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吃粽子的文化內涵_端午節送禮最佳禮品
端午節期間還是家人團聚的好時機,人們會與家人一起制作粽子、包艾草等,增進感情和交流。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端午節吃粽子的文化內涵,供大家參考學習。
端午節吃粽子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吃粽子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就像其他傳統節日、民間習俗一樣,也是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比如端午節吃什么,做什么,南北各地就不盡相同。
端午節送禮最佳禮品
最傳統的端午節禮物——粽子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節日,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人們在端午節前包粽子,在端午節把粽子作為端午節禮物互相贈送,分享粽子,歡度端午,迎接歲序轉夏。粽子作為端午節員工禮品不僅能恰到好處還體現了節日特色,是端午節禮物的首選。
最美好的端午節禮物——把自己帶回家
對于長年奔波在外的我們和相隔千里的親人而言,相聚才是最美好的。如果可以,請把自己帶回家,它勝過其他萬千的端午節禮物。這樣的一份端午節禮物,是美好的、幸福的、充滿感恩的。
最營養的端午節禮物——大櫻桃
每年5月底6月初是煙臺大櫻桃成熟的季節,也是最酸甜可口的時候。大櫻桃是繼中國櫻桃之后,春季上市最早的果品,故有“春果第一枝”的美稱。其果實色澤鮮艷、晶瑩美麗、紅如瑪瑙,黃如凝脂,營養特別豐富,果實富含糖、蛋白質、維生素及鈣、鐵、磷、鉀等多種元素,因而被譽為“果中珍品”。適合中老年人、孕婦、兒童、女性等多種人群食用,果來果趣煙臺大櫻桃個大好吃,也是近年來節日來的送禮佳品。
溫馨的端午節禮物——花卉
端午節禮物還可以送花送情意。在這個紀念屈原的節日里適合贈送的花卉有:劍蘭、龍船花、文心蘭、黃百合。因為它們對應的花語有:劍蘭的花語:避邪鎮災、性格堅強;龍船花的花語:爭先恐后;文心蘭的花語:快樂;黃百合的花語:快樂、喜慶。花卉較適合作為端午節禮物贈送外籍員工或是年輕時尚的員工。
民族特色的端午節禮物——民間工藝品
親戚朋友是跟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人了,對于我們的這些朋友,端午節除了送粽子外還可以送一些有特色的小禮品,如香包、香囊等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雖然禮物很小,但是一般都很小巧精美,最重要的是不是很貴,像端午節這種大節,相互拜訪一下,更能加深彼此間的情誼,使相處更融洽。
實用的端午節禮物——生活用品
端午節禮物還可以實用生活用品作為端午節員工禮品,也是較普遍的單位員工端午節禮品。例如家庭裝的洗浴用品,糧油等,還可以贈送家紡、小家電等,一些特產食品類的也可作為端午節員工禮品。
健康的端午節禮物——茶禮
端午節禮物粽子是首選之外,端午節員工禮品還可送茶送健康。我國古代北方人們喜歡端午采集嫩樹葉等制成茶葉,端午喝茶,有益健康,且端午吃粽子多油膩易積食,喝茶可以促進消化、減少油膩感。茶作為贈予端午節禮品,既上檔次又實惠。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
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吳伐楚,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吳王夫差不聽。子胥便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
惡日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直至民國時期,社會上還有“躲端午”的習俗。
端午節的另一類民俗活動,就是為了驅災辟邪的目的而發展起來的。
與夏季時令相關
有學者的考證,端午的起源、形成與夏季的時令有著密切的關系。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
他援引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端午記得吃“4樣”做“1事”,除濕熱,順應節氣!
祛濕清熱
飲艾葉茶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葉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
艾葉苦辛而溫,有暖氣血而溫經脈,逐寒濕而止冷痛的作用。對寒性的胃脘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皆可應用。另外,對空調病、濕疹、斑疹、冷虛癥、等癥狀也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艾葉茶制作方法
取新鮮的艾葉15g洗凈,加生姜5片,大棗5枚,紅糖適量,水煎服。或取鮮艾葉15g,白糖20g,共煮湯飲用,適用于婦女經期煩燥,尿赤灼痛,口干口苦等。還可以每次取干艾葉3g左右,沸水沖泡后代茶飲。
吃糯米粽
中醫認為,糯米具有補中益氣、養胃健脾、固表止汗、清熱解毒等作用。包裹用的粽葉,在熟熱之后也有藥性,蘆葦葉、竹葉、荷葉都有清熱功能。總的來說,粽子有清熱除煩、助脾開胃的作用。
進食時須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較大,過量進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阻礙脾胃的升降之性,導致便秘、腹脹等癥狀,所以不可貪食。
洗佩蘭浴
端午濕熱漸盛,各種真菌、細菌大量繁殖,人體濕熱出汗,空氣中的過敏原增多,蚊蟲活躍,日照增強。于是,各種皮炎、濕疹、手足癬、蕁麻疹、白癜風等皮膚類疾病開始多發。將菖蒲、生艾葉、佩蘭等香草混合,煎水洗澡,可解熱清暑、化濕健胃、并預防皮膚病。
驅毒辟邪
門懸艾蒲
《荊楚歲時記》:“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以攘毒氣。”
艾草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在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懸掛或插上用紅紙扎好的艾草,艾草獨特的香氣可以讓“五毒”(蜈蚣、壁虎、蛇、蟾蜍和蝎子)遠遠地避開,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同時端午的艾草里含油量也是最高的時段,這時候的艾草有“一艾頂十艾”的說法。
涂雄黃酒
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這是因為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
涂灑雄黃酒是端午節習俗之一。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把雄黃酒涂抹在眼皮、嘴唇、耳朵孔、鼻孔周圍,可以祛毒解癢,驅蚊避蛇,防治皰疹和疥癬。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積涂擦,以防中毒。
首重養陽
艾灸養陽
中醫提倡“春夏養陽”。端午之后即將迎來陽消陰長的夏至節氣,陽氣至盛之日,也是陰氣漸長之時;而濕疫毒邪俱屬陰邪,易消耗人體陽氣。
天氣炎熱,無節制的使用空調,過食生冷寒涼的食物,耗傷人體陽氣,損害脾胃功能,導致免疫力下降,會引起感冒、胃腸功能紊亂等。所以,端午時節需順應天時,保養人體陽氣。
民間有端午灸的傳統。中醫艾灸是運用艾絨對腧穴的溫熨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益氣溫陽、溫通氣血、散寒除濕、拔毒祛邪作用的一種治法。端午前后辨證運用艾灸,可養陽扶正,增強體質,防病祛邪。
艾灸方法及注意事項
點燃艾條一端,燃端距穴位或局部2~4厘米處熏灸,以局部皮膚感到溫熱且無燒灼感為度,每個穴位灸5?15分鐘,不能過長。
注意事項
艾灸更適合緩解“寒證”,使用應先咨詢中醫。艾灸時注意及時清理燃端的灸條的灰,避免脫落在皮膚上造成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