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有什么意義_為什么要過臘八節
據記載,“臘八粥”始于南宋,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就曾記載“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臘八節有什么意義_為什么要過臘八節,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臘八節有什么意義
(一)表達祈求豐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臘八節借“臘祭”之名,表達的卻是農事勞作一年的人們對來年的一種美好祝愿。從表面來看,人們是用收獲的各種農作物禮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謝神靈賜給他們的農業果實,感謝祖先對他們生產生活的保佑,同時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事業發達。
(二)展示慶祝農業豐收的喜悅心情
臘八節的標志性習俗臘八粥,其實是農業豐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正如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所說:“在臘八那天,人家里,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仔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這種集中反映農家糧食豐盛、應有盡有的臘八粥,確實能體現出農業大豐收的喜人景象,能體現出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滿懷喜悅,能表現出人們享受幸福生活的特殊情趣。
(三)營造和諧人際關系的有效手段
中國的傳統節日總是內斂而含蓄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間的其樂融融,但是,臘八節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們通過臘八粥的饋贈與接受,建立了更廣泛的情感聯系。
宋代時,每到臘八這一天,無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庶民百姓家都要熬制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加盛行。在宮廷,天子、皇后、皇子等都要向宮女侍從、文武大臣賞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糧、干果等供僧侶食用。
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用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并且饋贈親朋好友。臘八節借助土地出產的農業成果有力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四)蘊含追求身體健康的養生之道
農事勞作需要健碩的身體,而臘八粥正具有保健的諸多作用。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于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被現代醫學所證實。
其實,臘八喝粥,只是一種象征,起的是提倡作用,平素喝粥同樣有益健康。正如春天適宜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臘八節時舉國鐘情臘八粥,喝粥有益健康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五)開啟新一年農忙的時間窗口
斗轉星移,歲月不居,“立冬”過后,農村就轉入了“冬閑”時期。從立冬到大寒之間的兩個多月時間里是農民養精蓄銳的好時段。因為寒一過,家家戶戶就要開始為“過年”做準備,同時也開始為新的一年做準備。
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指農歷的臘月(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因為相傳在這一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創立佛教的日子即農歷十二月初八,所以又被稱為“佛成道節”。
在中國的時候,有臘八節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傳統習俗,河南等地方,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臘八節的傳說
佛祖修行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朱元璋受難
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里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里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里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里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赤豆打鬼
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