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創業真實故事_80后創業成功故事(2)
80后創業真實故事_80后創業成功故事
80后創業真實故事3
近幾年來,大街上到處都是飲品經營店,可謂是行業的競爭非常有壓力,干這行要做的出色,很不容易??墒沁@兩名80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卻開了8個加盟店了。他們是怎樣成功的呢?
每天,何明都會馬不停蹄地奔赴各個經營點。把控產品質量,過問銷售情況,檢查店內衛生,還要去批發市場采購原材料,著手品牌宣傳推廣,考察周邊市場。
考察市場后開甜品店
今年二十四歲的何明以前在重慶大學主修市場營銷專業,大三時他就從互聯網上發現了這個名叫“開菲爾酸奶屋”連鎖甜品店的經營項目,并兩次專程去北京考察其運作情況。他在北京看到,這樣的甜品屋是一個全新的空白市場,幾乎是開一家火一家:一個店每天要賣近500杯酸奶,收益也相當可觀。
此時,恰好有人在重慶大學B校區附近開了一家酸奶屋,盡管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并不成熟,生意也還算不錯。何明于是堅定了投資信心,打算把這種經營模式復制到重慶。為方便以后擴張,他還多方籌資25萬元,拿下了此項目在重慶地區的總代理權,從而免費獲贈了一套甜品制作和封裝設備———包括一臺多功能智能酸奶機、一臺冰淇淋機和一個榨汁機。
何明發現,很多北方人都把現釀酸奶看作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大在乎產品的價位。但重慶人的消費習慣有些不大一樣,認為其只是偶爾品嘗的甜品。于是,他從選址、店面形象設計,到產品定價、口味搭配,都按自己的經營理念重新進行了改進。
他的第一家店設在江北觀音橋商圈步行街,而不是社區街道、住宅小區或者學校附近。這是因為在他看來,人流量大的地方,才有更多的潛在消費者;他把店面裝修得時尚、活潑,主色調明亮跳躍,并更注重產品的口感和外觀包裝。這主要是為了迎合年輕客人、時尚白領等消費群體的口味。當然,理念的實現是需要金錢支撐的。10來平方米的店鋪,光裝修就花了1萬多元。
去年十一月二十日,新店開張。周末一天賣出近400杯,而周一到周四,日均營業額卻只有周末的一半。季節不同,一個月下來,凈利潤在4000元到10000余元不等。據何明透露,不出半年,他就收回了裝修費等單店投入成本,還賺了三萬多元。
新店每月近萬元收益
“事實證明,當初的判斷和隨之作出的改進是比較成功的。”按照這一思路,今年三月,何明又投入5萬余元,在沙坪壩三峽廣場一商場內開了第二家店,營業面積也在10平方米左右。讓他沒想到的是,生意比第一家店還好,開業半年來,每月都能為他帶來近萬元的收益。
發展八個加盟店
何明是個善于觀察的人。他曾多次呆在觀音橋步行街的各個角落,打探來往行人的動向。他發現,新世紀、新世界等百貨商場所在的“老商圈”,和以北城天街為中心的新商圈之間,主要由一條地下通道相連接,人群也就此分流,一家店根本不足以輻射整個步行街。“開2到3家連鎖店比較合適。”這樣,第三家店也就應運而生———位于新世界百貨第5層,裝修工作已近尾聲,十一月二十日即將開業。
和其他飲品經營店不同,何明放棄了臨街窗口經營形式。他認為,飲品銷售受氣候、天氣等外部條件影響很大,每到陰雨綿綿或者烈日炎炎,銷量就會下跌一半。
這家新店的經營形式也有了改進,何明在五十多平方米的空間內,擺放了舒適的椅子,將播放悠揚的樂曲,為顧客提供休閑、聊天場所。他不光賣酸奶等甜品,還有各種點心供客人選購。與此同時,第4家店也將在今年內開張,地址在解放碑附近。
如今已經取得重大成功的何明,還在不斷的努力,開拓他的商業網絡之路。
80后創業真實故事:80后沈嘉慶的創業故事
5月的西安閻良,悠揚的曲子伴著晚風,在不大的廣場上空回蕩,臺下的人群,將目光定格在臺上那個深情演唱的陽光大男孩——28歲的沈嘉慶身上。
盡管是經濟學專業畢業,但因為對音樂的癡迷,2012年,從西京大學畢業后沈嘉慶選擇自主創業,開起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琴行,從那一天開始,他和更多喜歡音樂的朋友和孩子們一起,在音樂的世界中享受著自己快樂的人生價值。
初中時邂逅吉他
初二那年,沈嘉慶偶爾在廣播中聽到歌手羽泉彈唱的《彩虹》,他不知道什么樂器能彈奏出如此動聽的聲音,“當時我就問哥哥,哥哥說那是吉他”。
第二天放學后,沈嘉慶幾乎跑遍了閻良所有的培訓機構,也沒發現有教吉他的機構,但回來的路上,碰巧遇到一個店老板捧著吉他在自彈自唱,“老板答應教我,我學的第一個曲子就是許巍的《故鄉》。”
看著孩子如此熱愛音樂,中考結束后,媽媽專門在音樂學院附中找了一個老師教沈嘉慶,那時候每到周末,沈嘉慶都會去西安跟著老師接受更專業更嚴格的學習。
從沒有一點音樂基礎,到能自如彈唱,這期間的學習之路,他經歷了太多辛苦。
用音樂傳遞一種快樂
因為會彈吉他,四年的大學生活給了沈嘉慶一個更廣闊接觸音樂的平臺。社團活動、文藝演出、校外推廣……這期間沈嘉慶認識了更多堅持音樂夢想的年輕人。
作為工薪階層的孩子,知道家里沒有足夠的資金來鋪墊自己的音樂夢想,大學畢業后,他選擇了創業,繼續從事音樂這個行業。他要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傳遞給孩子們,一起快樂在音樂的世界里。沈嘉慶想開一個“琴行”,來實現自己的音樂理念。
2013年,沈嘉慶寫了一個創業方案以及三年的規劃,開琴行初步預算16萬元,除了父母給的8萬元,就只剩自己上大學時攢的一萬多元。沈嘉慶說,他要特別感謝人社局幫助的8萬元大學生創業無息貸款,“我還參加了人社局舉辦的創業培訓,了解了創業的整個流程”。
兩周后,用這第一筆錢,沈嘉慶在閻良區前進東路上開起了自己的“律動琴行”。
創業伊始,“律動琴行”在當地沒有任何的名氣,發傳單、搞活動,半年時間后,通過賣琴進行推廣,開始陸續有老師和學生走進“琴行”。
沈嘉慶統計,創業至今,已經有240多個孩子一起跟著他學習音樂了,“跟我學琴的日子里會被我感染,很快樂地和我一起學習的。”
幫助孩子在藝術的熏陶下成長
去年9月份,“律動琴行”重新選址,在閻良區潤天路上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家眼前。
沈嘉慶說,“律動琴行”不僅僅是一個琴行,他是在做一種文化氛圍,傳遞一種音樂態度。“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個吉他歌星,我一定努力學習吉他,不會半途而廢。”這是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在跟著沈嘉慶學琴2年以后,在一張心愿卡上寫下的一段話。
沈嘉慶一直記得,當時因為這個孩子太小,在初次拒絕后,孩子每次離開的時候都癡癡地趴在門口看琴行里排練節目,沈嘉慶最終收下了這個孩子。他沒想到,僅僅一個暑假,孩子學習的進步速度,居然都能超過一個高中生的水平。
提起律動琴行的年輕老師們,說起琴行里學琴的孩子們,沈嘉慶覺得創業的價值可能就在這里吧。沈嘉慶說他以后還想成立藝校,幫助更多的孩子在藝術的熏陶下成長。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