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主流的幾種先進兒童教育理念
雖然國際上的幼兒教育理念有各自的噱頭,但是主流的教育理念無外乎只有幾個。關于國際幼兒園現在流行的教育理念,你知道幾個呢?他們都有什么區別呢?本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際主流幼兒教育理念,歡迎閱讀!
國際主流幼兒教育理念1
Montessori蒙臺梭利-瑪利亞.蒙臺梭利
蒙特梭利認為,孩子的早期教育應該以感官訓練為主,因為那么小的孩子是用他的感覺器官來感受身邊的世界,通過感覺、行走、觸摸來使自己獲得各種能力和技巧。
感覺訓練能夠讓孩子的感覺器官變得更加敏銳,能夠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專注力和意志力,在孩子的身體功能協調和完善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臺梭利認為:通過作業,兒童自然就“學會謹慎,學會自覺,學會指揮身體的行動”;
通過作業這種自由選擇的個體活動方式,學會依靠自己、學會尊重他人,使“兒童之間沒有妒忌,沒有爭吵”,從而培養“絕對平靜”的氣氛,良好的秩序由此而來;通過作業,讓兒童學會自我約束,為意志力形成作準備,推動兒童服從。
可見,蒙臺梭利所主張的是從自由經過作業到自覺秩序和服從,從而實現讓兒童自我教育的目的。蒙特梭利的教學內容以教具的種類來分,分為五大領域: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語言教育 、數學教育、自然人文教育。
1. 日常生活教育包括照顧自己、維護環境、基本動作、社交行為等,鍛煉孩子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幫助孩子適應環境,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
2. 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等,培養孩子敏銳的感官,鍛煉孩子辨別力和手眼協調的能力,同時培養孩子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3. 數學教育包括建立數的概念,認識數字,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
4. 語文教育:進行聽說訓練,培養孩子聽說能力、早期閱讀能力,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5. 自然人文教育:包括音樂、美術、自然等教育,引導孩子接觸身邊的世界,形成對形狀和色彩的認知,教孩子學會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動探索的精神。
中國一些教育人士對蒙臺梭利的評價:
“今天,我們向全國幼教界公布這樣一條信息:中國教育學會與美國蒙臺梭利協會合作,推出中國蒙臺梭利教育標準,為的就是避免蒙臺梭利教育在中國被濫用、被誤用、被低質量地用。”11月7日,“蒙臺梭利教育在中國:科學化、規范化、本土化”國際研討會在青島舉辦,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朱家雄在回答一位幼兒教師的提問時這樣說道。
有專家提出:“蒙氏教育中的自立和獨立價值,強調的是個體而非團體,兒童可能會因為缺乏相互協作降低其社會技能,使得孩子最后不能適應傳統學校。”
蒙臺梭利通過作業把自由與紀律、活動與教育協調起來的做法是一個有意義的嘗試,她要求教師以身作則、研究兒童、引導兒童,這對于提高教師素質也有積極意義。
但是,由于蒙臺梭利把兒童的天性理想化,夸大了兒童的自發沖動和自由活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而也就夸大了兒童自我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這就決定了在蒙臺梭利的教育體系中,教師的主要職能是被動、消極的,教師的主導作用,尤其是直接傳授知識和說理方面的作用就不能充分發揮。
北師大霍力巖教授指出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局限性。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難以在更多地區推廣;其二,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效果不如對學齡期兒童效果好;其三,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具體問題:這種高結構化的課程不利于發揮兒童的主體性。
蒙臺梭利教育法畢竟脫胎于智障兒童的訓練方案,再加上這種教育法的結構化程度較高,所以,兒童的行為常被高結構化的活動所限制,不利于發揮兒童的主體作用。忽視兒童的情感陶冶和社會化過程。
從蒙臺梭利教育法設計的教育內容由日常生活練習、感覺教育、數學教育、語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領域來看,缺乏與同伴協商合作的機會,忽視兒童的情感陶冶和社會化過程。
國際主流幼兒教育理念2
Multiple intelligence多元智能-霍華德.加德納
兒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育學家加得納提出。這一教育理論將人的智能分為8個方面,即語言智能、音樂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內省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其理論更注重兒童智能的全面開發。
理論指出0-7歲是幼兒各個智能發育的關鍵期,這一階段幼兒的智能是否全面平衡地發展直接關系到幼兒的一生。每一個人的智能組合是不同的,通過教育可以發現孩子的優勢智能,從而把每一個孩子培養成富有個性的、適合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
加德納將人生學習過程分成不同階段:
1. 兒童期階段,幼兒往往表現出驚人的能力或某種天賦。而獲得這些初步發展并不需經過正規的教育,而大多則是透過幼兒世界或接觸范圍、領域自發性互動產生的。環境的影響和文化的演化對兒童的潛能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2. 入學期階段,學生的幼年自由自在的探索范圍和可能性日趨縮小,通常由學校教育來引導,鼓勵他們進入未知世界。這個階段功能可比喻為“師傅領進門,深造靠自己”的師徒制,教師的形象和作用對學生一生發展至關重要;
3. 青春期稱之為“處于十字路口”。人們認為:學生安然渡過這“危機階段”,就有機會持續保持創造力和求知欲。通常15~25歲階段是天賦發展最平實的一個階段,成為神童的可能性已經結束,天才還潛伏在遙遠的將來。
4. 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往往也會影響安身立命的成熟階段;
5. 安身立命階段,又稱定位階段(30~35歲階段)。該階段智能或天賦表現最旺盛,當然也不排斥“大器晚成”的個別成功者。
這個理論的意義在于:首先是教育要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為基礎,設計符合身心發展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特征,提供發展智能、創造力的機會和環境,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最后是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發現學生潛能和智能的差異性,創設“以個人為中心”的學校。
這里的“以個人為中心”宗旨就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有充分展示潛能的機會,最大程度地喚起每個人的自信心。即強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潛能或特質,及早發現有助于未來學習;學前兒童的智能發展有很大的可塑性,為彈性課程、自由選擇課程提供理論依據。
國際主流幼兒教育理念3
Reggio Emilia Approach瑞吉歐方案教學
瑞吉歐是意大利東北部的一座城市,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洛利斯•馬拉古齊(LorisMalaguzzi)和當地的幼教工作者一起興辦并發展了該地的學前教育。
數十年的艱苦創業,使意大利在舉世聞名的蒙臺梭利之后,又形成了一套“獨特與革新的哲學和課程假設,學校組織方法以及壞境設計的原則”。人們稱這個綜合體為“瑞吉歐•艾米里亞教育體系”。
其主要特點如下:
1、社會支持和父母參與全社會關心幼兒教育素來時意大利的好傳統,是意大利文化中集體主義的一種體現。在瑞吉歐鎮,0—6歲兒童的保育和教育是一項重要的市政工程,享有12%的政府財政撥款。
父母在學校中所起的種種作用是實質性的。在全鎮所有的幼兒學校中,父母都有權利參與學校各個環節的事務,并自覺承擔起責任。
2、學校的民主管理與合作瑞吉歐學前教育系統以兒童為中心,在幼兒學校里,無論是教師或兒童都能獲得“家”一樣的感覺。教師之間沒有任何層次等級,他們只是平等的共事者和合作者。
這里也沒有我們在一般機構中所見的那些行政事務。 瑞吉歐幼兒學校實行3年一貫制,教師連續跟班教學,以保持教師和幼兒之間長期穩定的聯系。
3、彈性課程與研究式教學幼兒學校的課程主要解決兒童真實生活中的問題,教師結成小群體進行長期深入的專題研究。他們沒有固定的課程計劃,教學活動強調生動而富有實效的學習,決不匆匆忙忙“走過場”,要求自然而流暢。
4、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語言只是教師與幼兒彼此溝通的手段之一,瑞吉歐要求教師多采用動作、手勢、姿態、表情、繪畫、雕塑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
5、合作學習與反思實踐教師和孩子一樣,都不是“訓練”出來的,相反,教師是在與孩子、與父母、與其他教師溝通的環境中學習的。這種合作關系有助于教師不斷增強自己的“角色”意識,提高教學水平。
6、開放的教學環境瑞吉歐教育體系特別重視學校環境的設計布置,他們把學校的環境稱之為“不說話的老師”。因此,他們精心設計學校的每一個角落,讓幼兒在開放的環境中愉快學習、相互合作、彼此交往。
猜你喜歡:
2.幼兒教育理念名言
3.幼兒教育名人名言
>>>下一頁更多精彩“國際主流幼兒教育理念”
國際主流的幾種先進兒童教育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