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歷史網>歷史百科>百家姓>

    百家姓陳姓歷史發展_百家姓陳姓源流

    時間: 藍俊22 分享

      陳姓,根據戶籍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陳姓為中國第五大姓。陳姓源于周初封在陳國的舜帝后裔胡公滿。陳姓在我國眾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來說,是中國的第五大姓。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后裔。接下來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帶來百家姓陳姓歷史發展,希望大家喜歡!

      陳姓歷史發展

      由來

      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媯滿,屬于以先祖封地為氏。周武王將長女太姬嫁給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陳國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鎮)史稱陳胡公,后遷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25世,延續568多年。陳亡后,陳的分支仕齊的陳公子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陳氏(田氏)代齊。

      源流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后裔。舜,也稱虞舜,姚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陳

      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裔33世嫡長孫媯滿封于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后改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建亡國后,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后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后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田姓族人再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本族人最早的祖宗舜帝姚重華的本姓姚姓。至舜帝姚重華嫡裔69世嫡長孫西漢諫議大夫冀州刺史姚平為保舜帝正統血脈,避戰亂而遷隱江南吳興郡[今浙江省吳興縣]。部分田姓族人改為王姓。其它從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發展出其他姓。陳姓發展歷程: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韓非子》說:虞夏二千余歲。《國語》記載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隸社會的頂峰的代表,華夏正統。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虛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夏代虞后,虞族子孫亦姓虞,姓媯,姓姚,姓王,姓吳......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領虞思曾幫助禹的后代少康復國......;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于陳,以為舜后是也。”;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后,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史記》詳細見陳杞世家;自陳胡公以后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虞舜帝部分后裔簡表,商族姓氏參考宋微子世家,此不累述。《通志‧氏族略》。

      源于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后裔,屬于以國名為氏。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后裔避居他鄉,亦以國名為氏姓陳。

      除了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二是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或潁川;三是遷居固始,源于陳湣公次子陳溫之后陳璉,其后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少數民族陳姓,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除梁山、廣東本貫外全部是驪陽本貫的分支。驪陽陳氏是中國宋朝陳誘東渡后的子孫,梁山陳氏是明太祖時陳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東援將領陳磷的后孫,即廣東陳氏。韓國的陳氏和中國朝鮮族陳氏實際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北魏鮮卑族陳氏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改族姓時,于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女真族陳氏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

      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后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哈尼族陳氏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委員陳批魯等即是哈尼族陳氏。

      侗族陳氏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筑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土家族陳氏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布依族陳氏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京族陳氏為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羌族陳氏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回族陳氏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于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苗族陳氏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畬族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源于改姓,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原來是隴右地區(泛指隴山以西地區,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明朝統一全國后,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后,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于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并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后,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后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時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后,于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著陳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于莆田仙游,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那時因江南西道南康縣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游覽了廬山,后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于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里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江州境內,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唐初期、中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東人陳政、陳元光,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后,于686年報請朝廷批準,設置了漳州。

      陳,普通話讀音作chén(ㄔㄣˊ),古音可讀作chǎng(ㄔㄤˇ)],陳,陳字右邊,陳,本來右邊

      都“車”字,“陳”字在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后才被強制改為“東”字,見圖片中大陸的字形變化,港澳臺和海外華僑華人仍然用左邊都是“車”字。

      陳姓遷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后,於686年報請朝廷批準,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后人尊為"開漳圣王",子孫后代被稱作"開漳圣王派",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臺灣現有陳圣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臺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后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后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后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后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臺,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臺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臺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陳姓名人

      廣西玉林南門陳氏宗祠---德馨堂

      包括出生時候為陳姓和改姓后為陳姓的名人,如上文的某些其它姓改為陳姓的,即某人的姓的字是"陳"就符合這個條件。

      春秋戰國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御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后,由陳改姓田氏。死后謚敬仲,為田齊始祖。

      秦朝

      陳勝(?-前208),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后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后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夫刺殺而死,陳勝死后被輾轉埋葬在芒碭山。劉邦稱帝后,追封陳勝為“隱王”。派30戶丁役守護陳勝墓,并按王侯待遇對陳勝年年殺牲祭祀。

      西漢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湯,漢族,西漢山陽瑕丘人,漢帝國大將。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保衛西漢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大勝之后,甘延壽、陳湯給漢元帝發去那封流傳千古、揚眉吐氣的疏奏:“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于民,大惡逼于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于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瑕不掩瑜,陳湯在漢代歷史上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

      東漢

      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后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余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

      三國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東漢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后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后投奔曹操,征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后,遷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后為鎮軍大,與曹休、曹真、司馬懿并列為四大。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后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宮(?-198年),字公臺,東漢末年呂布帳下謀士、大將,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性情剛直,足智多謀,年少時與海內知名之士相互結交。192年,兗州刺史劉岱在討伐青州黃巾時戰死,陳宮等人主張曹操接任兗州牧。但此后陳宮因曹操殺害邊讓而與曹操反目,并游說張邈等人背叛曹操迎呂布入兗州,輔助呂布攻打曹操。呂布戰敗后,隨呂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決意赴死。

      兩晉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國志》。

      南北朝(含十六國)

      陳霸先,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保衛了漢文明和漢文化,讓飽經戰亂的南國大地脫離了水火,有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階段開創了我國江南文化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

      陳后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于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謚號煬。明人輯有《陳后主集》。

      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氐、羌族人民紛起響應,眾至十余萬,他自稱大都督、大、涼王。以上邽(甘肅天水)為根據地,攻占附近各縣。次年,前趙國君劉曜親自督軍圍剿起義軍,他率軍血戰,戰死。隴上人作歌以悼之,稱他為“隴上壯士”。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后歷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卒,謚武。

      陳伯之,南朝梁將。濟陽睢陵(江蘇睢寧)人。有勇力,為盜鄉里。鄉人車騎王廣之愛其勇而用之。齊時以軍功遷至驃騎司馬、刺史。天監元年(502)降魏,官為平南。后梁伐魏,他于壽陽率眾歸梁,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中大夫。

      隋朝

      陳稜(?-619),隋將領。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文帝時為開府。煬帝時,歷仕驃騎、武賁郎將、御衛。大業五年(609),曾奉詔與張鎮周率眾萬人渡海入流求(臺灣),以功進位右光祿大夫。遼東之役,以宿衛有功遷左光祿大夫。參與鎮壓楊玄感及江淮農民起義。江都兵變,煬帝被殺后,投杜伏威。后為其所殺。

      唐朝

      陳碩真(620—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莊里(今浙江淳安縣梓桐鎮)人,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義軍的女首領。自稱文佳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的女人。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后重視,授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后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于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陳閎,中國唐代畫家,“閎”一作“弘”,又作“宏”。生卒年不詳,約活躍于玄宗、肅宗時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宋朝

      陳堯叟(961—1017),四川南充人,字唐夫,陳省華長子。端拱二年(公元989前)已丑科狀元,授光祿寺丞、直史館,歷任河南東道判官、工部員朗,升廣南路轉運使、廣南安撫使。

      陳堯佐(963—1044),四川南充人,字希元,陳省華次子,端拱元年進士及第,歷任魏縣、中牟縣尉,知朝邑、真源諸縣。陳堯佐又是水利專家,治水功勞卓著。陳堯佐善書法,工詩,有文集30卷,著有《潮陽編》、《野廬編》、《遣興集》、《愚邱集》等。

      陳堯咨(970—1034),四川南充人,字嘉謨,陳省華第三子。咸平三處(公元1000年)庚子科狀元,歷任將作監丞、通判、團練副使、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工部郎中、永興軍節度使、安國軍節度使、武信軍節度使等職。

      陳文龍(1232—1277),莆田人,莆田玉湖陳,宋代抗蒙古軍隊民族英雄,保衛莆田,陳文龍全家殉城,滿門忠烈,其從叔陳瓚、弟陳用虎,族人陳吊眼皆忠貞不屈,為國捐軀。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干以私”之譽。陳瓚,莆田人,男,宋代抗蒙古軍隊英雄,南宋狀元、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陳文龍的叔叔,陳文龍率軍民守興化軍(轄莆田、興化、仙游等縣)抗蒙古軍隊,不屈殉國。他叔叔陳瓚傾家財300萬緡,渡海至廣東,獻給世杰做軍費,傾家財300萬緡航海助張世杰軍抗蒙古軍隊,及陳文龍就義,發民兵攻復興化軍為文龍報仇,封知興化軍事,元兵復來攻,力盡被執,不降,壯烈殉城。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宋代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氣超邁,喜論兵事,力主恢復,反對和議。曾多次上書,遭當權者嫉恨,三次下獄。為學反對理學家空談道德性命,提倡經世濟民的“事功之學”。與朱熹友善,在學術思想上,卻屢辯“王霸義利”。為永康學派主要代表。議論縱橫,說理透辟。詞作豪放激越。有《龍川文集》、《龍川詞》,近經整理為《陳亮集》。

      元朝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后連克江西,福建諸郡。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建都江州,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于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陳亮,元末明初詩人。字景明。福建長樂人。洪武中,郡縣累召不起,潛心著述。結草屋于滄州中,建一小樓,名為“儲玉樓”,購四方古今圖籍藏庋其中。工詩文,為“閩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滄州儲玉齋集》。陳誠(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實。江西吉水人。洪武進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歸還所占廣西思明府、丘溫等五縣。永樂間三使西域,遍歷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蘇聯撒馬爾罕等中亞十七國,歷時八年,行程六萬余里。為發展各國友好關系作出貢獻。并留意圖記各國山川、城池、風俗、物產,撰成《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累官光祿寺,事右通政。有《陳竹山文集》。

    猜你喜歡:

    1.百家講壇百家姓陳姓

    2.2017中國百家姓排名榜

    3.2017姓陳男孩取名方法

    4.2017中國最大姓氏

    5.2017姓陳男孩取名的方法

    百家姓陳姓歷史發展_百家姓陳姓源流

    陳姓,根據戶籍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陳姓為中國第五大姓。陳姓源于周初封在陳國的舜帝后裔胡公滿。陳姓在我國眾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來說,是中國的第五大姓。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后裔。接下來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帶來百家姓陳姓歷史發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286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xxxxwww日本在线| 国产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成av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放荡女同老师和女同学生| 日日摸夜夜搂人人要| 无遮挡h肉动漫网站| 日本免费看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美国大片免费收看|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入口|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男人扒开女人下身添免费| 片成年免费观看网站黄| 母子俩肥水不流外人田| 欧美区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日本肉漫在线观看| 性感美女视频免费网站午夜 | 久久国产精品2020免费m3u8|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中文天堂在线www| chinesefree国语对白| 91国高清视频|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 美雪艾莉丝番号| 狠狠久久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日本免费小视频| 夫妇交换性3中文字幕k8|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同性女女黄h片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 亚洲va欧美va天堂v国产综合| 久久五月激情婷婷日韩| a拍拍男女免费看全片| 成人免费的性色视频| 精品人妻无码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