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和春節的區別是什么
國外有感恩節,國內有春節,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感恩節和春節的區別,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感恩節和春節的區別
先說不同
1.起源:感恩節源于1621年,美國的第一批英國移民表達對印第安人的感恩之情而舉行的聯誼活動。春節是由虞舜興起的祭神祭祖活動,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
2.時間:感恩節是每年11月份的第四個星期四,即將進入寒冬。春節是每年農歷一月初一,剛剛渡過寒冬。
3.內容:感恩節美國人會列一列這一年有什么值得感激的人和事,呼朋喚友一道感恩。春節中國人之間會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道祝福。
再說相同
1.重要性:感恩節是美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2.籌備期:感恩節前的半個月,美國人民就開始采購食品、節日用品,布置節日家居裝飾;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年三十,中國人民也開始采購年貨,制做節日食品。大掃除,張貼年畫、春聯和福字,營造節日氣氛。
3.放假:美國感恩節四天長假。中國春節七天長假。
4.團聚:感恩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因此感恩節是美國一年中最忙碌的國內飛行季節;春節也是合家團圓的日子,因此中國有”春運”,鐵路和航空運輸在這個季節都最忙碌。
5.過節:感恩節美國人民吃火雞大餐,各式甜品;春節前一天晚上中國人民吃年夜飯。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年糕。
6.娛樂:節日當天,美國各地感恩節大游行盛行。美國人民幾乎統一關注梅西百貨舉辦的大游行;春節期間,中國各地鞭炮齊鳴,街頭巷尾到處是舞獅子、扭秧歌的人群。年三十晚上,中國人民幾乎統一關注央視的”春晚”。
7.守夜:美國老百姓守夜是為了黑色星期五的大搶購;中國老百姓守夜是為了守歲,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8.購物:據說美國百貨業的三分之一零售收入來自感恩節后的這一個多月;中國自古有”過新年,換新裝”的習俗,所以中國人的購物熱情也在春節達到高潮。
9.延續期:感恩節標記著美國假期的開始,接下去是圣誕節和新年,延續一個多月;中國的春節會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
農歷正月初一是什么節日
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春節。
農歷(夏歷)是我國古代幾千年來一直使用的歷法,直到辛亥革命后孫中山下令使用世界大多數國家使用的公歷——即是現在所用的日歷。農歷是以太陽 直射位置計算日期的歷法所以又稱太陽歷,農歷一月被稱為正月,一號為初一,正月初一即是農歷的1月1日,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新的一年的開始,所以正 月初一是農歷的新年,也就是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節日。在這天,我國的人們會放鞭炮慶祝新年、吃應節食品、給壓歲錢、逛花市燈習俗。我國過新年已經有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了。
春節的簡介與來歷
春節的簡介: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過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為高潮。春節時間延續長、地域跨度廣,節日活動豐富,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歷史最悠久、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地球繞太陽一周,歷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歷正月初一為一年的歲首。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后,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臨近春節,人們采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貼年畫、春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春節的來歷:
中國農歷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征團結、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于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歷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歷”,規定以農歷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春節還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廢除舊歷改用陽歷(即公歷),用民國紀年。并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但民間仍按傳統沿用舊歷即夏歷,仍在當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過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也照舊。有鑒于此,1913年(民國二年)7月,由當時北京政府任內務總長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假一日。”但袁世凱只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施行。自此夏歷歲首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后,故把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相關文章:
5.感恩節手抄報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