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立夏的故事
關于立夏的故事
在我國,立夏時節發生過很多有趣的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關于立夏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立夏故事——《立夏節起義》
1928年春,“八七”會議精神傳達到鄂豫皖邊區,商城縣委根據“八七”會議精神,決定組織商南(今金寨縣南溪鎮、斑竹園鎮一帶)武裝起義,并成立了商南區委。
1929年春,商南地區黨員已發展到300余人,農協會組織普遍建立。2月3日,鄂東特委和豫南特委在柴山堡舉行聯席會議,進一步研究了商南起義的計劃。由于革命活動頻繁,引起了國民黨反動當局的警覺。不久,關王廟黨支部遭到破壞,支部書記被捕。縣委根據這一情況,5月2日至4日分別在肖氏祠和穿石廟召開緊急行動會議,修訂起義計劃,決定改中秋節起義為立夏節起義。
5月6日立夏節(陰歷三月二十七日)團總外出,周維炯以值星班長身份,以“節日內務要整齊”為詞,將槍支子彈集中掛在宿舍墻上,以利控制。掌燈時分,團丁們濫吃狂飲,共產黨員輪番把酒,很快灌醉了反動狡猾的副隊長和不可靠的團丁。同志們將槍支控制起來,宣布起義。與此同時,南溪、白沙河、斑竹園、李家集、吳家店、南流河、湯家匯等地民團和農民暴動也獲得成功,活捉了反動團總楊晉階、豪紳羅維楚和反動分子周若發。革命起義武裝很快控制了松子關、長嶺關、伏山、揮旗山以東的整個商南地區。
起義消息傳開,人民群眾歡欣鼓舞。1929年5月7日,各地群眾紛紛集會,慶祝起義勝利。5月9日,起義隊伍會師斑竹園,當即召開群眾大會,處決了豪紳羅維楚和反動分子周若發,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32師,周維炯任師長,師部下轄97、98團和1個特務營。實有兵員200多人。
震撼海內的立夏節起義,在大別山中心區打響了向國民黨反動派進攻的第一槍,為開辟皖西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中國工農紅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立夏來歷
這個季節,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古時按農歷劃分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如《逸周書·時訊解》云:“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
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后,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如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進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開。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后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
立夏諺語
農時節令到立夏,查補齊全把苗挖。
糧棉作物勤松耪,滅草松土根下扎。
水稻插秧突擊搞,季節不容再拖拉。
玉米花生繼續種,紅麻黃姜和芝麻。
閑散地上種黍稷,南坡北洼栽地瓜。
麥澆開花灌漿水,防治銹病和麥蚜。
蘋果梨子早疏果,稀密恰當果子大。
適時防治棗步曲,一般不宜過立夏。
牛驢騾馬喂養好,加強防疫常檢查,
使役需要講科學,強弱快慢巧配搭,
小豬要動大豬靜,放羊滿天星為佳。
靜水鯉魚流水鯰,科學喂養魚龜蝦。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