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大暑的由來和習俗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的其中一個節氣,在每年的陰歷七月份。大暑顧名思義,就是暑氣很大的時候,也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最熱的時候。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二十四節氣之大暑的由來及各地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大暑的由來與含義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7月23或24日,太陽到達120°,這時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民間有飲茶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根據大暑的熱與不熱,有不少預測后期天氣的農諺,如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秋后涼”,長期預示的有“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等。
大暑節氣的氣候特征
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贝笫顣r,螢火蟲卵化而出,在科技發展有限的時期,人們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再過五日,天氣更加悶熱,土地非常潮濕;再過五日,常有大的雷雨出現,大雨會讓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根據大暑的熱與不熱,出現了不少預測天氣走向的農諺,如“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大暑熱,秋后涼”“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
大暑時節,長江中下游等地正處于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因此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等說法。
大暑的習俗
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廈門人常見的消暑涼品。
飲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費供應伏茶時間一般從農歷六月初到八月末。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里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臺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吃米糟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說的是可以“大補元氣”。在大暑到來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
吃童子雞
湘中、湘北素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童子雞,是指還不會打鳴,或飼育期在三個月內體重達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過的`小公雞。之所以要選擇童子雞,是因為童子雞體內含有一定的生長激素,對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補益作用,即使是年輕人,體質虛弱的也未嘗不可一試。
二十四節氣之大暑的由來和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