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關于端午節傳統飲食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2年關于端午節傳統飲食,希望大家喜歡!
端午節吃什么傳統美食
1、粽子
粽子,古稱“角黍”,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于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粽子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于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2、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于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3、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4、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5、黃鱔
過端午不僅僅是吃粽子的時候,也是一年里鱔魚肉最嫩、最有營養的時候,所以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俗諺。黃鱔由于口感軟滑無刺,一直都是淡水水產中比較受歡迎的一種,尤其是對于孩子和老人來說,是不錯的補養品。黃鱔性溫、味甘,入肝、脾、腎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強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
6、鴨蛋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就是要避五毒,因為傳說中的五毒_怪到了端午就會為害人間,這五毒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征這五毒的血,吃著這些菜的時候,就會把五毒怪嚇跑,也就是吃五紅了,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7、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面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8、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里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9、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涂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
10、面扇子
對于甘肅省民勤縣周邊來說,在端午節都有吃面扇子的習慣,這里的面扇子主要的原料就是面粉,弄好之后進行蒸制而成的,蒸出來的外觀看上去非常像扇子,層數總共有五層,并且表面還有許多的花紋,加上顏色的點綴顯得更加漂亮,口感也挺不錯的。
端午節有什么講究
1、端午節忌舉行喜慶活動
端午節最重要的的內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時難免產生悲傷,因此這天是不適合向別人說祝福的,當然也不適合舉行和參加開業、結婚、慶典等喜慶活動。加上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的五月初五,這天是“楊公忌日”,決不能被選來做為辦理開張、動工、嫁娶、簽訂合同等重要事項的日子。
2、端午當天忌下河游泳
由于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因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兇,需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替身的習俗。
3、端午忌吃娘家粽子
古代女兒出嫁,長住丈夫家,難得見到自己父母。而從唐朝開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習俗。但是在山東一帶,有流傳著出嫁的閨女走娘家,不須在端午節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過端午節。因為民間俗話說,“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4、端午期間嚴禁房事
古人認為五月是九毒月,而端午為九毒首日。天地氣場不正的時候,必然會影響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歡房事,必須會中邪毒傷身體。因此古訓嚴禁端午房事,并且規定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應該歸寧,在父母家度過,夫妻分開,并把這天定為“歸寧日”。
5、端午節防毒氣攻身
前面也提到過端午節是毒月,從農歷氣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日子。從五行上看,任何一種五行過旺或過衰,都會形成邪氣,都會對自然氣候或人身健康,構成威脅與傷害。因此,端午節這天需要在房門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等。
6、端午兒童的禁忌非常多
端午節不僅是重五惡日,而且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大,因此關于孩子的禁忌就比較多,例如說端午節這天不適合生孩子;周歲以內的嬰兒端午節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災禍;兒童在端午節當天早上要吃兩個鴨蛋,并且在兒童身上灑雄黃酒,以驅蟲避邪,保障健康。在北方一帶,小孩子有佩戴香包,驅邪平安的習俗。而且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丟失,傳說如果小孩子丟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內會有大災。端午節過了以后,小孩子要將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這樣才能免除火災。
端午節的含義
含義一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含義二
端午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本名端五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其他含義
1、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所端午節又叫“五月端”。
2、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2022年關于端午節傳統飲食相關文章:
2022年關于端午節傳統飲食





上一篇:2022年端午節的習俗
下一篇:2022年端午節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