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節氣傳統習俗
小滿節氣傳統習俗(一覽)
個節氣都是有自己的含義的,不同節氣的含義是不同的,它們要表達出來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那么你知道小滿節氣傳統習俗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小滿節氣傳統習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滿節氣傳統習俗
1、飲食:“小滿”前后青黃不接,民間有吃野菜習俗
說到飲食習俗,《周書》有云:小滿之日苦菜秀。“小滿”正處在“青黃不接”的階段:麥類、谷物等農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而田間地頭的野菜正蓬勃生長。于是人們逐漸形成了在這個時間吃包括苦菜在內的各類野菜的習慣。
在很多人看來,吃野菜好像是窮苦人的行為。但實際并非如此。這種習俗的形成實際源自飲食上講究“清補”的說法,要去吃應時當令的食物,假如有去年積攢下的白面之類,人們會蒸一些麥糕麥餅,用意在于警示人們夏季多食欲不振,要多吃主食。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傳統習俗也并非一成不變,其寓意也隨著實際情況而不斷進行調整。比如“小滿”前后形成的這些習俗便是強調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意在提醒人們,小滿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要去適應自然的變化,做到不誤天時。
2、儀式:相傳“小滿”為蠶神生日,民間祭祀“車神”
除去飲食之外,民間還有不少頗有意味的祭祀儀式。在“小滿”前后,南方民間有“動三車”的說法,三車即為“牛車、水車、紡車”,同時要“祭三神”,即掌管這“三車”的神靈,希望接下來的日子風調雨順,能有好收成。其中比較有趣的`是祭祀“車神”的儀式。
相傳“車神”為白龍,高巍介紹,人們會擺出大魚大肉等好吃的食物作為祭品,同時準備香燭,還要特地準備白水一杯作為祭品,祭時把水撒入農田內,祈求雨水充足。
同時,人們還會舉行祭祀蠶神的儀式。自古傳說小滿為蠶神的生日,由于南方養蠶較多,小滿又是幼蠶孵出、桑葉生長的重要時間節點,因而對“祭蠶神”也相對更重視一些,這時人們會以米粉或面粉為原料,制成形似蠶繭的小吃食一起享用,期盼蠶繭能夠豐收。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即便南方各地“祭蠶神”的儀式也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地會非常隆重熱烈。在農村會有在蠶神廟舉辦的祭祀儀式,在城里則有售賣絲織品的行業會館會去專門的祠堂祭祀,并請來戲班唱戲,這大概都是源自對養蠶業的重視吧。
3、祈蠶節
相傳小滿為蠶神誕辰,因此江浙一帶在小滿節氣期間有一個祈蠶節。中國農耕文化以“男耕女織”為典型。女織的原料北方以棉花為主,南方以蠶理為主。蠶絲需靠養蠶結繭抽絲而得,所以中國南方農村養蠶極為興盛,尤其是江浙一帶。
《清嘉錄》中記載:“小滿乍來,蠶婦煮繭,治車繅絲,晝夜操作”。可見,古時小滿節氣時新絲已行將上市,絲市轉旺在即,蠶農絲商無不滿懷期望,等待著收獲的日子快快到來。
4、“搶水”
“搶水”是舊時民間的農事習俗。流傳于浙江海寧一帶,舉行這種儀式時,多由年長執事者召集各戶,在確定好的日期的黎明時分燃起火把,在水車基上吃麥糕、麥餅、麥團,待執事者以鼓鑼為號,群人以擊器相和,踏上小河漢上事先裝好的水車,數十輛一齊踏動,把河水引灌人田,至河水干方止。
小滿時節容易出現干旱天氣,對農作物非常不利,舊時農民就會用水車車水排灌,以緩解旱情。
5、動三車
江南一帶則有“小滿動三車”的說法,有的地方稱之為“祭三車”,三車指的是水車、絲車、油車。小滿對于農民而言,是繁忙的時節,此時要保證田地里的水充足,如干旱少雨,就需要用水車引水灌溉;此時節,春蠶開始吐絲結繭,蠶婦則要忙著修整絲車,開始煮繭繅絲;田地里的油菜籽也成熟了,收割、打籽、脫粒、晾曬,最后送到油坊去榨油。
水車、絲車、油車三連轉,所以就有了“小滿動三車,忙得不知他”的農諺。
小滿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小滿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的意思。俗話說“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所以,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而小滿前后的主要天氣特點是高溫高濕多雨,因此食物、衣物要注意防霉。小滿前后, 冷暖交匯頻繁,應該要特別警惕暴雨、狂風、雷電等天氣。小滿時節,一些農村地區還保持著祭車神的古老習俗。人們會在水車上放上魚肉、香燭等物品祭拜。并將白水潑入田中,有祝福水硯涌旺的意思。
小滿的由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滿。”
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滿。
南方地區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干斷田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里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