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宵節幾月幾號星期幾
元宵節是農歷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有賞燈和吃元宵的習慣,那么為了方便大家,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2024年元宵節幾月幾號星期幾,歡迎閱讀!
2024年元宵節幾月幾號星期幾
2024年元宵節具體時間:公歷2月24日,星期六,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節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關于元宵節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其一: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其二: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據了解,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為什么元宵節不是法定節假日
元宵節是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有一部分意見建議將其也設立為國家法定節日,對此進行了認真研究。考慮到目前國家法定節假日總天數不宜再增加,而元宵節距離春節較近,中秋節雖然也與國慶節相鄰,但相比之下中秋節影響更大,因此此次暫不將元宵節增設為法定假日。
國家法定節假日
1、元旦,放假1天(1月1日);
2、春節,放假3天(農歷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3、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
4、勞動節,放假1天(5月1日);
5、端午節,放假1天(農歷端午當日);
6、中秋節,放假1天(農歷中秋當日);
7、國慶節,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元宵節的意義是什么
一、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意義
1、元宵節含義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令。元宵節以熱烈喜慶的民俗意蘊和團圓浪漫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歲時文化中大放異彩,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
2、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后的高潮,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要真正進入新一年的生產生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這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國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
二、元宵節的意義簡短
元宵節的寓意是吉祥如意、合家團圓,還有就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節的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又稱小正月、燈節或上元節。元宵節早在兩千多年的秦朝就有了,但是,到西漢時期的漢文帝才受到了重視。元宵節的主要習俗有賞花燈、放煙花、猜燈謎和吃元宵等。元宵節在2008年6月,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元宵節的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升青慶的觀燈習俗為主。P垣士份。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份停戰。正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農歷正月十五,到處洋溢著歡快的笑容,有的地區會舉辦很盛大的游燈活動或者火把活動,十分熱鬧,讓人羨慕至極。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吃“元宵”
元宵又名湯圓,是由糯米粉經手工撮合而成,里面可以加餡,餡料一般是糖類,也可以加黑芝麻糊等等,如今的餡是各種各樣的。吃湯圓是元宵節的重要習俗之一,因為湯圓代表著團圓,讓一家人團團圓圓、紅紅火火。
看花燈、掛燈籠
所謂看花燈就是看燈會,里面全是由燈所組成的,以前有這么一個傳說,天上的神仙想把下界燒了,由于善良的仙女將此消息給下界的人們說了,所以人們就想了個辦法,利用燈籠,每家都掛上燈籠,這樣天上的神仙就以為人間被燒了...所以就留下了看燈會和掛燈籠這么一個習俗。
猜燈謎
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耍龍燈
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所以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代表著喜慶、紅紅火火。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每到元宵佳節,人們都會組織一群人來踩高蹺表演,來增加節日的氣氛。
對于元宵節來說,今年是在2月5號,也是一個特別不錯的日子哦,家里的人可以一起吃元宵,寓意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