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對于我們大家來說都是比較熟悉的畢竟它是國家法定節日,會放假的。關于屈原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該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屈原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如果喜歡請收藏分享!
屈原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為古老的一個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用龍舟競渡的形式來祭祀龍祖的習俗。這是端午節來歷的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在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因為國破山河碎而跳汨羅江自盡,以此殉國,人們為了不讓水里的魚吃屈原的尸體,就用粽葉包著米扔進江中,長此以往這一天就漸漸演變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也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有很多風俗,例如賽龍舟,飲雄黃酒、朱砂酒,掛艾草,佩香包等活動。相傳賽龍舟起源于戰國時期,屈原投江后,許多人對屈原不舍,因此大家都爭先恐后劃船追趕,但是追到洞庭湖的時候也不見屈原尸體蹤影。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們都會劃龍舟,以此來紀念屈原,這就是端午節賽龍舟的來歷。
端午的時候人們還會吃粽子,此舉同樣是為了紀念屈原。一般粽子都是在前一天包好,在晚上煮熟,到第二天早晨食用。此外,在包粽子的時候還會往里面摻雜紅棗,這種粽子叫做棗粽,諧音“早中”,寓意讀書的孩子吃了之后可以早中狀元。
此外還有插艾葉的習俗,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家家都灑掃庭院,將菖蒲、艾條插在門楣上以及懸在堂中,人們還會將艾條制成花環、佩環等佩戴,用來驅瘴。
端午節來源六說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五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之一,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視。它的別名很多,有端午、端陽、蒲節、重五、女兒節、詩人節、沐蘭節等等。
端午節的來源有多種說法,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種:
1、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深感痛惜的人們紛紛包粽子、賽龍舟,以此來紀念他,此后逐漸演化為端午節。這是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
2、道教中的祭“地臘”風俗。《道書》云:“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踐操練水軍。《事物記源》記載,每年五月五日,天氣變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踐便在這一天開始操練水軍,最終打敗了吳國
4、紀念孝女曹娥。《會稽典錄》記載,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師失足落水。他14歲的女兒曹娥哀號江畔17日,覓父尸不得,投江自殺。
5、紀念介子推。據傳,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發令,五月五日這一天不得舉火。因為此時天氣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傷寒,難以醫治。
6、紀念伍子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伍子胥盡忠反被殺,尸被拋于江,化為濤神。每年五月初五,錢塘江口泛起初潮,人們駕舟逐潮,希望能見伍子胥顯靈。
端午節是一個實用性的節日
端午節盡管有許多很不科學、甚至帶有迷信性質的活動,但是在廣大的民間,卻認為它具有實用性的內容,也就是說,端午節的一切風俗活動都是在為爭取生存、發達興旺、吉利平安的前提下進行的。端午節的實用性,不僅在于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端午節本身在人們生活中發生著積極的作用,使人們獲得了實際利益。這種實用價值,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端午節的活動可以有助于健康,避免疾病,延續子孫,繁衍后代。如插艾篙、掛菖蒲、飲(灑)雄黃酒、戴香包、浴蘭等風俗,都起到了驅瘟避疫的作用,對凈化環境、增進健康起到良好的衛生作用。二是端午節的活動可以增強體質,活躍文化生活,使人們增加生活的情趣和樂觀進取的精神。如龍舟競渡、走馬射柳、散步、登高以及少數民族的賽馬、歌舞等活動,都直接地表現了這方面的作用。這是和人們追求康泰、調劑生活、增加情趣、娛樂休息等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相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具體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