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圖片欣賞(2)
七七事變圖片欣賞
七七事變圖片5
七七事變圖片6
七七事變簡介
日本為了占領中國,發動了全面對華戰爭。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軍事演習。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并稱有一名日軍士兵于演習時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
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要求。日軍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219團無奈還擊。這便掀開了日中戰爭的序幕。中國守軍和日軍在盧溝橋激戰,日本派大批援軍,向天津北京大舉進攻。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后戰死。7月,天津淪陷。
七七事變歷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并一手炮制了偽“滿洲國”。日軍占領東北后,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準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后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制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當時,守衛平津地區的中國守軍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七七事變的意義及歷史價值
“盧溝橋事變”,以及由此開始的八年抗戰,是傳統中國轉折為現代民族國家的必經之道。但在更寬泛的空間里觀察,它的價值并不僅止于此。
改變曾經的忍讓與退縮,頑強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如此擔當所影響的并非中國自身。1938年初,斯大林對到訪的孫科坦言:“我深知中國不僅是為自己作戰,也是為蘇聯作戰;日本人的最終目的,是占領整個西伯利亞直到貝加爾湖。”稍后,日本關東軍擅自出動數萬大軍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與蘇軍作戰,接連兩次發動攻勢,均遭失敗。這意味著,當日本陸軍兵力深陷中國戰場時,無法配合德國東西夾擊蘇聯,導致東西方法西斯國家各行其是,毫無戰略配合。1938年5月,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在電文中提出:“我們不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既是為他們自己也是為我們而戰,因為只有日本人的失敗才能把我們從危及我們在遠東地位的災難中解救出來。”與此同時,英國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備忘錄中說:“中國正在為所有的守法國家而戰斗。”
中國的選擇,一個弱國的抗爭,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歷史命運,改變的是全球性格局。對日本帝國主義,在“最后關頭的應戰”,其作用,中國方面當然有著清醒的認識:“(中國抗戰)不獨求民族之解放,不獨求領土主權之完整,實亦為全世界各國之共同安全而戰也。”對中國的抗戰意志,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主張:“聯合蘇聯,組成中、蘇、美、英對日聯合陣線。”而此際由美國亞洲艦隊司令亞內爾上將向國內發回的報告認為:“只是由于……中國抗戰擋住了日本軍團。”
中國全面抗戰開啟后三年,英國進行英倫保衛戰;四年后,蘇聯開始衛國戰爭;四年半,美國加入反法西斯戰爭。日本、德國與意大利軸心國的侵略野心,由日本進占東三省與華北開始,最終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迄今的世界格局,仍是二戰“遺產”。同時,中國亦被此次大戰深刻改變。徐中約評論:“中國通過長期的反侵略斗爭,從戰前的半殖民地狀態一躍而為五大國之一及聯合國創始國。在其近代歷史上,中國的國際威望從來沒有像此刻那樣崇高。”
中國的現代化及其全球性格局互動關系里的嶄新面貌,開始于1937年——“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美國總統羅斯福說:“我們沒有忘記,中國人民在這次戰爭中,是首先站起來同侵略者戰斗的。”
七七事變相關文章:
7.七七事變讀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