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為什么長征
紅軍為什么長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具體紅軍為什么長征呢?下面學習啦小編為你解答。
紅軍為何踏上長征路
敵強我弱,是紅軍踏上長征路的客觀原因。國民黨之強大,就在于掌握全國政權,操縱國家軍隊,控制經濟命脈;與之相比,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和紅軍則十分弱小。蔣介石始終把共產黨和紅軍看作“心腹之患”,而視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不過是“皮膚小病”,無關痛癢。1931年8月22日,蔣介石在南昌說:“中國亡于帝國主義,我們還能當亡國奴,尚可茍延殘喘,若亡于共產黨,則縱肯為奴隸亦不可得。”為此,不惜犧牲民族利益,對日本的侵略一味妥協退讓,以爭取時間來實現他的剿共計劃。從1930年10月至1932年底,他對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了四次大規模“圍剿”,但都以失敗告終。為了發動第五次“圍剿”,蔣介石做了多方面的準備:政治上,在根據地周圍地區實行保甲制度和“連坐法”;經濟上,對根據地實行嚴密封鎖;軍事上,采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戰略。在國民黨的新戰略之下,紅軍十分被動,根據地日益縮小,軍力、民力、物力消耗巨大。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被迫踏上向西突圍的征途,開始了著名的長征。
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是紅軍踏上長征路的內部原因。1931年1月召開的黨的六屆四中全會,開始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在錯誤路線的影響下,普遍開展肅反斗爭,殺害了大批領導干部和戰士,損傷了根據地的元氣。1933年初,臨時中央遷到中央根據地后,全面推行“左”傾路線,放棄過去幾次反“圍剿”中行之有效的積極防御方針,主張“御敵于國門之外”,使紅軍陷于被動地位;在進攻遭受挫折后,又采取消極防御方針,實行分兵防御、“短促突擊”,企圖用陣地戰代替游擊戰和運動戰,同裝備優良的國民黨軍隊拼消耗。這樣,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結局就不可避免。中央紅軍最終只能實行戰略轉移,向國民黨統治薄弱地區和抗日前線進軍。此后,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和紅六軍團為沖破國民黨軍事“圍剿”,配合中央紅軍長征,共同實現北上抗日,相繼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川陜革命根據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出發長征。
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是紅軍踏上長征路的外部原因。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北三省,虎視眈眈地窺視整個中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這時,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取代了國內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這在客觀上要求中國共產黨制定正確的策略,包括紅軍作必要的戰略轉移,以適應抗日斗爭的需要。在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雖然身處逆境,被國民黨“圍剿”,但依然以民族大義為重,把民族矛盾作為自己制定方針政策的考慮因素,向全國發出了武裝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號召,提出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廣泛動員和組織抗日救亡運動。可以說,北上抗日已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在當時進行革命的大目標。而長征的勝利,使這個大目標得到了實現。
共產國際的指導,是一個重要因素。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加入共產國際,成為它的一個支部。因此,黨在早期的重大路線方針政策,都同共產國際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在共產國際代表的全力支持下,王明在中央占了統治地位,其“左”傾錯誤路線持續時間長,危害大。共產國際派駐中國的軍事顧問李德不顧中國國情,照搬蘇聯經驗,進行瞎指揮,加重了根據地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危機。1934年5月,中共中央醞釀中央紅軍主力戰略轉移時,曾報告共產國際。6月,共產國際回復中共中央,就反“圍剿”斗爭作出新的指示,并同意作戰略轉移的準備工作。9月17日,中共中央將戰略轉移計劃報告共產國際。9月30日,共產國際復電同意。不久,紅軍開始踏上了長征路。
紅軍長征的由來
提起紅軍長征,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對“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些概念是何時提出的,卻鮮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后,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征”,而是稱為“突圍”、“反攻”、“西進”等。同年1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盛贊“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里長征”的概念。隨著中央紅軍長征里程的不斷增加,“長征”的定語由“萬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窩會議通過的決議中指出:“ 一方面軍一萬八千里的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國界會議作出的《關于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中指出,紅軍進行了“二萬余里的長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陜甘支隊(由紅一方面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改編而成)到達陜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了長征。當天,毛澤東即指出:紅一方面軍長征“根據紅一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并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紅一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余里的長征。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一年多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后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陜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
這就是目前找到的關于“二萬五千里長征”概念的最早文獻記錄。隨著紅軍長征的英雄業績廣為流傳,這一偉大壯舉的影響不斷擴大,“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就逐漸成為1934年至1936年間戰略轉移的專門用語。
紅軍長征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