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的飲食要點
大暑節氣的飲食要點最新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大暑節氣的飲食要點,歡迎閱讀!
大暑飲食要點
要點1:益氣養陰
夏令天氣炎熱,出汗多易傷津耗氣。“此時,除了補充足夠的水分外,不妨吃一些性偏涼、有益氣養陰作用的食物,比如綠豆、黃豆、紅豆、烏梅、粉葛、麥冬、甘草、石斛、黨參、西洋參、山藥、百合等。可將其用以煮粥、熬湯,來滋補身體。”但如果是成日在空調房中走動之人,養陰食物反而要少吃一些,倒是可以喝一點姜水,以預防陰暑、驅逐體內寒涼,“冬吃蘿卜夏吃姜”,性溫的姜可保護脾胃。
綠豆湯、三豆飲、酸梅湯都是養陰、平和之物,在家也能輕松制作出來。綠豆湯是許多家庭夏季必備,它不僅能養陰,更能增加夏季里萎靡不振的胃口。但對于脾胃虛寒以及體質虛弱的人要注意少喝。三豆飲是綠豆、紅豆和黃豆三種豆熬制而成;酸梅湯則是烏梅、山楂、甘草、陳皮、冰糖和桂花煲成。
要點2:清熱解暑
許多水果汁都是天然解暑之物,比如被稱為“天生甘露飲”的西瓜汁、甘蔗汁和荸薺汁。這三種飲品口感偏甜,清潤而養陰,深得男女老少之歡心。西瓜是極好的消暑佳品,但是卻不宜凍了吃,若如此可能會傷及脾胃,常溫吃便可。
“許多人夏季喝茶多,但茶實際上是寒涼的食物,盡量少喝為宜。”需要注意,諸如荔枝、龍眼、橘子等水果,雖能生津止渴,但其性偏溫,常吃易引起咽痛、口瘡等問題,因此食用時當適可而止,不可貪吃。
要點3:養心清心
坊間常說,夏季要多吃苦。夏天屬火,五臟之中,心也屬火,夏季人體浮火多,類似如苦瓜苦菜等苦味食物可適當吃,但需視乎個體情況。以苦瓜為例,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C、鈣、鐵等,有助于祛除邪熱。
苦瓜最好的吃法是焯熟以后用以涼拌,如此能較好保留它的纖維素。蓮子入季,它也可養心護心,三伏天天氣悶熱,人們容易心煩氣躁,吃點安神的蓮子可以平穩情緒。
但是老人和小孩,以及體質寒涼者都最好少吃苦味食物,畢竟苦味具有清下作用,如果體內有火才好吃。
大暑天氣有什么特點
基礎天氣
通常大暑節氣正在三伏中,也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同時也最高的天氣,大部分地區都干旱少雨,而多地區氣溫達到35度以上。而在華南西部地區高溫也很頻繁,但是雨水相對而言比較充沛,雷暴雨通常也是常見的季節。
高溫酷熱
通常大暑一般都在三伏中的中伏階段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當然全國各地溫差都不會很大。
長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溫伏旱
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伏旱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此時,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實際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偏南或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兩場臺風降雨或時不時有些雷陣雨,就不會出現大范圍伏旱。
大暑節氣如何養生
1、藥粥
著名醫家李時珍推崇藥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
《醫藥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粥養對人之重要。藥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藥物,配制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2、飲水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物質。由于天氣炎熱,人體的水分蒸發消耗過快,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平時喝開水最好,也可以飲用綠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藥茶,出汗的較多的飲用糖鹽水、茶水等,適當補充鹽分和礦物質,以維持身體的電解質平衡,避免脫水。
3、盛夏陽熱下降,絪蘊熏蒸,水氣上騰,濕氣充斥,故在此季節,感受濕邪者較多。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
4、食材
綠豆
中醫上說:“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祛痘的作用。據《本草綱目》記載綠豆:”厚腸胃、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除吐逆、治痘毒、利腫脹“。
冬瓜
中醫認為,冬瓜味甘、微寒、無毒,有清熱毒、利小便、止渴除煩、祛濕解暑的功效,是一種解熱利尿比較理想的日常食物。連皮一起煮湯,效果更明顯。
苦瓜
苦瓜性平、味苦甘,能清熱、消暑、生津、清心、明目。傳統醫學認為,苦瓜生則性寒,熟則性溫。生食清暑瀉火、解熱除煩;熟食養血滋肝、潤脾補腎,能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還能緩解熱病煩渴、中暑發熱、痢疾、痱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