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觀后感范文
2022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觀后感范文5篇
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將于2021年2月25日在京隆重舉行,大會還將對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進行表彰。觀看完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嗎?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1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觀后感范文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1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觀后感一
由于受新冠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些脫貧人口存在返貧風險,一些邊緣人口存在致貧風險。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要把防止返貧作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高質量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立牢防止返貧“靶向桿”,確保扶貧實效。正值脫貧攻堅的沖刺階段,一些地方材料痕跡歷歷在目,扶貧工作松松垮垮的現象仍然存在。防止脫貧之后再返貧,就要在“實”字上做文章,以解決實際問題為靶向,把問題作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點。堅持問題導向,增強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靶向性,快速識別、迅速整改,保證脫貧成果長期有效。要耐住性子做好問題調研、沉下身子抓好措施落實,全面查找可能導致返貧的原因,重點關注失去扶貧政策支持、子女上學支出壓力大、身體不好偏又遇變故、農產品銷售困難等容易導致返貧的因素。
立牢防止返貧“標準桿”,提升扶貧“療效”。貧困是一個相對概念,相對貧困和不同類型的貧困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越往后遇到的越是難啃的“硬骨頭”。要深刻認識到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當前工作既要靶心不偏,也要標準不變。堅持對標對表,保證扶貧措施“療效”顯著,要筑牢穩定脫貧基礎,鞏固提升脫貧成效,針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主要指標,穩步建立動態管理監測機制和“五方掛鉤”幫扶機制,著力促增收、強兜底、救急難、抓提升。
立牢防止返貧“進度桿”,務求扶貧高效。隨著脫貧攻堅工作深入,貧困縣中非貧困村存在的發展不平衡、貧困村中非貧困戶存在的心態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精準發力,集中力量攻下“最難攻的碉堡”。要因人施策扶持就業創業,落實落細社會保障政策,深入實施產業富民行動,抓好產業發展和資產運營。要建立健全執行聯動機制,完善多部門會辦制度和信息共享體系,加快建立防止返貧長效機制,高質量推動扶貧措施落地落實。
2021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觀后感二
在新冠疫情階段,脫貧時間、脫貧難度、脫貧與返貧工作面臨更大的困難,亟需我們多管一管這件“xian”事。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目前全國脫貧工作成就矚目,進度符合預期,這是千萬黨員干部日夜辛勞勤懇奮斗出來的。縱觀歷史,每逢大事,必有大賢。無論開國謀士輩出的三國,還是治國能臣輩出的盛唐,群賢治國、群賢理事、尚賢使能才是國家繁榮昌盛、長治久安的不二法門。扶貧第一事就是要直面農村扶貧人才“缺血”的現狀。六年精準扶貧、三年攻堅站中,越來越多的“扶貧能手”堅守崗位、新鮮血液不斷充實一線,涌現了眾多可歌可泣的、“黃文秀”式的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他們是扶貧路上的東風、外力、活水;他們在扶貧這條路,以夜繼日、義無反顧,甚至獻出生命,為群眾鋪出一條平坦的、通往共同富裕的大道,是為當代大賢。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扶貧脫困這場攻堅戰我們已經攻城掠地打贏了大半“江山”,要想吹響勝利的號角,實現“共同富裕”這個統一的夢想,還必須攻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脫貧與返貧這類最后也是最難攻克的城池。這就要求我們敢于擔當,敢啃硬骨頭;要善于轉變思維,冷靜思考,運籌帷幄,優化減貧方案,要“上得了戰場也要下得了廳堂”,瞄準通往“兩不愁三保障”道路上的障礙,重點利用“互聯網+紅利”,依托對口支援模式,重點部署,該清除的清除,該修路的修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堅持長期扶智、短期扶技,增加貧困人口就業、創收渠道,培養貧困人口脫貧“獨立性”,逐漸消除脫貧與返貧中間的“隱形貧困”。
羞將事后論旁人,自分聰明應有“限”。脫貧工作是黨中央的一項重大舉措,堅定著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信仰、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信仰,更加堅定了貧困人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的前行方向。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脫貧工作更要穩得住、沉下心。脫貧指導不能撇開基層實際,瞎指揮,瞎帶路,下達“辦公室式”扶貧指標、任務。脫貧工作更須嚴禁“假酒燜葫蘆”,要嚴把退出關,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要畫一畫脫貧成績的“思維導圖”,全盤謀劃脫貧的每一處細節,缺少的及時補足,偏差的及時糾正;要逐家逐戶走進貧困一線,逐項對照脫貧目標,詳細了解脫貧實際,不能“差不多”“過得去”,消滅“合影化脫貧”“指標化脫貧”。
2021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觀后感三
2019年,我當上了第一書記,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兜兜轉轉,20年后又回到農村,行走在農田山林,往返于家家戶戶,一路走來,歷經脫貧攻堅路上的點點滴滴,這段難以忘懷的經歷讓我對脫貧攻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知鄉音,懂鄉情,工作的切入點在于走近村民。我知道,農民是不喜歡“眼鏡”的。在他們看來,戴眼鏡的是文縐縐的書生,眼鏡是不接地氣的符號,再加上,我又操著一口外地口音,所以,融入村民成為了第一要務。我明白,村民們有自己的話語體系和思維體系,要融入他們,首先要跟他們搭上話,知他們所言所想。于是,我學著用村民們的詞語談天說事,用鄉音和他們開著玩笑,一遍一遍地講著自己在農村的生活經歷,聊插秧、聊種田、聊鄉情、聊家常瑣碎,通俗易懂地講述著脫貧攻堅政策和村里的發展規劃。漸漸地,村民感覺到這個“眼鏡書記”不一樣,經歷過和他們一樣的生活,是“泥腿子”出身的年輕人,愿意和我交流,聊聊知心話,連村干部都說,“你這個書記很會和村民聊天”。就這樣,在鄉音鄉情碰撞中敲開了村民的心扉。
下深水,踏實地,工作的關鍵點在于扎根農村。我懂得,村民都是明眼人,我在走訪村民的同時,他們也在觀察我,我用什么樣的工作方式對待他們,他們也會選擇用什么樣的態度回應我。因此,要想獲得村民的信任,必須扎根農村,腳踏實地。為了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持續鞏固全村77戶貧困戶脫貧成效,一年多時間里,我堅持用腳底泥土的厚度去檢驗工作實效,跑項目、查飲水、看教育、修房屋、算收入,深入田間地頭查看村民們種的柑橘,一戶戶檢查住房安全,一遍又一遍了解貧困戶家庭情況、生活現狀,確保將工作落到實處。為徹底解決貧困戶黃某華飲水問題,一次又一次奔赴在山間曲折蜿蜒的鄉道上,幫助落實打深水井政策。為解決好何某華住房問題,多方奔走聯系工匠,反復檢查工程進度,確保居住環境改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點滴瑣碎的事情中,逐漸將工作做進村民的心坎。
辦實事,解難題,工作的根本點在于為民解難。我認為,貧困戶之所以會陷入困境,肯定是在身體情況、生產技能、家庭情況等方面不如常人,因此要常懷理解和寬容的態度,多一些人文關懷。從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堅持人本精神,要真正從村民的角度思考,知民冷暖,將工作做到點上,精準地將各項措施、各種政策引向困難群眾。是不是雪中送炭,村民是看得見的。比如,貧困戶李大娘的兒子有精神障礙,長期住院,家里只剩父母和女兒,家庭面臨危機。得知這一情況后,我立即找到李大娘,一項一項梳理政策,關心她家的吃穿問題,幫助她發展養殖業,落實公益扶貧崗位,切實地增加家庭收入。可能是看到一個非親非故的年輕人真心實意地幫助她解決生活的難題,這位大娘在我面前流下了眼淚。這只是脫貧攻堅歷程中一個難忘的片段,像這樣的經歷還有很多。脫貧攻堅是用真心換真情,春風化雨,溫暖人心。
我很慶幸自己能參與到脫貧攻堅中,能夠親身傾聽最淳樸的聲音,感受最質樸的品性,擁抱最厚重的土地。我相信,這是我人生中的一筆財富。
2021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觀后感四
五月,春和景明,萬綠吐新。清晨沿著公路緩緩向嵐天鄉三河村里走,道路兩岸蒼翠碧綠,高聳入云,溪水潺潺,倒映著藍天白云,層層疊疊的山巒下炊煙裊裊升起,和煦的晨光暖洋洋地灑在人肩上,農戶們開始了一天勞作,打豬草、曬玉米、挖紅薯……院子里、山坡間處處是辛勤的身影,他們三三兩兩說說笑笑,村里難找閑人。
自脫貧攻堅以來,全村的貧困發生率從2015的26.4%下降到了0.5%,重慶市城口縣嵐天鄉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挖掘人的潛力,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在村民精神建設上下功夫,讓村民自給自足,勤勞致富。
“懶漢”也有致富的春天
以前,三河村深度貧困戶黃啟玖是出了名的“懶漢”“疲沓混”,成天泡在酒中不能自拔。他有兩個孩子,一個在學校寄住,一個在親戚家寄養,自己卻到街上賒酒喝,醉了就在山坡上曬太陽。駐村工作隊員、鄉村干部多次上門想與他交談,都吃了“閉門羹”,后來經過多方了解干部們才終于找到他意志消沉的原因。原來,十年前黃啟玖也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一家三口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但妻子生女兒難產而死后,黃啟玖的天“塌”了,一直無法從悲痛中走出來。明白黃啟玖的痛結后,鄉村兩級干部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針對黃啟玖問題進行探討,組建關愛小組以“不感化、不解開黃啟玖心結不死心”的決心,三番五次登門勸說,“斯人已矣,兩個孩子不能再失去父愛,你要打起精神來啊!”終于在駐村干部與他“軟磨硬泡”“死纏爛打”三天三夜后,黃啟玖不再拒絕與干部們交談,說道:“孩子現在讀書,我也沒什么技能,日子怕是過不好喲!”“現在政策好得很,只要你愿意干,國家是不會虧待勤快人哩!”說罷,干部們便連夜為黃啟玖量身制作他的脫貧方案。黃啟玖居住的房子破破舊舊,干部們就積極宣傳扶貧政策,讓他自食其力蓋新房;考慮到黃啟玖蓋房過程中可能遇到材料、人力等問題,干部們就熱心為他篩選供貨商并幫他一起和石灰、挑水泥;擔心黃啟玖思想又僵化,才燃起生活希望又因思念亡妻萎靡不振,干部們就仍舊每日到黃啟玖家中與他談心聊天,還撮合他找個新媳婦。
如今,黃啟玖住進了自己親手蓋的3層小洋樓,與同鄉李國燕組建了家庭,還成為脫貧光榮戶。在李國燕的照顧下,一兒一女也接回了家,兒女的成績都很好,在班級排列前茅。黃啟玖也搖身一變,丟掉了酒罐子,拾起了信心,加入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了民房變民宿改造項目。去年,黃啟玖他家接待了20多名游客,收入了3000多元。四月,各地對新冠疫情解封后,黃啟玖背上了行囊,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踏上了遠赴山西務工的路程。
生命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居住在三河貧困村最偏遠地區的建卡貧困戶文玉剛,生來吃苦耐勞、勤耙苦做,六歲時便開始跟著父母親做農活,打菜籽、挖洋芋、掰包谷,樣樣在行,可命運卻像是故意考驗他一般,十三歲那年他正和父親在高地上挖野菜,卻一不小心從山上狠狠地摔了下來,頓時血肉模糊,父親急慌了趕忙抱起他往衛生院送,可那時道路不通、山路崎嶇,沒有車,只能靠人力一步一步走下山,“父親抱著我走了一天一夜,才走到衛生院,我的右腿已經沒有了知覺。還好失血不多,撿回了一條命。”文玉剛回憶起那時的畫面感慨地說道,“摔下來時我以為我死定了,可后來活了回來,我感恩極了,發誓以后一定要好好活。”
生命以痛吻我,我卻回報以歌。文玉剛從山上滾下后摔了右腿,鑒定肢體二級殘疾,可素來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他卻沒有自怨自艾,而是更用力、更勤勞地生活,踏踏實實地過好生命的每一天。如今,在扶貧干部的撮合下,文玉剛還娶了媳婦,小兩口的日子越過越敞亮,他自己還通過小額扶貧信貸政策解決了資金短缺的問題打開了產業致富的門路。2016年12月文玉剛順利脫貧,2017年文玉剛為做好黃牛產業,摸索培育優質黃牛,他想出運用嵐天鄉鍋底凼天然草場優勢,每年4-5月將牛群趕上鍋底凼,10月牽回的天然放牧養殖模式,每頭牛體重約增長4~5斤,2018年文玉剛繼續通過小額扶貧信貸添補資金斷口,在發展黃牛產業的基礎上同時探索發展重樓、油麥香等中藥材產業,2019年養殖黃牛40余頭,銷售至縣城中小學、機關食堂等,賺取資金約20萬元。
以我之力,報以故鄉
張輝、張偉是土生土長的嵐天人,兩兄弟從小頭腦靈活、敢拼敢闖,初中畢業便在外闖蕩,先后從事過瓷磚、房地產等生意,十年的浮浮沉沉,他們見識了形形色色的人,積累了渾身經驗,也積累了一定財富。興許是從小在山里長大的孩子,他們對山水的眷戀自然是滲入到骨子里的,“都說月是故鄉明,在外飄蕩的十幾年,我們兄弟倆一直想回到故鄉創業,但無奈沒有門路,所以一直飄在外面。”哥哥張輝說道,“有次無間在家鄉微信群里看見了鄉黨委、政府發在群里的合股聯營項目推薦書時,我們心里燃起了返鄉創業的念頭。”就這樣,兄弟倆趕忙主動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對接,通過返鄉實地考察,與鄉黨委、政府溝通協商,再加上對故鄉的眷戀,他們毅然絕然放棄多年來積累的產業決定反哺家鄉。返鄉創業的路上是艱難的,在這個窮山僻壤的小山溝里搞基建能有資金嗎?搞娛樂設施能吸引游客嗎?客源又從何而來?張輝、張偉返鄉后一系列的問題撲面而來困擾著他們。
自助者天助,辦法總比困難多。通過不斷探索鄉村旅游發展路徑,充分利用嵐天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善于將劣勢轉為優勢的兄弟倆發現嵐溪河河水夏季冰涼清冽,河流涓涓流淌安全性高,適合進行水上游玩。于是他們結合當前脫貧攻堅政策,想出了“村集體+公司”的經營模式,成立了智達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合股聯營開發了嵐天鄉的“水上樂園”項目,園內有喊泉、水上沖關、親子摸魚等20余個游樂項目,同時為打造水上游樂一體化,他們還沿嵐溪河修建了釣魚臺,可垂釣、觀景、桌球,還能即刻品嘗新鮮美味,自項目建成以來,與貧困群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吸納嵐天鄉村民就業30余人,人均務工收入直接增加5000元,帶動實現旅游經濟綜合收入達80萬元以上,與村集體分紅5萬元。如今,新項目露營基地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著,三河村已然在他們兄弟倆辛勤地付出和智慧的耕耘下越發美麗,也煥發著亙久的生機與活力。
五月的三河村氣溫依舊不高,傍晚山間的微風陣陣從山頭拂過,涼涼地吹拂在人們的臉上好不愜意。忙碌了一天的三河人陸續收拾著回家了,他們在院壩里說說笑笑地吃著晚飯,而后收拾了碗筷,喂了雞,拉起圈門,進屋享受著勞作一天后的愜意時光。布谷鳥仍在窗外不知疲倦地叫著,雞仍舊在每日的清晨按時報曉,然而這個曾經的空殼村卻大變了樣,呈現出產業從無到有、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人人從“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的和美景象。
2021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觀后感五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時間緊、任務重、事情碎,既要跑出中國減貧的“加速度”,又要做好疫情防控“加試題”,這是必須兌現的承諾,這是必將完成的偉業。因此,基層黨員干部必須信念如磐、意志如鋼,想在前、思在前、搶在前,工作上抓具體,落實上具體抓。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發展,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鉚足“腳力”“接地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當下,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節奏、大決戰狀態,同時肩負戰疫加試題,面臨既要啃下硬骨頭,又要做好疫情防控兩大難題,基層廣大黨員干部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主動作為,沉下身子入戶走訪全面細致地掌握貧困群眾最真實的情況,時常與貧困群眾“聊家常”“話農事”。要定好“時間表”,做好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飲水安全、義務教育、健康扶貧、到戶產業等各項工作,提高群眾滿意度;要定好“路線圖”,對照清單抓督戰,對照清單抓指導,對照清單抓落實,把脫貧攻堅任務清零、問題清零、動態清零,確保脫貧攻堅各項任務全面完成。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基層干部干得怎么樣,分量有多重,不是靠自己說出來的,而是在老百姓心里稱出來的。入戶走訪不僅僅是“走走”,更重要的是“走心”。
鉚足“眼力”“找問題”。氣可鼓,不可泄。越是面臨艱難險阻,越要奮勇爭先。當前,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基層黨員干部既不能急躁蠻干,也不能消極拖延;既不能降低標準,也不能吊高胃口;既不能“一個方子治百病”,也不能“孤注一擲求創新”。心系群眾,就要落到為民造福上來,群眾想什么,我們就干什么,把群眾呼聲、群眾需求作為干事創業的第一信號,把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根本目標,把事情辦到群眾心坎上。多思多想多干,找出脫貧攻堅的痛點難點重點,對癥開好“藥方子”,真正治好貧困“頑疾”。做到視群眾為家人、視民生為家事,順民意、解民憂、暖民心、惠民生,才能贏得群眾口碑,受到社會贊譽。
鉚足“腦力”“干事業”。貧困群眾是脫貧攻堅的主力軍,脫貧意愿強不強,致富能力足不足,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所在。“群眾利益無小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對群眾來說就是大事。老百姓不關心GDP,但他們關心吃穿住行,關心就業怎么辦、生病了怎么辦、子孫上學怎么辦。基層廣大黨員干部要充分開動“頭腦風暴”,結合本村實際,因時制策,用好資源稟賦,發展生態種植養殖、綠色水果產業。借助“網絡直播帶貨”等新媒體手段,積極調動貧困群眾主動性、參與感,讓他們品嘗致富“甜頭”,把“要我干”的思想變成“我要干”的動力,用實實在在的成效讓貧困群眾有收益、得實惠。要持續轉變工作作風,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作為慢作為,堅決杜絕“弄虛作假”行為,確保扶貧工作務實、過程扎實、結果真實。
“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這是一場硬戰,越到最后越要繃緊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基層廣大黨員干部要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強意志,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頑強作風,咬定目標、克難奮進,克服新冠疫情影響,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