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陽古鎮介紹
大陽古鎮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堪稱山區里的“皇宮”,因此顯得彌足珍貴,是一處難得的具有“活化石”背景的古跡游覽勝地。今天學習啦小編在這里為大家介紹大陽古鎮,歡迎大家閱讀。
大陽古鎮介紹:
山西省澤州縣大陽古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跡數量眾多,僅地面古跡文物單體就有127個,文物類別主要有生物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以及人文活動景觀4大類,體現了舊大陽鎮濃厚的商業、文化和宗教氣息。2008年12月23日上午,在北京舉行的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授牌儀式暨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研討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名單,并舉行了授牌儀式,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大陽鎮作為山西省唯一一家獲此殊榮。2011年11月,被國家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大陽古鎮地理環境介紹:
山西省澤州縣大陽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市區22公里處。為北緯35°39′,東經112°47′。東與澤州縣巴公鎮為鄰,西南和巴公鎮陳溝工作站相連,西與下村鎮毗鄰,北和高平市馬村鎮接壤。行政區域總面積為52.58平方公里,占澤州縣總面積的2.38%。全鎮轄28個行政村,108個村民小組,26個自然村,現有村民7945戶(其中有回族22戶),28242人(非農業人口3272人)。
大陽鎮區包括東大陽和西大陽兩個自然村。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總面積15.58平方公里。居名 3214戶,人口15696人。由于村大人多,故有“山西第一村”之稱。
大陽古鎮大陽文化介紹:
仕官文化
明清時期經濟極度富裕的大陽,文化事業也突飛猛進,科甲昌達,俊才輩出。“有官不到大陽夸”,“大陽出了三斗三升芝麻官”。這些民謠都真實反映了當時大陽的社會現實。明清時,大陽鎮出的狀元、進士、舉人人數在當時山西省92個縣的鄉鎮中為之冠;甚至有七十余縣比不上大陽一鎮;和江南名鎮相比,大陽鎮也毫不遜色。大陽官員在遇到朝政斗爭時,不趨炎附勢,不同流合污,而是淡泊自如,剛正不阿,一派廉介儒雅風度。
商業文化
明清時期,大陽經濟發展達到鼎盛,是全國制針業的中心,人稱九州針都。大陽的針,供應著這個大國的每一個家庭,并且遠銷中亞一帶。這使得大陽人走遍全國,走向世界。大陽商號眾多,其商品形成了大小不等層次多的輻射圈。一是鋼針,除供應國內市場外,還遠銷海外;二是鐵貨,行銷河南、河北、山東、內蒙、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三是糧食。其市場覆蓋潞安府及澤州;四是煤炭、日用雜貨。當時的窯歌、爐歌、賣針歌的出現,商會活動的場所關帝廟和標志運河商貿文化的金龍四大王廟的修建等,都是濃郁的工商業文化特點,,同時,也體現了走出去,引進來開放性的大商業特點。
“誠信為本”,“義中取利,義中取和”,“和氣生財”,“團結進取”,“講義氣、講相與、講邦靠”等等是大陽工商文化的核心內容。大陽工商業文化的講讀書、重科舉、學而優則仕,這是不同于其他晉商學而優則商的文化特點。
冶煉文化
大陽鐵礦富集且品位高,冶煉鑄造業歷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據清初學者畢振姬考證,古代著名的“陽阿劍”就產自于此。打鐵花也是大陽鎮當地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娛樂活動。把熔化了的鐵水,用勺子舀起拋出,再用板對著鐵水打向夜幕中,形成千點萬星鐵雨火花,煞是奇觀。到了明清時,大陽的冶煉鑄造技術更為精湛,出現許多鐵貨名品,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和產品附加值極度增高的過程中,制針業脫穎而出。輝煌的工藝,靈光的智慧,大陽制針一枝獨秀。
大陽古鎮介紹相關文章:
1.關于古鎮的散文
5.古鎮精美散文欣賞
大陽古鎮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