打敗了敵方的十萬大軍,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虎牢關之戰李世民取勝原因是什么呢?
虎牢關之戰李世民取勝原因有以下四點。第一,這場戰役雖有勝算不大但卻也是有勝算的。從戰略上來說,虎牢關易守難攻,只要能過守得住就能夠獲得時間,有了時間就可以等到洛陽被攻破,與其他兵力匯合就可以。而在這場戰役中不僅獲得了時間還消滅了敵人。第二有奇兵。李世民擁有一只玄甲軍,這只玄甲軍是他打造的特種部隊,不管是裝備,軍人的素質,補給都是最好的,使用的裝備也是李世民改造過的處于當時領先水平的。
第三,大意的對手。在這場戰役中竇建德擁有軍隊十萬人,但他卻一直不進攻,希望李世民和王世充交戰,自己最后獲利。而且虎牢關城內也只有3500人,他也沒有放在心上,一直在觀望,以至于失去戰機。第四,卓越的軍事才能。李世民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式,先是通過小規模的戰斗不斷擊敗對方,鼓舞自己軍隊的士氣,還在合適的機會斷了對方的糧草,使敵方陷入恐慌當中;后又使用計策讓敵方進攻,但不出戰,直到對方十分疲憊之時再將其一舉擊敗。
從虎牢關之戰李世民取勝原因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形勢和李世民自身在軍事的才能是其最后平定北方,獲得天下的重要原因。
虎牢關之戰兵力對比結果介紹
隋末大亂,不久李淵建國為唐,王世充建鄭國,竇建德建立夏國,當鞏固了今山西和甘肅等地,李世民奉命帶唐軍征伐洛陽,志在拿下河南王世充,再取河北竇建德。其后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中智勇雙全,僅用3500名玄甲精兵為前鋒大破前來支援王世充的十多萬竇建德軍隊,成功拿下鄭夏兩國,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唐朝版圖基礎。
虎牢關之戰兵力對比在數量上是唐軍人數為八萬,鄭軍不詳,夏軍則是十萬。但在后來進入虎牢關時,李世民只派出了三千五百精銳騎兵,跟前來支援王世充的十萬夏軍相比,唐軍無疑占不了好處。但是虎牢關之戰兵力對比不只是數量對比,還有質量對比。王世充不但損兵折將,還缺糧,只能坐等救援或敗亡。唐軍雖少,但勝在精銳,軍隊的紀律性和組織性高。不過從慘烈的洛陽攻堅戰剛出來的唐軍疲勞程度甚至高于遠來的夏軍。而夏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剛剛打敗了孟海公的將領容易驕縱,有半數兵馬又是后期收編進來的,軍紀不高。
顯而易見,唐軍在虎牢關之戰兵力對比上談不上有明顯優勢,甚至是處于劣勢,不過打仗除了肉眼可見的兵力較量,還有戰術智斗。在此戰中李世民作為統帥表現堪稱智勇雙全,慧眼識戰機的他果斷留下齊王元吉圍洛陽,領著3500精騎連夜趕赴虎牢,帶著尉遲敬德及4名隨從就敢直叩夏軍大營觀察敵情。待唐軍養精蓄銳后他才以牧馬之計誘出夏軍主力,并趁夏軍士兵吃午飯和議事之際,派出騎兵沖鋒擊潰夏軍生擒竇建德,王世充無奈投降。
猜你感興趣:
虎牢關之戰發生的過程是怎樣的





上一篇:金田起義首領是何許人
下一篇:索姆河戰役是怎樣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