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有哪些特別習俗
立夏有哪些特別習俗(簡短介紹)
立夏主食很多地區都以面為主了,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制作與食用面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夏有哪些特別習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立夏有哪些特別習俗
1、吃蛋
在民間,有“立夏吃蛋,石頭踩爛”的說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會勁頭足。孩子們脖子上掛著用絲線編成的蛋套,里面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相互用力比試,稱為撞蛋。
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雞蛋相當于一個“微型營養庫”,是夏天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營養成分的首選食物。夏天人們由于大量出汗,體力消耗大,容易疲乏,食欲減退,這時吃上一個雞蛋,可以快速補充體力,還可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對安然地度過盛夏酷暑是非常有利的。
2、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有秤人的習俗。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比藗儝炱鹨粭U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講著吉利話。秤人這一風俗的由來,民間的傳說雖有不同的版本,但都與劉備的兒子——阿斗有關。
立秋的時候再稱一次,看看夏季長了多少,能說明我們的(身體)情況的。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傳說當然不可全信,但立夏“秤人”習俗在古時的一些地區很是興盛卻是無疑。
3、喝粥
根據當地史料記載,我國古時每年“立夏”節氣,民間形成了吃粥、掛蛋等習俗。民間傳說立夏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無病無災,雖然只是傳說,但這種習俗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養生方式來說,在夏季養護脾胃,最好能多進稀食,吃粥喝湯,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煮粥時加些荷葉,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開胃,有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煮粥時加些綠豆或單用綠豆煮湯,有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4、吃立夏飯
立夏這一天,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要變著花樣吃各種飯,烏米飯、豌豆糯米飯……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飯,但因為加進了各種時令的料,變換出不同的顏色,也會引得人們食欲大開。
立夏這天,南方人喜歡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俗稱吃“立夏飯”。烏米飯也是立夏一大美食。烏米飯做起來其實也很簡單:先把烏樹葉子搗爛,在冷水中浸泡,然后去渣,再將洗凈的糯米浸入烏樹葉子汁內,把糯米浸透,變成黑色,再放入鐵鍋里蒸熟,最后再撒上些白糖,這就搞定啦。據說,這個風俗源于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
5、嘗新
很多地方有“立夏嘗鮮”之俗。人們品嘗時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諸如吃櫻桃、芽筍、青蠶豆、蒜苗、莧菜、青梅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各種各樣的蔬果都應該多吃點。
營養學界有句話認為,“每天五蔬果,你的生命是彩色的”,吃多種顏色的蔬菜水果,所攝取的營養更為均衡。另外,新鮮蔬果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維生素C可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同時也有美白,抗紫外線,防止曬黑的作用。而膳食纖維則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秘。
6、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干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后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7、食面食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制作與食用面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餅、面餅和春卷三種。
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餅,有甜、咸兩種,咸面餅的用料有肉絲、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餅則多加砂糖;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餅,包著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絲等餡料,封口處用面粉拌蛋清粘住,然后放在熱油鍋里炸到微黃時撈起食用。
8、喝茶
我國江西、揚州等地有立夏飲茶的習俗。夏天酷暑炎熱,經常喝茶,尤其是偏涼性的綠茶,可以讓暑氣頓消,起到清熱解暑、利尿排毒的作用。另外,夏季氣溫高,人體丟失的水分多,常喝茶可以及時補充水分。
不過,茶葉中含有的茶堿是一種中樞神經的興奮劑,夏天喝茶消暑的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出現“醉茶”的現象,不喝濃茶。不空腹喝茶、不大量喝茶,如果出現“醉茶”,可及時吃點東西,喝點白開水來緩解。
9、迎夏
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據載,立夏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且馬匹、車旗一律朱紅,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還有習俗說立夏日不迎夏,會有病災纏身。
立夏日有忌坐門檻的說法,特別是孩子。俗傳立夏坐門坎,夏天里會疲倦多病,且一年精神不振。如果孩童不小心坐到門檻了,就必須要坐滿七根門檻,才可解除這種禁忌。
立夏有什么寓意
人們在立夏時舉行“迎夏”儀式,有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寓意。立夏也預示著季節的轉換,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日期為每年公歷的5月5日或5月6日。立夏以后,中國江南地區氣溫回升快,降雨量和降雨的天數都會明顯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時至立夏,萬物繁茂。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節律不一。立夏時節,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進入“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真正意義上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有春天的氣息。若按我國現代氣候學(候平均氣溫)的劃分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
立夏代表日照增加氣溫提高
立夏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這個節氣的到來象征著我們正式的告別了春天,開始步入炎熱的夏季。立夏之后全國各地的日照時長將慢慢的增加,同時雷雨天氣也出現得更加頻繁,氣溫也在穩步升高中。
立夏在什么時候
立夏通常在每年的五月初,也就是每年公歷的5日、6日或7日,這個時候正是農作物茁壯生長的時候,若雨水部充沛時,要主動的給農作物澆灌,以免它們因為干旱而長勢不好。
農事經驗諺語
立夏種麻,七股八杈。
立夏前后,種瓜點豆。
立夏種姜,夏至收“娘”。
立夏栽稻子,小滿種芝麻。
四月插秧(早稻)谷滿倉,五月插秧一場光。
先栽淺,后栽深,春秧就插三五根。
立夏麥齜牙,一月就要拔。
一穗兩穗,一月入囤。
麥秀風搖,稻秀雨澆。
風揚花,飽塌塌;雨揚花,秕瞎瞎。
立夏大插薯。
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
立夏芝麻小滿谷。
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
立夏種綠豆。
地頭巖頭壩窩頭,春種芝麻秋打油。
季節到立夏,先種黍子后種麻。
立夏前后種絡麻。
立夏麥咧嘴,不能缺了水。
麥旺四月雨,不如下在三月二十幾。
寸麥不怕尺水,尺麥卻怕寸水。
立夏天氣涼,麥子收得強。
立夏前后連陰天,又生蜜蟲(麥蚜)又生疸(銹病)。
立夏前后天干燥,火龍往往少不了(火龍指紅蜘蛛)。
風生火龍霧生疸。
麥拔節,蛾子來,麥懷胎,蟲出來(指粘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