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釋義是什么意思
端午釋義是什么意思含義
提到端午就不得不說一說粽子,粽子原先是用來祭祀先祖的一種貢品,南北方的叫法雖然不同,但是做法都差不多,甜咸口味各有所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釋義是什么意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端午釋義是什么意思
端午節釋義:中國傳統節日,農歷五月初五日。相傳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在這天投江自盡,后人為了紀念他,把這天當做節日,有吃粽子、劃龍舟等風俗。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午節,代表著人們對中國華夏民族幾千年祖國傳統文化的追懷,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吃大蒜、兒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的習俗,也是人們品味生活,熱愛生命,發展文明,抑惡揚善的不懈追求。
古人認為端午節是五毒月,天氣炎熱,瘟疫流行,人易生病,需要驅毒避邪,夫婦要克制夫妻房事生活,以保持身體有足夠的抵抗力。在這個節日里,一般成年人喝雄黃酒、菖蒲酒,小孩佩戴香荷包,采草藥,所以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應當繼續發揚和傳承。
端午節民間習俗
端午時節正值夏季,高溫潮濕的天氣讓疾病多發,傳統上人們到了端午節時,要用蘭草進行沐浴,這樣可以驅走即將產生的疾病和瘟疫。在同時在民間一些地方,還有“一吃、二拴、三采”的習俗。
“一吃”即“吃五黃”,需要吃五種名稱中帶有黃字的食物,常見的有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性,一般喝普通黃酒代替)。
“二拴”即拴葫蘆、掃把、五毒圖,代表著福、祿,生命延續安康,可以將壞的東西掃除,五毒圖則可以以毒攻毒。
“三采”即采艾蒿,是為了驅除霉運、不好的東西。
粽子的歷史
粽子最開始他的歷史大概是在漢朝的時候,人們有一種解釋叫做用農業,國米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然后這個食物就流傳出來。當然最正宗的。還是在里面添加豬肉的這種做法,咸味的粽子非常受人們的喜愛。早在春秋之前,這就是拿來祭祀先靈和祖先的一種食物,唐代以后粽子的形狀就出現了各種各樣有錐形的菱形的粽子也追求做出來像是一種玉一般好看的形狀。大概也是在這個時候粽子就開始風靡各個國家。
有關端午的古詩
《浣溪沙·端午》宋·蘇軾: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唐·李隆基: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賽龍舟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