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立秋七珍丹是什么?立秋節氣的諺語大全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19立秋七珍丹是什么?立秋節氣的諺語大全。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為何立秋吃七珍丹
相傳在清乾隆年間,有一姓韓的宮廷太監,系河北省武強縣人氏,在皇宮當差多年,甚為勤快,祖上世代為醫。其置身宮廷,雖不是御醫,但受世襲影響,通曉醫理,精于醫術,加之聰慧過人,深得皇室家族賞識。
在皇宮大內經常有皇室嬰兒所患高熱不退、夜啼不安,甚至驚風抽搐等急性熱病,宮中太醫、御醫時以白虎湯、犀角地黃湯等清熱熄風之劑,時難取效,皇室家族甚是急迫不安。此時有人薦見通曉醫理的韓太監診治。韓太監以祖傳的藥丸,嬰兒服后,少則一天,多則三天,熱退神清,啼止便通,平安入睡,且飲食增加,恢復較快。
慢慢地韓太監的醫術在宮內頗有名氣。此后但凡小兒發熱不退,驚風抽搐,只要服韓太監的藥丸,往往藥到病除。韓太監因而受到皇室家族的寵信,由此也受到太醫及宦官的嫉妒譏笑、諷刺挖苦,并屢遭暗算之苦。韓太監自知無法脫離紅墻之內,同時無法擺脫奸宦之害,為使祖傳秘方不至失傳,將秘方傳于郝姓同鄉,以絹贈之,上書“欲兒安,七珍丹”。
又書天、犀、羚、牛、麝、蟾、沉。郝氏為免遭官禍,借故辭去宮中差職,遠遷于山西降州府安家落戶。為紀念朋友贈方之恩,郝氏在山西降州(今降縣)開一藥店名叫“德義堂藥店”,永做紀念。郝氏的后代將此藥方代代相傳于今。故七珍丹遂成為山西降州一大名藥,家喻戶曉,常用不衰,廣流民間,被譽為兒科良藥,并有“若要小兒安,月月離不開七珍丹”的傳說。
“秋后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立秋前后,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虱、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
立秋節氣的諺語大全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頭。
六月底,七月頭,十有八載節立秋。
早晨立秋涼颼颼,晚上立秋熱死牛。
早秋丟,晚秋收,中秋熱死牛。
立了秋,涼颼颼。
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
立了秋,把扇丟。
立了秋,扇莫丟,中午頭上還用著。
立秋早晚涼,中午汗濕裳。
立秋早晚涼,中午汗還淌。
立了秋,棗核天,熱在中午,涼在早晚。
立秋不立秋,還有一個月的好熱頭。
立秋反比大暑熱,中午前后似烤火
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快起鉆。
立秋三場雨,夏布衣裳高擱起。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換上棉。
七月秋風雨,八月秋風涼。
立秋溫不降,莊稼長得強。
立了秋,哪里有雨哪里收。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
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
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無雨人人憂。
秋旱如刀刮。
春旱播種難,秋旱減一半。
立秋雨滴,谷把頭低。
立秋雨豐,黍子返青。
三伏有雨好種麥。
七月不保墑,種麥打饑荒。
馬吃夜里草,麥收七月墑。
秋不涼,粒不黃。
晝夜溫差大,有利籽粒發。
麥到芒種,稻(早稻)到立秋。
立秋種蕎麥,秋分麥入土。
立秋十日遍地紅
立秋十八日,寸草結籽粒
相關文章:
4.立秋的諺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