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防上火飲食注意事項
大暑要預防的自然災害不少,此時還是農作物的生長期,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也就是說,大暑是全年最熱的一段時期,而非一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暑防上火飲食注意事項,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大暑防上火飲食注意事項
一、少吃溫熱性水果
夏天多吃荔枝、桂圓、杏等溫熱性水果,容易引起虛火上亢。荔枝中含有降糖成分,多吃會出現低糖反應。而于熱性體質的人,由于本身就精力充沛、晚上不易入眠,再加上代謝率偏高,所以更不能吃溫熱性水果。而且,正在發燒或某器官正在發炎的孩子也盡量避免食用。
除了荔枝和桂圓以外,桃、龍眼、番石榴、櫻桃、椰子、榴蓮、杏也屬溫熱性水果,夏天吃要適度,千萬別過量。
二、少吃堅果
堅果,是指多種富含油脂的種子類食物,如花生、核桃、腰果、松子、瓜子、杏仁、開心果等。夏天吃堅果時一定要保持適當的量。因為堅果含有的熱量非常高,50克瓜子仁中所含的熱量相當于一大碗米飯。對于一般人來說,一天吃30克左右的堅果是比較適當的量。堅果具有使體內生熱的功能,所以宜冬天吃,夏天要少吃。
三、少吃肉類
氣溫超過35℃時,人因出汗多會使血液黏稠度升高,煩躁不安,此時吃肉脾氣更壞。肉類中含有大量動物蛋白,會使腦中的色氨酸含量減少,而導致人有侵略、憂慮和好斗的傾向。
其次,肉中含鈣的比率不高,多吃會造成體內鈣濃度太低,也會增加人易怒及暴躁的傾向。過多攝入肉類可使血管硬化,進而升高血壓。血壓增高是造成人情緒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少用熱性調料
夏季炎熱,氣溫高,烹飪時使用熱性調料(如八角、茴香、小茴香、桂皮、花椒、白胡椒等),會使人燥不能忍,還會引起消化道和泌尿感染疾病癥。食用熱性調料可引起便秘、痔瘡、腸脹氣、尿少、尿痛、腎痛等,同時還會引起全身性疾病,如口角炎、咽炎、結膜炎、痱子、中暑等。患慢性病者食用熱性調料,會導致病情加重。因此,夏季烹飪時不宜多用熱性調料。
大暑養生有什么講究
大暑天,市民最容易出現的就是疰夏,這是由于三伏天天熱下降,地濕上升,濕熱交爭困于脾胃之故。主要癥狀表現為不想吃飯、惡心、頭昏乏力、倦怠思睡、舌苔膩、小便少、汗多等。此時,可服藿香正氣丸(水),醒脾化濕,或薏仁、白扁豆、荷葉、粳米粥以養脾胃,或輔以香砂養胃丸以健脾助消化。
同時,大暑期間高溫酷熱,易動肝火,有些人常常會有心煩意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感覺,這就是典型的“情緒中暑”癥狀。此時尤其要注意靜心養生,通過“心理暗示”和“心理納涼法”等方法調整情緒,以達到“心靜自然涼”的目的。
大暑飲食應以清為補,宜補氣清暑,宜健脾養胃,宜藥粥進補。另外尤應注意的是,大暑期間高溫潮濕,細菌繁殖快,易導致食物中毒,因此,市民最好做到當日購置新鮮時蔬當日吃完。
最后專業醫師提醒人們,夏天晝長夜短,晝熱夜凉,有些人往往睡眠不足,而因為睡眠與情緒和免疫力密切相關,所以睡眠不足抵抗力就會差,影響身體的健康。因此,建議人們每天中午睡0.5—1小時補養精神。
大暑節氣吃姜汁調蛋
今天吃的食物也很特別。福建莆田人在大暑節那天,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風俗,叫做“過大暑”。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作為互贈的禮品。廣東人講究在這一時節“吃仙草”。臺灣則有吃鳳梨的風俗,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被用來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另外,由于農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民間講究“過半年”,這天拜完神明后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一家人品嘗甜食,象征著團圓和甜蜜。大暑還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在茶余飯后,人們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有很生活的樂趣。
大暑節氣為什么這么熱
大暑期間之所以這么炎熱,首先是因為在這段時間里,我國多地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高溫酷暑,降水較少。另外,通常入夏以來,地面上白天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熱量多于夜間散發的熱量,熱量不斷積累,到大暑期間,所積累的熱量達到了頂峰,所以大暑節氣在一年之中最為炎熱。
在我國很多地區,大暑時節經常會出現極端的高溫天氣。晴朗時,經常驕陽似火,酷熱難耐;陰雨時,則悶得讓人難以喘氣。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熱死泥鰍”和“大暑到,暑氣到”等諺語。
大暑三侯
腐草為螢:古人認為螢火蟲是在每年這個時候由腐草變成的。
土潤溽暑:土地很潮濕。
大雨行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