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精神內涵和意義
傳承節日文化除了外在物質形式之外,更應深入其內在的精神內核,將之傳承和弘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精神內涵和意義,如果喜歡請收藏分享!
端午節精神內涵和意義
一、紀念屈原
端午節最主要的內涵和意義之一就是紀念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他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斷奔波,但最終卻遭受流放和謀殺。為了表達對屈原的敬仰和緬懷,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會祭奠屈原,把粽子、酒等供品投入江河湖海中,以示對他的懷念和哀思。
二、祭龍節
在一些地方,端午節還被稱為祭龍節。傳說中,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具有強大的神秘力量和象征意義。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在廟宇或河邊等地點放飛五彩繽紛的風箏,也有人會在河湖中舉行龍舟競渡的活動,以此來祭龍、驅邪、祈求風調雨順,預祝豐收。
三、驅邪避疫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還會采摘艾草,并在門口、窗戶、床上等處懸掛艾葉,以驅邪避疫,保佑自身平安健康。在中國傳統醫學中,艾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可以祛寒、溫經、活血等作用。因此,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還會用艾葉熏制身體,以此來保護自己免受疾病侵襲。
四、親情和友情
端午節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人們聚集在一起慶祝的日子。在端午節這一天,家人朋友會相互贈送粽子、酒等禮物,共同品嘗粽子,聊天,分享快樂,增進感情。此外,在端午節這一天,還會舉行龍舟比賽、打毽子等活動。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是因為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端午節的禁忌
1、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因為人們認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兇,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粽的習俗。
2、忌惡日
由于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這天又有“躲午”的習俗,即周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脫災禍。
3、兒童戴的香包忌丟失
在北方一些地區,小孩子有端午佩戴香包的習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丟失的,傳說如果小孩子丟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內會有大災。端午節過了以后,小孩子要將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這樣才能免除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