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的天氣特點是什么
冬至節氣的天氣特點是什么
在二十四節氣里,冬至是最早制定的,冬至是冬天的第四個節氣,每年12月21至23日交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冬至節氣的天氣特點是什么,歡迎大家來閱讀。
冬至節氣的天氣特點
冬至節氣有兩個明顯的特征:1、日照時間短。2、氣溫走低氣候寒冷。
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冬至后白晝時間日漸增長。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在短期內氣溫仍繼續下降,而且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
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實際上,由于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
冬至對中國的意義
冬至的寓意是寒冷即將到來,這就意味著冬天真正來臨。“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冬至進九”的民諺更形象地說明冬至以后的天氣變化情況。
冬至,不僅僅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和“亞歲”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的具體時間,它是24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就排在了24個節氣的首位。
人們認為從冬至的這一天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新的循環開始,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古代皇帝要在這個時候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賀。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清代,成為在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
"冬至"文化內涵的真正意義
1、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即將來臨。古人認為從冬至的那一天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大利的日子。所以,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都會選在冬至。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2、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24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都是十分的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的活動。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起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到今天。
3、冬至是養生的最佳時間,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從而轉向動。這個時候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以此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適合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的食品。
4、各地在冬至的時候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都有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傳統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