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抗戰電影觀后感
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采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同時,使黨和人民軍隊得到巨大發展,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說到這里,同學們知道怎么寫經典抗戰電影觀后感嗎?了解相關精彩內容請參考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文章:經典抗戰電影觀后感
經典抗戰電影觀后感1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車南站擁擠的人群中,一對年輕夫婦帶著一個大約三歲的小男孩正準備上火車。年輕夫婦背著沉重的行李。突然,一聲劇烈的警報聲伴隨著飛機的轟鳴聲響起。人群騷動起來“轟-”人們的前方已經冒起了濃煙。只聽見有一位年輕人大叫:“快跑呀!日本鬼子轟炸到這里啦!”
人群如遇到地震似地逃跑。一時間車站里只能聽見婦女的尖叫聲、小孩子和男人的叫喊聲。慌亂中,年輕夫婦與三歲孩子擠散了。年輕夫婦的隨身行李也不見蹤影了。“轟-!”又一個炸彈從天而降,鐵軌斷成兩截,斷裂的鐵軌向上翹著;天橋塌下來,只見橋上的行人跌落下來。他們張著大嘴,大聲的求救聲被淹沒在隆隆的炸彈聲中。幾秒鐘的時間,昔日人來人往的上海火車南站成了血的海洋。
爆炸聲還在不斷的響,人已經差不多跑完了,只留下一些和家人失散、跑不動的老人和孩子。在離鐵軌比較近的一塊空地上,一個三歲小男孩坐在滿是血污的地板上哭著。旁邊躺著許多慘不忍睹的尸體,一連幾個炸彈還在小男孩的身邊發出巨響。這個小男孩的未來是生?是死?我真不敢想象。
現在,雖然人們已經步入21世紀,但地球上還有許多地方站或仍未停歇。戰爭,使別的地區孩子們失去了家園和童年,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失去了自己的親人,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我們渴望和平,我們希望世界不再有戰爭,不再有痛苦!
經典抗戰電影觀后感2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當電影里傳來堅定并雄壯的旋律我心中不禁熱血沸騰,仿佛回到了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抗戰時期……
《地道戰》這部影片講訴了1942—1944年間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進行“大掃蕩”,以搞垮中國人民的抗日武裝。為了粉碎敵人的“掃蕩”大伙全結一心,同心協力,在黨的領導下,創造了新的戰斗方式——挖地道。他們在平原的地下開鑿地道;家家相連,戶戶相通,地上地上連為一體,為鬼子布下了天羅地網。利用百里長的地道和冀中人民的智慧。勇氣和力量,把鬼子打得片甲不留。
百里地道蜿蜒曲折,埋伏著充滿智慧的神兵,是什么讓他們如此機智勇猛,贏得勝利?是他們必勝的信心,使他們機制的頭腦,是他們團結的力量。
雖然他們沒有高科技的武器,但是他們有最聰明的“土”辦法——地道,他們有共同的民族魂——愛國情,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會捍衛自己的尊嚴而不屈奮斗;不管敵人多么強大和殘忍,只要團結堅持就一定能勝利!
看完《地道戰》后,我想:我們多幸福呀!豐衣足食,還有書讀,再想想日本入侵那會兒,向我們這么大的孩子,忍饑受餓,無家可歸,我們還生在福中不知福,真是慚愧!現在我要好好學習準備將來報效祖國。
經典抗戰電影觀后感3
我看了《成成烽火》這部電影后有許多感想。
太原城,晉祠旁,有我成成讀書郎,明德明理耀長夜……每當我聽到著首《青春熱血鑄輝煌》我就想起來我看過的系列電影《成成烽火》。
作為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獻禮影片,電影《成成烽火》真實反映了游擊第四支隊堅持敵后抗戰八年這一歷史故事。該劇共十部,講述了成成中學師生投筆從戎、共赴國難的全過程。
山西太原成成中學成立于1924年,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名校,全校師生以“明德明理、成己成人”為校訓。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中央北方局、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中國共產黨山西省工委三大機關進駐成成中學,周恩來、劉少奇、主席、朱德、彭真、楊尚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留下了戰斗的足跡,成成中學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北方抗日戰爭的前線指揮部。
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成成中學的四百余名師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投筆從戎,共赴國難。整建制地組成抗日游擊隊,轉戰晉西北,進軍大青山,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氣吞山河的愛國主義華章。
《成成烽火》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之下,我們不應該放棄理想,而是應該爭取實現理想的機會,最重要的,我們要極力保護好自己的祖國,信仰共產主義,并且誓死不做亡國奴!
經典抗戰電影觀后感4
《夜襲》是一部戰爭片,描寫了八路軍129師769團偷襲陽明堡機場的戰斗經過。
1937年10月129師769團奉命前往雁門關打響,可在他們準備上火車時,來了一支準備前往忻口的國民黨隊伍截下了這輛火車,他們那目中無人、氣焰囂張的樣子真叫人氣憤。最后陳錫聯把這趟火車讓給了國民黨軍隊。準備步行前往雁門關,在那里遇上了郭記者,在雁門關的途中發現了陽明堡機場,在一個夜晚把它炸毀了
129師769團的成員個個都很樸實,他們雖然普通話都說不標準有很濃重的鄉音,常說一些不文雅的話,可是著更能讓人與人之間的心更加貼近。影片中有一個士兵,大家都叫他姑娘,姑娘臨死前的最后一句話就是問郭記者什么是情信。正是因為這句話讓我感覺這位士兵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子。
他們不但樸實還很勇敢,為了戰爭的勝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趙大力說的一句話,與一架飛機同歸于盡的畫面至今還在我耳邊回蕩,在我眼前浮現---趙大力看了看身后的飛機,然后轉過身對團長說:團長3架了。”然后點燃了身上所有的炸藥向身后的那架飛機跑去,看到這里我們全場響起了最熱烈的掌聲,大家都對著英雄感到敬佩都為他叫好,都對他感到惋惜。
《夜襲》不但讓我感受到了抗日隨時會遭到的危險,而且還看到了革命先輩熱愛祖國的心。
經典抗戰電影觀后感5
中國的近代史是令人悲憤的,那是的中國人民處于黑暗與戰爭當中,我們的新中國也因此誕生,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段血與淚的戰爭,不會忘記可歌可泣的故事,不會忘記那些用血肉之軀保衛祖國的英雄兒女。
在近代史之中,有一段歷史,所有的中國人都會銘記。
那就是抗日戰爭,今天,我看了《中國近代史之百團大戰》之后,不禁感嘆,為了不受屈辱,人民奮起拼搏,保衛祖國。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
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至此開始了八年的全面抗爭,而百團大戰就是中國抗戰時期,中國八路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1940年8月,八路軍指揮部動員了一百多個團,再華北地區兩千多千米的戰線上,對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大規模攻擊, 拔掉了敵人靠近根據地的碉堡,據點,炸毀了鐵路,橋梁,公路,使日軍的交通線癱瘓.這就是著名的百團大戰.影片百團大戰觀后感
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 進行頻繁掃蕩,并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 等戰略區的聯系,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 ”。
八路軍 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 ,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 以有力打擊。
在華北交通線中,正太鐵路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橫越太行山 ,是連接平漢、同蒲兩條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
八路軍的進攻戰役首先在正太鐵路 發起,因此開始稱為正太路戰役 。
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 、副總司令彭德懷 、副參謀長左權 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于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
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 、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
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繼收復日軍占領的一些據點。
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上,駐有日軍和偽軍 約15萬人,另有飛機150架。
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察軍區等共一百零五個團二十余萬兵力,對華北地區的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
但戰役發起后,由于八路軍廣大指戰員 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46個團、第120師 20個團,共105個團20余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 參加作戰。
當彭德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作戰室聽取戰役情況匯報、得知實際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時,左權興奮地說:“好!這是百團大戰。”彭德懷說:“不管一百多少個團,干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 由此,正太戰役 就發展成為百團大戰。
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余次,攻克據點2900余個,殲滅日偽軍45000余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斗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在此后的五年里,我國軍民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看完了電影后,我不禁熱淚盈眶,我不禁對其中的一些細節而感動,我也為人民下定決心保衛祖國而感動,為國難當頭升華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而感動,我們不會,也不能忘記這些英雄先輩為保衛祖國,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拋頭顱灑熱血,因為忘記便意味著背叛!我們要努力學習,為祖國在歷史上書寫新一頁的篇章.
經典抗戰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經典抗戰電影觀后感




